血壓超標別慌!3分鐘掌握高血壓防治要點
你身邊一定有人遇到過:體檢時突然發現血壓高,自己卻一點沒感覺。有人只是偶爾犯困、覺得頭重,就被告知可能需要長期吃藥。這種情況,其實不少見。對高血壓,我們不用過度緊張,但也不能掉以輕心。接下來,就把大家關心的幾個問題,用最簡單的方式說清楚。大到血壓怎么分級,小到日常怎么吃、怎么查,實用重點一條不少。
01 血壓多高才算高血壓?
在健康社區義診或者單位體檢時,經常能聽見這樣的疑問:“我上一回血壓145/92mmHg,是不是高血壓?”
分級 | 診室測量 | 家庭自測 |
---|---|---|
正常 | <120/80 | <120/80 |
一級高血壓 | ≥140/90 | ≥135/85 |
二級高血壓 | ≥160/100 | ≥155/95 |
三級高血壓 | ≥180/110 | ≥175/105 |
簡單來說,如果你在家自己測,血壓高于135/85mmHg,或者在醫院多次測量高于140/90mmHg,就要警惕了。別忘了,多次、不同時間測量,避免偶然波動干擾。
02 身體發出這些信號要當心
- 頭痛、頭暈: 有時只是短暫的發沉、大腦里“悶悶的”,很容易被忽略。但如果持續頭痛、眼前發黑,尤其晨起最明顯,別大意,可能是血壓已經顯著升高。
- 視力模糊: 很多人描述為“偶爾看東西不清”,但如果發生突然視力下降、看東西扭曲,要盡快檢查。
- 心慌、胸悶: 有些人覺得胸口堵得慌,或者容易疲勞。當這種癥狀持續,特別是在活動后加重,需要引起重視。
- 無明顯癥狀: 研究發現,約40%的高血壓人群在初期沒有什么特殊感覺。比如 有位52歲的教師,婚后查出血壓超標,完全沒有自覺不適,只是常年體檢時偶然發現。
小技巧:定期測血壓是及時發現高血壓的最簡單辦法。
03 為什么血壓會悄悄升高?
- 遺傳傾向 ???????????:有高血壓家族史的人,比其他人要更早、概率更高出現高血壓。
- 飲食結構 ??:鈉鹽攝入過多(比如長期咸菜、腌肉),會增加血管阻力。進而影響腎臟排鈉能力,身體難以及時“排走”多余的鹽分,造成血壓升高。
- 體重和腹型肥胖 ??:脂肪分布在腹部多的中年群體,血管內壁更易受壓,血壓上升更明顯。 有位59歲男性,體重86kg,腰圍110cm。平時吃飯口味重,近5年血壓逐漸升高,起初不以為意,但今年檢查已經屬于二級高血壓。
- 心理壓力 ??:焦慮、緊張狀態可引發“腎上腺素”分泌增加,直接影響血管舒縮,血壓短期內波動加大。
- 年齡作用:血管老化導致彈性下降,大約45歲后,血壓逐年升高非常常見。
最新流行病學調查還發現,長期缺乏運動、糖尿病、慢性腎病患者患高血壓的風險也在持續增加。
提醒: 有上述基礎風險因素的人,最好每月至少自測1次血壓。
提醒: 有上述基礎風險因素的人,最好每月至少自測1次血壓。
04 確診需要做哪些檢查?
- 24小時動態血壓監測: 幫助觀察一天當中血壓的真實波動。研究顯示,家庭自測配合動態監測,診斷準確率提升約30%(見 O'Brien et al., 2020)。
- 血生化檢查: 檢查腎功能、血糖、血脂、電解質等,可發現繼發性高血壓或并發癥風險。
- 心電圖(ECG): 幫助發現是否已經有心臟功能受累的早期跡象,例如左心室肥厚等。
- 眼底檢查: 檢查視網膜小血管,評估高血壓對眼部的影響。
測量要點:不同時段、連續三次血壓數據更有參考價值。就診時最好帶上自己的血壓記錄本。
05 降壓治療有哪些選擇?
- 利尿劑:適用于水腫、體重較大的患者,有助于排出多余鈉、減輕心臟負擔。
- 鈣通道阻滯劑:如氨氯地平,適合中老年、少運動群體,可緩和血管收縮,起效較快。
- β受體阻滯劑:尤其年輕、有心率快、焦慮的人群。
- ACE抑制劑/ARB類:糖尿病、腎損傷患者常用,減少蛋白尿發生。
藥物類型 | 推薦人群 |
---|---|
利尿劑 | 水腫(體重高)、心衰、高齡者 |
鈣通道阻滯劑 | 中老年、低運動量 |
β受體阻滯劑 | 心動過速、易激動者 |
ACEI/ARB | 糖尿病、腎損傷患者 |
治療要個體化,每個人的身體狀況不同,需要和醫生充分溝通。數據顯示,規范治療把血壓控制到達標水平,中風風險可降低40%。
06 吃藥出現副作用怎么辦?
常見不適反應:
- 利尿劑容易帶來口干、乏力,有時低鉀。
- 有些人服用ACEI后會干咳,可考慮換用ARB。
- 鈣通道阻滯劑可能出現輕度水腫(手、腳腫脹)。
實際例子: 一位67歲女性在服降壓藥后頻繁咳嗽,最后由醫生調整為ARB類藥物,很快緩解。
切忌自行增減藥量。研究表明,按照醫囑調整方案,70%以上患者可以順利達標,不良反應多數可控。
特別提示:如用藥出現皮疹、呼吸困難、四肢無力等嚴重反應,需馬上就醫。
07 日常管理記住這5點
- 規律監測:建議家里配備電子血壓計,固定時間(如起床后)記錄。數據可以用APP、手賬等方式追蹤變化趨勢。
- 適宜飲食: 新鮮蔬菜和雜糧(如燕麥、紫薯、菠菜等) 有利于維持血管彈性。可適量選擇,每天吃夠綠色蔬菜300克,有助于平穩血壓。
- 有氧運動:快步走、游泳、騎行,每周3-5次,每次30分鐘左右。根據體力情況調整強度,量力而行。
- 減重有益: 體重下降5公斤,血壓可同步下降10-20mmHg,已被多項研究證實(Whelton et al., 2018)。
- 保證睡眠心態平和: 規律作息、減少焦慮。睡得好,有助于血壓穩定。
生活習慣改善能顯著幫助早期高血壓。長期堅持,每天小改變,遠比一時突擊更管用。
?? 參考文獻
- O'Brien, E., Parati, G., Stergiou, G., et al. (2020). 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 monitoring in the 21st century. Journal of Clinical Hypertension, 22(4), 556–564. https://doi.org/10.1111/jch.13876
- Whelton, P. K., Carey, R. M., Aronow, W. S., et al. (2018). 2017 ACC/AHA Guideline for the Prevention, Detection, Evaluation, and Management of High Blood Pressure in Adults. Hypertension, 71(6), e13–e115. https://doi.org/10.1161/HYP.0000000000000065
- Williams, B., Mancia, G., Spiering, W., et al. (2018). 2018 ESC/ESH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arterial hypertension. Journal of Hypertension, 36(10), 1953–2041. https://doi.org/10.1097/HJH.000000000000194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