感冒別硬扛!7成上呼吸道感染會拖出并發癥,現在知道還不晚
進了冬天,辦公室的鼻音、咳嗽聲又多了起來。有人以為“忍忍就過去”,沒想到拖了十來天,還是感覺頭重、嗓子沙。也有家庭里輪流中招,剛好一茬又出一茬。其實,感冒小看不得,很多上呼吸道感染處理不及時,真能拖出其他毛病來。今天就聊聊,這些“拖出來”的問題,早知道、早安心。
01 上呼吸道感染究竟是什么?
簡單來講,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咽喉、鼻腔、喉部這些地方的炎癥,日常最多見的就是感冒(醫學上又叫做“普通感冒”),也包括急性咽炎、喉炎。大部分由病毒引起,細菌雖然也有可能,但比例并不高。
類型 | 主要癥狀 | 致病原 |
---|---|---|
普通感冒 | 輕度流鼻涕、輕咳、喉嚨微癢 | 鼻病毒等多種病毒 |
流感 | 高熱、全身酸痛、咽痛明顯 | 流感病毒 |
急性咽炎 | 咽痛、咽干、吞咽不適 | 多為病毒,少數為細菌 |
小提醒: 感冒和流感區別不小——流感更容易高燒、乏力,恢復慢一些,千萬別光靠自己判斷,需要時及時就醫。
02 這些癥狀出現就要當心了!
- 持續高熱(≥38.5℃,超3天)
不只是偶爾低燒,而是體溫反復居高不下。 - 喉嚨嚴重疼痛,吞咽困難
超過普通不適,進食說話都費勁。 - 呼吸變急促,或感到喘不上來氣
這時候很容易讓人緊張,特別是老人、孩子。 - 鼻塞未緩解,持續10天以上
正常感冒一般1周就能緩和,持續加重別大意。 - 咳痰變黃綠,量明顯增多,或出現胸痛
出現這些信號時,拖不得,需要及時就醫。
注意: 有位27歲的女性,持續發燒伴咳嗽一周,自以為小感冒,沒想到檢查發現已出現支氣管炎。這個例子說明,癥狀超出普通感冒,要及時問診,別想著自己“熬一熬”。
03 為什么你會反復感冒?
- 病毒傳播快:辦公室、公交、家庭內空氣流通差,打個噴嚏就能把病毒帶飛。一人得病,常常多人口同中招。
- 免疫水平低:熬夜、飲食油膩、缺乏鍛煉、壓力大,都會讓免疫力變差,不少白領、學生黨尤其容易反復感冒。
- 季節和天氣突變:降溫后門窗緊閉、空調房空氣干,這些都給病毒可乘之機。
數據參考: 專家指出,上呼吸道感染在冬春季發病更高,占所有呼吸道疾病的70%左右。
04 去醫院要做哪些檢查?
確實,有些人擔心“動不動就一大堆檢查”,其實耳鼻喉科常規篩查很直接,不需要恐懼。
- 血常規:查一查白細胞、感染指標,區分病毒還是細菌。
- CRP檢測(C反應蛋白):輔助判斷感染程度。
- 喉鏡檢查:必要時看看咽部有沒有明顯充血、水腫、分泌物。
- 病毒抗原檢測(如流感快速檢測):遇到流感流行季時,用得會比較多。
實用建議: 檢查一般不會有太大痛苦,喉鏡類似胃鏡只是觀察咽部,對大多數人而言只是輕微不適。如果有緊張,可以提前和醫生溝通放松下心情。
05 科學治療記住這3點!
1?? 對癥治療是關鍵
感冒通常不需要亂用藥,退燒、緩解咳嗽、減緩鼻塞都是“控制癥狀”,不在于徹底消滅病毒。
2?? 抗生素不是萬能鑰匙
感冒大多數情況下不需要用抗生素,只有確診為細菌感染(如中耳炎、嚴重咽炎)時才考慮使用。舉個例子,一位42歲的男士喉痛三天、高熱咳黃痰,檢查發現白細胞顯著升高,這種才考慮醫生開抗生素。平常感冒一味吃抗生素,反倒會破壞自身菌群平衡。
3?? 合理利用局部治療
霧化吸入、鼻腔沖洗等耳鼻喉科特色方法,能直接作用于感染部位,緩解局部炎癥、減輕腺體腫脹,有利于呼吸道恢復。
06 小心拖成中耳炎!并發癥需要警惕
不少人覺得上呼吸道感染“拖一下就好”,可事實上,30%~70%比例的患者如果處理不及時會出現一些“連鎖反應”,比如:
- 鼻竇炎:鼻腔堵、 bakteria易乘虛而入,導致鼻部疼痛、面部壓迫感;
- 中耳炎:耳部悶脹甚至聽力下降,兒童尤其高發;
- 心肌炎:極少數但嚴重,部分病毒侵及心臟,可致胸悶、心悸。
- 支氣管炎/肺炎:感冒上行發展時出現持續咳嗽、呼吸加重等。
小心: 一項調查發現,約三成上呼吸道感染患者因未規范治療,發展為鼻竇炎、中耳炎等并發癥。尤其孩子和老人,抵抗力弱,風險更高。
07 做好這些事,恢復得更快 ??
措施 | 具體做法 | 小貼士 |
---|---|---|
足夠休息 | 保證夜間高質量睡眠,白天若疲勞可適當閉眼休息。 | 熬夜只會拖慢恢復時間。 |
補充水分 | 每天1500-2000ml,偏溫熱為宜。 | 水有助稀釋分泌物,緩解咽喉不適。 |
均衡飲食 | 多吃新鮮蔬果、蛋奶魚類,易消化食物優先。 | 如蘋果、橙子、菠菜、瘦肉等搭配。 |
鼻腔沖洗 | 淡鹽水沖洗鼻腔,每日1-2次,可以幫助清除分泌物。 | 市面有生理鹽水配套裝,更便捷安全。 |
適度鍛煉 | 非高熱、重癥時可每日輕度活動如慢走。 | 增強抵抗力,病愈后恢復更快。 |
額外建議: 除了上述措施,居家多通風,個人餐具分開,避免交叉感染。病情反復、癥狀加重或者一周未見好轉時,及時選擇正規耳鼻喉科就診最穩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