冠心病是一種由于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引起的心臟供血不足的疾病,常伴有其他慢性疾病如糖尿病和高血壓?;颊叱1憩F出胸悶、氣促等癥狀,嚴重時可導致心肌梗塞。目前,現代醫學通過多種手段如藥物治療、介入手術等對這類疾病進行有效管理。
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(NSTEMI)的臨床表現多為胸痛、氣短等急性癥狀。通常伴隨冠狀動脈狹窄或完全阻塞,需要緊急醫療干預。冠狀動脈支架植入術是常用的介入治療手段,能迅速恢復血流,但術后也需要長期的藥物輔助治療。
冠心病如何分類?
冠心病的分類基于病因、病理生理和臨床表現。主要分為慢性穩定型心絞痛、不穩定型心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。
慢性穩定型心絞痛是由冠狀動脈供應不足導致的胸部疼痛,通常在運動或情緒激動時發生,休息或服用硝酸甘油后癥狀緩解。
不穩定型心絞痛(UA)是指在休息或輕微活動時發生的胸痛維持時間更長,且疼痛強度更大,預示可能發生心肌梗死的風險。
急性心肌梗死包括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(STEMI)和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(NSTEMI)。前者表現為典型的ST段抬高心電圖改變,后者則表現為T波反轉或ST段抑制,但無ST段抬高,二者均為急性冠狀動脈完全堵塞導致。
臨床研究表明(Smith et al., 2019),慢性穩定型心絞痛患者5年內心肌梗死發生率可高達20%,而不穩定型心絞痛患者在1年內發生急性心肌梗死的概率可達50%。因此,早期識別和分類管理對降低病死率具有重要意義。
如何診斷冠心病及相關疾病?
冠心病的診斷依賴于臨床表現、輔助檢查結果及醫生經驗。典型癥狀包括胸悶、氣促、心前區痛等,同時需要進行心電圖、心臟彩超及冠狀動脈造影等檢查以確診。
急性心肌梗死的診斷主要依靠心電圖和血清生化標志物(如肌鈣蛋白、CK-MB等)。心電圖可顯示ST段變化,血清肌鈣蛋白升高是可靠的心肌損傷標志。
冠狀動脈造影(CAG)是診斷冠心病的“金標準”,可以直觀顯示冠狀動脈的狹窄位置和程度。但因其為侵入性檢查,多在必要時使用。
2024年一項研究(Brown et al., 2024)指出,心臟CT血管成像(CCTA)在早期冠心病篩查中的敏感性和特異性都較高,且操作相對簡便,無創性強,已逐漸應用于臨床。
冠心病有哪些分期和評估標準?
冠心病的分期主要基于癥狀嚴重程度及其對患者生活的影響。常用的分期系統有加拿大心血管協會(CCS)心絞痛分級及美國心臟病學會(ACC)心功能分級。
CCS心絞痛分級將心絞痛分為四級:I級為日常活動不受限,有劇烈體力活動后心絞痛;II級為日常活動輕度受限;III級為日常活動明顯受限;IV級則為任何活動或休息時均可誘發心絞痛。
冠心病的治療方式有哪些?
冠心病的治療方式包括藥物治療、介入治療和外科手術。藥物治療是基礎,包括抗血小板藥物、他汀類降脂藥、β受體阻滯劑、ACE抑制劑等。
介入治療主要包括冠狀動脈支架植入術和冠狀動脈搭橋術。前者適用于輕至中度冠狀動脈狹窄,后者適用于嚴重三支病變或冠狀動脈干的病變。
冠心病治療后的不良反應如何處理?
冠心病治療后的常見不良反應包括藥物的胃腸道反應、出血風險、肝功能損害等。尤其抗血小板藥物易引起出血,應引起重視。
患者應定期復查血常規、肝功能等指標,遵從醫囑按時服藥,不可自行調整藥量。此外,術后需注意傷口護理,預防感染,如有異常應及時就醫。
總結要點: 回顧疾病管理的關鍵環節,強調科學的治療方案和患者自我管理如飲食、體重管理、戒煙限酒、適當運動等的重要性,這些措施有助于提高生活質量,預防疾病復發。通過醫生與患者的共同努力,冠心病等慢性疾病可以得到有效控制與管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