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旋地轉別慌張!教你科學應對耳石癥(BPPV) ??
01 什么是耳石癥?為什么一轉頭就頭暈?
也許你有這樣的體驗:剛躺下或起床,突然一陣天旋地轉,甚至感覺房間在轉。很多人一開始以為是"低血糖"或"頸椎問題"。其實,這很可能是耳石癥,也稱"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"(BPPV)。簡單來說,耳石癥像是耳朵里的小石頭掉進了不該去的地方,就像家里的玻璃珠滾進了下水道,干擾了平衡系統。這已經是導致眩暈最常見的元兇之一,據統計,門診里每三位眩暈患者中就有一位是耳石癥(von Brevern et al., 2007)。
這種天旋地轉一般只持續十幾秒到一分鐘,很快就會緩解,但往往讓人無所適從。它對身體沒有直接破壞作用,但發作時控制不住的頭暈,讓生活和安全帶來很大困擾,很容易因為猝不及防而摔倒。
02 這些情況要當心!耳石癥的典型表現
- 只要頭部某個特定動作(如轉頭、低頭、仰頭、側躺)時突然"轉暈",其它時候沒事。
- 眩暈通常不到1分鐘,幾秒鐘后開始緩解。
- 伴隨"眼球震顫"(別人能看到你眼球小幅度抖動)。
- 沒有耳鳴、聽力下降、耳朵堵塞感。
不少人誤以為"所有眩暈都是腦血管問題",其實BPPV導致的天旋地轉,發作時間短、沒有持續性功能缺損,如果伴有耳鳴、聽力障礙或持續惡心嘔吐,則需要關注其他疾病可能。
03 為什么你會得耳石癥?這些因素要注意
原因類別 | 具體解釋 | 生活實例 |
---|---|---|
年齡相關 | 隨著年齡增長,內耳微小的碳酸鈣結晶變得易于脫落 | 老年人起床時更容易遭遇突發性暈眩 |
頭部外傷 | 外力沖擊快速改變內耳環境,使耳石掉落 | 一次輕度摔倒或撞擊后,開始出現眩暈 |
長期臥床 | 活動減少,頭部相對靜止,耳石更容易移動 | 有人大病臥床數周,康復起身時突然天旋地轉 |
其他 | 某些代謝性疾病、前庭炎、耳部手術等也會誘發 | 糖尿病患者發生耳石癥的概率要略高于普通人 |
研究顯示,BPPV在60歲以上人群中更為常見(von Brevern et al., 2007)。大多數情況下,發作原因并不兇險,但頻繁反復發作會影響生活,尤其對老人來說還是存在一定摔倒風險。這說明,持續關注內耳健康很重要。
04 確診很簡單!醫生常用的檢查方法
確認BPPV,不需要復雜儀器。最常用的是床邊的"變位試驗",比如Dix-Hallpike試驗:
- 醫生請你坐在床沿,頭轉向一側。
- 然后突然讓你躺下,頭偏向那個方向。
- 如果出現幾秒后的天旋地轉和特定方向的眼球震顫,基本可以診斷。(參考:Fife et al., 2008)
絕大多數BPPV患者,靠詳細病史和這類簡單試驗就能確診。只有異常復雜或伴有其他神經系統癥狀時,才考慮核磁、聽力檢查等。
05 見效最快的治療方法:手法復位
對于絕大多數BPPV患者,"Epley復位法"是一線治療,這是一組科學設計的頭部動作:
- 醫生幫你依次緩慢變換頭部和身體角度,使內耳的游離耳石順流滑回原位。
- 成功率高達90%,約有1/4人需要2-3次重復操作。
絕大部分患者通過一次復位后,癥狀能立即大幅緩解。如果短期內反復發作,醫生會建議再次復位。對于頭暈惡心較重者,可根據癥狀選擇短期的輔助用藥,但藥物并不能解決根本問題。
06 防復發關鍵:日常注意這幾點
- ?? 睡姿調整: 適當增高枕頭,有助于減少耳石異?;顒拥臋C會。
- ?? 避免突然劇烈轉頭: 經常需要轉頭的人(如理發師、瑜伽愛好者),可以嘗試慢慢調整頭部動作。
- ?? 適量補充維生素D: 有研究發現,合適補充維生素D可降低耳石癥復發(Jeong et al., 2013)??梢远喑噪u蛋、深海魚等。
[食物推薦] 雞蛋、三文魚等富含維生素D,有助于穩定耳石
健康飲食和適當活動,對預防復發很重要。尤其對于中老年人,平時做動作要放慢、休息時選擇合適的枕頭,在飲食結構中加入富含鈣和維生素D的食物,這些都有助于穩定耳部健康。
?? 實用小提醒
- 發作時盡量保持靜止,轉換動作慢一點,等眩暈過去再移動,防止摔倒。
- 記錄哪種姿勢會誘發眩暈,就診時告訴醫生有助于更快診斷。
- 癥狀長時間不緩解、或伴有耳鳴、聽力下降等,應及時去醫院,核查是否存在其他耳部或神經系統疾病。
日常多關注身體信號,偶發短暫天旋地轉大多數不會有大問題,但頻繁或嚴重時要引起重視。這些小方法,有助你和家人遠離突然的不適。
參考文獻
- von Brevern, M., Radtke, A., Lezius, F., Feldmann, M., et al. (2007). Epidemiology of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: a population based study. Journal of Neurology, Neurosurgery & Psychiatry, 78(7), 710–715.
- Fife, T. D., Iverson, D. J., Lempert, T., Furman, J. M., et al. (2008). Practice parameter: therapies for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 (an evidence-based review): report of the Quality Standards Subcommittee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Neurology. Neurology, 70(22), 2067–2074.
- Jeong, S. H., Kim, J. S., Shin, J. W., Kim, S., et al. (2013). Decreased serum vitamin D in idiopathic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. Journal of Neurology, 260(3), 832–838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