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血壓:這些信號別忽視,科學應對很簡單
01 血壓高到底是怎么回事?
不少人聽到“高血壓”三個字就緊張,覺得和自己沒關系。其實,血壓就像家中水管的壓力,既不能太高、也不能太低。血液在血管中流動時,對血管壁的推動力,就是我們說的血壓。
常年血壓過高,會讓血管長期處于緊繃狀態。時間久了,心臟、腎臟、大腦和眼睛就容易吃不消。調查顯示,每4人里就有1個高血壓患者(中國心血管健康與疾病報告2021)。所以說,別以為高血壓只是數字升高那么簡單,它實實在在關系到心、腦、腎等重要器官的健康。
02 身體發出這些信號要當心
- ?? 晨起頭暈:清晨起來站立時,偶爾會有短暫的頭暈,但過一會兒就好。
- ?? 耳鳴或脖子發緊:在安靜時突然感到耳朵嗡嗡作響,有時覺得脖子發緊、發脹。
- ?? 睡眠不穩:有的人反映晚上睡不踏實,醒來后莫名疲憊。
?? 提示: 這些信號可能很輕微,容易被忽視。如果最近有上述變化,不妨在安靜狀態下測一次血壓,有助于早發現問題。
有位45歲的女性患者,工作忙常覺得脖子僵,直到偶然發現自己血壓150/95mmHg才重視起來。從這個例子可以看出,一些隱蔽的癥狀也值得關注。
03 為什么你會得高血壓?
- 1. 遺傳因素: 父母有高血壓的,后代中一半以上容易被“遺傳”到高血壓體質,雖說基因不是定數,但風險會明顯增加。
- 2. 生活習慣: 長期高鹽飲食、愛吃咸菜、重口味和喜歡外賣、精加工食品的人,鹽攝入高更容易出現高血壓。
- 3. 體重和年齡增長: 中年以后,體重增加,血管彈性下降(好比水管老化),也會推動血壓慢慢升高。研究指出,超重者的高血壓發生率約2-3倍于體重正常的人(Whelton et al., JAMA, 2018)。
- 4. 精神壓力: 經常熬夜、焦慮、生活壓力大,也可能導致血壓波動增大,時間一長也會轉為持續高血壓。
- 5. 慢性疾?。?/b> 比如糖尿病、腎病等,也會增加高血壓的風險。
04 確診高血壓要做哪些檢查?
血壓不是只測一次就能下結論的。 醫學上,高血壓的診斷通常需要多次不同日的血壓記錄,同時結合下面的具體檢查方法:
檢查方式 | 作用 |
---|---|
家庭自測血壓 | 每天定時測量,記錄波動,避免白大衣效應 |
門診血壓多次測量 | 在醫生指導下,連續測多日,確保結果準確 |
24小時動態血壓監測 | 像小背包一樣帶著,能發現隱匿性夜間高血壓或波動異常 |
血生化和心電圖 | 評估靶器官損害和合并其他慢病可能性 |
?? 檢查過程整體無痛、無創,可以放心配合完成。如果已確診血壓≥140/90mmHg,建議定期復查相關指標,及時了解身體狀態變化。
05 降壓治療有哪些好方法?
治療高血壓需要分人、分期、分嚴重程度。主要有藥物和非藥物治療兩大塊:
- 1. 藥物治療: 一般分為ACEI/ARB類、鈣通道阻滯劑(CCB)、利尿劑等,藥物方案需要由專科醫生個體化調整。比如年輕人首選ACEI/ARB,女性患者如出現咳嗽可換成ARB。每種藥物都有獨特作用方式,中國高血壓指南推薦聯合用藥以提升血壓控制率(Zhou et al., Hypertension, 2020)。
- 2. 非藥物措施: 包括調整飲食結構、保持體重、規律運動、管理壓力等。多種方法結合,降壓效果更佳。重點是找到適合自己且能長期堅持的方案。
- 3. 個性化調整: 某位60歲男性,服用兩種降壓藥配合適量健步走,3個月后血壓從165/105mmHg降到135/85mmHg。這個例子說明,醫生和患者密切配合、不斷調整,成效會更穩定。
06 日常管理記住這3點
管理要點 | 具體建議 |
---|---|
?? 合理膳食 | 蔬菜(如菠菜、西蘭花)助于補鉀維持血壓,推薦每餐有新鮮蔬菜水果。同時,可以選擇全谷類作為主食,提升膳食纖維攝入。 |
???♂? 規律運動 | 散步、慢跑、游泳等中等強度有氧運動,每周累計150分鐘左右。運動最好避開大清早和高溫時段,防止血壓波動太大。 |
?? 自主監測 | 每周至少2-3次固定時段測血壓,做好記錄。發現波動大或突然升高及時與醫生溝通。 |
?? 簡單來說,長期穩定地堅持上述3點,比偶爾突擊性改變更有用。特殊人群如孕婦、高齡者,建議定期與醫生溝通調整方案。
引用文獻
- 中國心血管健康與疾病報告編寫組. (2021). 《中國心血管健康與疾病報告2021》. 中華心血管病雜志, 49(9), 876-883.
- Whelton, P. K., Carey, R. M., Aronow, W. S., et al. (2018). 2017 ACC/AHA/AAPA/ABC/ACPM/AGS/APhA/ASH/ASPC/NMA/PCNA Guideline for the Prevention, Detection, Evaluation, and Management of High Blood Pressure in Adults. JAMA, 319(21), 2103-2104.
- Zhou, B., et al. (2020). Hypertension among Chinese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. Hypertension, 76(6), 1726–1733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