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般短暫的發熱多是對環境變化等輕微刺激的自然應答,但當身體不斷出現高溫,退燒藥也很難控制,或癥狀持續數天時,多半提示體內發生了更嚴重的感染過程。
這個時候,和正常的感冒發熱不同,感染性發熱往往代表機體正在和不易消滅的“外敵”較量,需要及時關注。
有位68歲的女性,既往有高血壓及腦梗病史,近日持續高熱并伴有咳嗽,雖然體溫有時下降,但癥狀總是反復。住院檢查證實屬于感染性發熱。
這個例子說明,高危人群哪怕癥狀不典型,也不能掉以輕心。(病例僅用一次;癥狀區分已嚴格執行)
檢查項目 | 用途 | 患者常見疑問 |
---|---|---|
血常規 | 判斷白細胞變化,分辨病毒或細菌感染 | 抽一次血意義大不大?有用,能篩查感染初步類型 |
炎癥指標(CRP、PCT) | 明確炎癥活躍度,輔助決定抗生素使用 | 要天天查嗎?間隔檢測更能看炎癥變化 |
病原體檢測 | 找出引發感染的“元兇” | 病毒還是細菌,需要分得很清楚嗎?不同病原對藥物反應差異大,查清楚有好處 |
影像學(CT/超聲) | 尋找肺炎、膿腫、尿路異常等并發癥 | 有風險嗎?非侵入性檢查,風險很小 |
飯前、如廁后用流水沖洗30秒,肥皂比洗手液對細菌效果更好。
多吃富含蛋白質的食物(如雞蛋、魚肉),有助于增強免疫力。不挑食、食材多樣更有益。
建議老人和慢病患者每年接種流感疫苗,另可選肺炎球菌疫苗,降低潛在重癥風險。
每天保證7小時以上睡眠,避免強度太大的體力活,免疫系統修復時間充足,身體才能更有抵抗力。
每周4-5次快走、太極等輕體育動能激發體內“衛士”活躍,有好處。
發燒不是小事,特別是“燒”得久、癥狀多、治療無效時,要警覺是不是感染在作怪。生活中的細節,像洗手、營養、作息、疫苗,每一樣都不起眼,但長遠看能預防大麻煩。
科學應對,不慌亂、不掉以輕心,感冒和感染的區別,學會了關鍵時刻能救命。愿身邊的父母、老人、小孩都能因為這些知識,更少生病,健康常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