感冒高發季必看: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科學應對指南
01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到底是什么?
換季時,地鐵、辦公室、學校里,有沒有發現身邊總有幾個人不停擦鼻子?其實,這就是典型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(ARTI)高發期。簡單來說,這類疾病就是鼻腔、咽部、喉部等“呼吸道要道”里,病毒突然闖入引起的小炎癥,就像家里的廚房突然著了點小火。多數是病毒搞的鬼,偶爾也會有細菌加入攪局。
一般情況下,這場“小火災”過幾天就會被身體自帶的“消防隊”撲滅。不過,少部分情況下,如果火勢蔓延,可能會引起中耳炎、鼻竇炎,甚至更深部的氣管或肺部問題。這也是為什么感冒不能完全掉以輕心的原因之一。
02 出現這些癥狀要當心 ??
起初,很多人只覺得鼻子癢一癢,偶爾一陣打噴嚏,喉嚨像粘了點灰塵似的有點不舒服。這階段癥狀經常被忽視。但如果出現下面這些表現,就要認真對待,尤其是持續而明顯的癥狀更值得留心。
癥狀表現 | 輕微/偶發 | 明顯/持續 |
---|---|---|
鼻塞、流涕 | 偶爾不通氣 | 幾乎整天堵塞、黃色/綠色分泌物 |
咽部不適 | 輕度燒灼 | 持續咽痛、難以吞咽 |
發熱 | 體溫略升(37.5℃ 左右) | 持續38.5℃ 及以上,或體溫反復波動 |
咳嗽 | 偶有清嗓 | 頻繁劇咳,甚至影響夜間睡眠 |
呼吸 | 感到悶、偶感不適 | 呼吸急促、胸悶甚至伴哮喘 |
?? 這些情況要馬上就醫: 高燒持續三天不退、呼吸明顯不順暢、嗓子腫痛得無法進食,或出現口唇發紫等情況。
03 為什么你會中招?
打噴嚏噴出的小水珠,門把手、手機上的病毒,甚至空氣中漂浮的微小顆粒——這些都是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常見的傳染源。醫學研究發現,成人每年平均感冒2-4次,多半是因為三種傳播方式混合在一起:飛沫、接觸和氣溶膠。
- ? 飛沫傳播:最常見,比如擁擠地鐵里的咳嗽、打噴嚏。
- ? 接觸傳播:病毒粘在手、物表,通過揉眼睛、摸鼻子鉆進體內。
- ? 氣溶膠:空氣中的微小顆粒,特別是在密閉空間停留時間過長時,容易被吸入導致感染。
很多人平時抵抗力還行,為什么偏偏在開會、出差、熬夜后就中招?其實,身體的免疫系統就像家門防盜鎖。勞累、睡眠差、營養不良時,這把鎖就被“松動”,病毒鉆縫就進來了。所以并不是病毒特別厲害,而是防守薄弱了。
04 醫生是怎么確診的?
多數輕癥患者,僅憑癥狀敘述和體格檢查,醫生就能做出初步判斷,比如問清楚鼻塞流涕的持續時間、有沒有發熱等。如果懷疑可能是細菌感染,或者癥狀比較重,有時會做咽拭子化驗、血常規等檢查。但如果只是普通感冒,這些檢查并不一定需要。
比如,一位7歲的男孩出現流涕、輕微低燒,父母擔心得不得了,結果醫生簡單聽診后判斷是普通病毒性感染。這個案例說明,大部分情況下,不用過度緊張,也沒必要把每一次感冒都當成大事反復查驗。
05 科學治療三步走 ??
- 1. 對癥用藥
鼻塞用滴鼻劑,咽痛選鎮痛喉片或鹽水漱口,咳嗽可以短期用止咳藥。發熱不舒服可用退熱藥,但退熱藥不能隨便疊加使用。 - 2. 充分休息
睡眠比一大堆保健品都管用。適量熱飲促進身體代謝,幫助病毒排出。 - 3. 預防并發癥
頭痛加劇、咽痛惡化、持續高熱時及時復查。老年人、慢性病患者要警惕中耳炎、鼻竇炎、肺炎的可能性。
06 預防為主,這幾招最實用 ??
說起來,預防勝于治療真不是一句空話。以下5個實用技巧,幫你大大降低感染風險——
- ?? 洗手七步法
正確洗手能降低45%的傳染風險。飯前便后、外出歸來、接觸公共物品后,按照“七步法”徹底清洗,比戴十只口罩還有效。 - ?? 勤通風
保持居室空氣流通,每天開窗通風2-3次,每次15分鐘左右,能有效稀釋空氣中病毒濃度。 - ?? 健康飲食
適量多吃綠色蔬菜(豐富維生素C)、新鮮水果(補充水分和微量元素),有助于促進抵抗力。 - ?? 充足睡眠
保持規律作息,每天7-8小時優質睡眠,使身體“防盜鎖”處于最佳狀態。 - ?? 避免密集環境
流感季節,少去人多密閉場所,避免與咳嗽、打噴嚏人群靠太近。
- 水杯、毛巾專人專用
- 懷疑感染時及時佩戴口罩
- 勤消毒門把手、手機等常用物品
- 如有特殊基礎疾病,每年定期檢查,聽從醫生建議
總結下來,急性上呼吸道感染雖然來得突然,但絕大多數不必過度緊張。認真識別癥狀,科學就診、合理治療,平時保持良好飲食和休息習慣,就能大大降低被病毒“找上門”的幾率。如果某天鼻塞咽癢,不妨試試文中的“小火災”處理指南,把生活中的小麻煩解決在萌芽階段,讓健康成為最好的底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