肺部感染別大意!這些信號、治療和護理要點要記牢
生活中,我們偶爾會聽到身邊有人咳嗽、發燒,有時幾天就好,有時候卻一拖再拖,甚至需要住院。肺部感染,本以為只是個小感冒,卻可能讓人躺倒在床上,尤其是身體本來就不太好的朋友。其實,只要及時識別早期信號,科學配合治療,恢復速度會比你想象得快很多。
01 簡單說清楚:什么是肺部感染?
肺部感染,顧名思義,就是病原體進入肺部引發炎癥。這些“病原體”可能是細菌,也可能是病毒,偶爾也有真菌作祟。
通常,它們會讓肺部這座“氧氣工廠”暫時罷工,出現咳嗽、呼吸費勁等問題。
類型 | 主要特點 |
---|---|
細菌性 | 多見于突發高熱、咳黃痰,治療上抗生素有效 |
病毒性 | 常以低熱、乏力為主,秋冬季節多發,抗生素無效 |
真菌性 | 較少見,常見于抵抗力很弱的人,癥狀易反復 |
?? 小貼士: 肺部感染還有“社區型”和“醫院型”之分。前者在日常生活中常見,后者多見于住院期間。
02 這些癥狀出現,得提高警惕 ?
- 咳嗽:一開始也許只是偶爾咳幾聲,慢慢發展為持續咳嗽,咳痰加重,可能帶點顏色。
- 發燒:低燒并不罕見,但如果持續升高或者一夜之間高熱,別輕視。
- 胸痛或背痛:深呼吸、咳嗽時胸口或背部疼。
- 呼吸急促:走兩步就喘不上來氣,比平常累。
- 血痰/呼吸困難:出現咳血、呼吸明顯困難,是重癥預警。
?? 行動建議:發熱超3天沒緩解、呼吸吃力、胸痛或咳血,別等自己好,盡快去醫院檢查!
真實病例: 68歲的王阿姨因持續高燒、劇烈咳嗽三天后氣喘,醫院急診發現已發展為嚴重肺炎,這種進展提醒我們,出現警示信號時拖不得。
03 有哪些人風險高?
- ?? 高齡人群
免疫功能跟年輕人相比弱一些;數據顯示我國65歲以上的人群,肺炎發病死亡率高達15-30%[1]。
- ?? 吸煙者
長期吸煙容易破壞氣道“清潔工”——纖毛,病原容易趁機進入。
- ?? 慢性?。ㄌ悄虿?心臟?。┗颊?/span>
長期高血糖、血流動力異常,增加感染機會。
- ?? 頻繁住院/基礎免疫低下
無論因腫瘤化療、長期服藥還是器官移植,免疫低下都讓病原“有機可乘”。
數據來源: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等,2023;引用自《中國社區獲得性肺炎診斷和治療指南(2016年版)》。
04 檢查流程都有哪些?
- 醫生問診與體檢:記錄發病時間、癥狀發展、聽診胸部有無異?!傲_音”。
- 血常規化驗:看白細胞總數增高、偏低、還是有無中性粒細胞增加(判斷感染成分)。
- 影像學檢查:胸部X光可初步看肺部“白影”,疑難或重癥時用CT。
- 痰培養:取咳痰送檢,尋找細菌、病毒或真菌“真兇”。
- 特殊檢查:需要時做病毒PCR檢測,幫助快速確定致病類型。
????? 小貼士:小孩子或體弱者,有時候要配合血氣分析輔助判斷缺氧情況。
05 合理治療,別盲目用藥 ??
- ?? 抗生素(細菌性) 只用于細菌感染,通常療程7-10天。千萬不能亂停藥或自己加量。
- ?? 抗病毒藥物(病毒性) 如流感病毒感染,早期應用神經氨酸酶抑制劑,能縮短病程。
- ?? 支持治療 包括合理吸氧、充足水分、及時化痰,嚴重缺氧時需機械通氣。
- ?? 并發癥管理 如出現膿胸、膿毒癥等,常需特殊干預。
?? “抗生素用夠療程,別擅自停藥!”
按醫囑用藥,避免耐藥風險。
按醫囑用藥,避免耐藥風險。
藥物提醒:曾有 45 歲男性因自行停抗生素,病情反復加重,延誤了最佳恢復期。
這案例讓我們知道,規范用藥其實比什么都重要。
這案例讓我們知道,規范用藥其實比什么都重要。
06 康復期,怎么護理恢復更快?
措施 | 簡單說明 | 小貼士 |
---|---|---|
體位引流 | 適當變換姿勢(如多側臥),幫助痰液排出 | 可以早中晚輕拍背部幫助排痰 |
營養補充 | 多吃蛋白豐富、維C高的食物 | 如雞蛋、瘦肉、橙子、西紅柿 |
戒煙 | 減少肺部刺激,有益恢復 | 哪怕每天少抽幾根,身體都會感謝你的 |
適度運動 | 康復期根據力氣循序漸進 | 推薦慢走、呼吸操,避免劇烈運動 |
定期隨訪 | 出院后要復查一次肺部影像 | 癥狀消退后仍建議復診1-2次 |
疫苗接種 | 65歲以上建議接種肺炎球菌疫苗 | 可以大大降低肺炎和重癥風險 |
?? 友情建議: 感覺體力明顯下降或持續發熱超3天,不要光在家等,及時回醫院讓醫生幫忙查一查。
肺部感染并不可怕,怕的是忽視初期信號和盲目處理。與其擔心,不如早些識別癥狀、規范用藥調整,按部就班做好康復。即使是家中老人、慢性病患者,也能通過科學管理,把風險降到最低。日常多些留意,健康可靠有底氣。
主要參考文獻
- 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,《中國社區獲得性肺炎診斷和治療指南(2016年版)》,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,2016.
- Cherian, T., et al. "Pneumonia in children: burden, risk factors, and management." Bulletin of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, 2005, 83(5), 353–360.
- Musher, D.M., & Thorner, A.R. "Community-acquired pneumonia."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, 2014, 371(17), 1619-1628.
- Mandell, L.A., et al. "Infectious Diseases Society of America/American Thoracic Society Consensus Guidelines on the Management of Community-Acquired Pneumonia in Adults." 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, 2007, 44(S2), S27-S72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