主要成因 | 健康影響 |
---|---|
幽門螺桿菌感染(一種常見的胃部細菌) | 約九成患者體內檢測陽性,該細菌能破壞腸道的防御屏障,讓胃酸容易“鉆空子”造成傷口。 |
長期服用止痛藥(NSAIDs如布洛芬、阿司匹林等) | 藥物會影響胃腸黏膜的修復能力,易導致慢性病變。 |
吸煙、經常飲酒 | 煙酒能削弱黏膜自我修復,“火上澆油”。 |
精神壓力過大 | 壓力大易導致胃酸分泌紊亂,增加潰瘍風險。 |
飲食不規律、暴飲暴食 | 腸胃負擔重,黏膜自我恢復受影響。 |
說起來,年輕人常熬夜趕項目、大吃火鍋、酒精飲料配合止痛藥,這些組合不出半年就可能讓小腸黏膜“傷痕累累”。相關流行病學研究指出,幽門螺桿菌感染者患潰瘍的幾率是正常人的5~10倍(Sung JJY et al., 2009)。
其實,多數人初次胃鏡前會擔心不舒服,但多數醫院都能用輕度麻醉(無痛胃鏡),幾乎沒啥感覺。實在恐懼可以和醫生提前說明,按需調整方案。
常用治療方法 | 方案解析 |
---|---|
四聯療法 | 包含兩種抗生素、抑酸藥(如奧美拉唑)和鉍劑,主要針對幽門螺桿菌。規范療程1-2周,根除率可達90%。 |
質子泵抑制劑(PPI) | 抑制胃酸分泌,4~8周能促進潰瘍愈合,臨床愈合率超95% |
黏膜保護劑 | 修復并保護潰瘍部位,減少刺激。 |
治療期間,部分患者可能有胃腸道反應(如輕微腹瀉)。按醫囑調整藥物,大多可順利完成療程,不會有后遺癥。
食物/飲品 | 有益作用 | 食用建議 |
---|---|---|
牛奶、豆漿 | 中和胃酸、保護黏膜 | 飯前適量溫飲 |
軟米飯、面片粥 | 利于消化,減少刺激 | 替代硬干糧,不宜過燙 |
雞蛋羹、豆腐 | 優質蛋白,易吸收 | 每餐加一份,調理腸胃 |
南瓜泥、胡蘿卜泥 | 含膳食纖維,助黏膜修復 | 每日1-2次當配菜 |
新鮮果蔬汁 | 補充維C,促進恢復 | 榨汁后立即飲用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