失眠與睡眠健康:科學知識與實用策略 ??
- 來源:宋煜
- 2025-09-19 07:30:00341次閱讀
溫馨提示:本頁面科普內容僅為健康信息的傳遞,不作為疾病診斷及醫療依據。如身體有不適癥狀,請及時到正規醫療機構檢查就診。

失眠與睡眠健康:科學知識與實用策略 ??
01 你真的了解失眠嗎?
晚上翻來覆去,怎么也睡不著,有些人甚至以為只是偶爾壓力大。其實,失眠不是一件偶發的小事。它表現為入睡困難、半夜醒來后再難入眠,或是早上總比鬧鐘先醒,醒了還想繼續睡。慢慢地,白天變得容易煩躁、注意力不集中,對身心狀態都帶來不小的影響。
說起來,失眠像個“隱形的小麻煩”,長時間鬧下去,身體不只覺得累,思考和記憶能力也可能跟著下滑。很多研究都指出,長期睡不好和免疫力、心情乃至慢性疾病風險都有關系。如果你發現晚上經常為入睡發愁,白天總是沒精神,這不是“想太多”,而是真的該重視起來的時候了 ??。
02 失眠的典型信號有哪些?
-
信號一:入睡變慢
平時十幾分鐘能睡著,最近每晚都要躺上一個小時。長期如此,不只是“偶爾想太多”那么簡單。
-
信號二:半夜多次醒
半夜總被小動靜吵醒,醒后久久無法再次入眠,第二天感覺睡了等于沒睡。
-
信號三:一到清晨就自然醒
天還沒亮就蘇醒,比較難再睡著,醒來后仍覺得疲憊。
如果你遇到上述情況不止一項,并且開始影響白天活力,最好盡早和專業醫生溝通。
03 為什么會出現失眠?
失眠并不是誰愿意就能忍一忍,背后有很多因素會作怪。
-
情緒壓力
焦慮、煩惱、重大變化——比如升學、失業、親人離世——都可能讓大腦處于警覺狀態,難以“關機”入睡。
-
身體因素
某些慢性?。ㄈ缒X卒中、心臟?。?、身體疼痛、慢性咳嗽,甚至部分藥物,都可能讓人夜晚無法安穩休息。
-
年齡變化
隨著年齡增長,睡眠結構會發生變化,深層睡眠變少,容易覺醒,這也是不少老年人夜間多夢、易醒的原因之一。
-
作息環境
噪音、床鋪不適、房間太亮、電子產品藍光影響褪黑素分泌,這些細節也經常被忽略,其實影響很大。
-
“床=清醒”條件反射
如果總在床上玩手機、追劇或因睡不著而焦慮,床和清醒的關聯會被大腦強化,久而久之,床就成了“清醒區”。
有研究顯示,全球平均每三人中就有一人一生中經歷過短暫失眠,但只有不到五分之一發展為慢性失眠[1]。這提醒我們,正確認識原因才能更好地應對。
04 醫生怎么確診失眠???
面對反復失眠,靠自我琢磨遠遠不夠。醫生的診斷通常包括:
- 詳細詢問病史 醫生會了解你的睡眠規律、入睡問題、持續時間、癥狀發展過程,同時追問壓力、藥品及疾病史。
- 睡眠監測 通過夜間多導睡眠檢測(如腦電圖等),進一步排查與呼吸、周期性肢體活動等相關的睡眠障礙。
- 身體檢查 排除甲狀腺疾病、神經系統問題等可能影響睡眠的疾病,輔助診斷。
一般來說,只有當睡眠問題影響日常功能超過三周,才需要到醫院詳細檢查。簡單的偶發性睡不著,多半不需要特殊儀器。
05 失眠可以怎么治?
-
認知行為治療(CBT-I)
通過行為調整(比如睡不著時不硬躺)、糾正錯誤認知(如“今晚睡不夠明天完蛋了”),是目前效果最好的非藥物手段之一[2]。
-
藥物干預
有些失眠嚴重又沒法通過生活調整緩解時,醫生會短期開助眠藥,比如苯二氮?類相關藥物。不過,藥物不能長期依賴,需要專業指導和復診。
-
綜合調理
對于伴有身體疾病或特殊情況(如腦萎縮、慢性病患者),會選擇風險較小、針對性更強的助眠方案。比如前文中90歲女性患者,需在醫生督導下規范用藥。
研究發現,多數慢性失眠患者經過個體化治療后,入睡效率、睡眠質量都能明顯提升。當然,每個人的情況不一樣,切勿隨便仿用別人的催眠藥。
06 日常怎么改善睡眠質量???
除了必要時就醫,普通人日常通過規律調整,也能幫自己睡得更香:
-
保持有規律的作息
每天同一時間起床,無論前一天睡多久,這樣能逐步恢復生物鐘,哪怕開始時會有點累,但對長期改善幫助很大。
-
優化睡眠環境
房間保持安靜、適宜的遮光和通風,被褥枕頭合適,能最大程度減小外界干擾。
-
健康飲食與適度運動
牛奶所含色氨酸有助于睡眠,適合睡前一杯。
香蕉富含鎂和鉀,可緩解緊張情緒,偶爾加進宵夜也不錯。
全谷物食品助于穩定血糖,不易半夜餓醒。特別提醒,睡前不要吃太油膩,影響腸胃反而更難入睡[3]。 -
睡前放松練習
正念冥想、舒緩音樂、深呼吸,都是逐漸讓身體“降速”的好幫手。也可以選一本紙質書,避免電子屏幕帶來的刺激。
-
床只用來睡覺
睡不著就離開床,等有睡意再回來,這樣有助于重建“床=睡覺”的聯系。讀書、冥想、聽音樂都是不錯的選擇。
?? 其實,很多改善失眠的小竅門看起來簡單,貴在堅持。最重要的是給自己一點耐心,不必糾結每晚一定要睡夠八小時,關鍵是第二天精神狀態夠好。
07 什么情況下需要看醫生?
- 癥狀已經影響到日常生活 比如注意力差、情緒低落,白天犯困,或有失誤風險。
- 睡眠狀況持續三周以上沒有改善
- 有嚴重軀體癥狀和慢性疾病 比如慢性疼痛、呼吸異常、神經系統疾病,需要排查睡眠結構障礙。
- 已經自行調整過環境和習慣但效果不明顯
如果拿不準,建議到正規醫療機構睡眠醫學??疲邮軐I醫生評估和針對性建議。忽略嚴重的失眠問題,不僅心情難以舒緩,還容易與高血壓、糖尿病等慢性問題“攪在一起”。
08 小結與建議
失眠并不是懶散或矯情,而是現實生活中的常見健康小麻煩。關鍵在于及時明辨信號、了解背后的原因,并用科學的方法持續調整生活。遇到長期睡得不安穩時,別諱疾忌醫,主動尋求專業意見總歸沒錯。照顧好自己的睡眠,其實也就是照顧好生活??。
參考文獻
- Morin, C. M., & Benca, R. (2012). Chronic insomnia. The Lancet, 379(9821), 1129–1141. https://doi.org/10.1016/S0140-6736(11)60750-2
- Trauer, J. M., Qian, M. Y., Doyle, J. S., Rajaratnam, S. M., & Cunnington, D. (2015). 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for Chronic Insomnia: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-Analysis. 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, 163(3), 191–204. https://doi.org/10.7326/M14-2841
- Zeng, L. N., Yang, Y., Feng, Y., et al. (2020). Dietary intake and risk of insomnia: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-analysis. Nutrients, 12(10), 3064. https://doi.org/10.3390/nu12103064