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過,實際情況比想象中要復雜得多。普通咽喉炎常見于短暫的刺激,比如受涼或說話多,而急性扁桃體炎,除了咽痛,還可能出現明顯的扁桃體腫脹,表面可見乳白色或黃色的膿點。這種“吞刀片”的疼痛感,確實和一般的咽喉炎有區別。
類型 | 主要癥狀 | 特殊表現 |
---|---|---|
咽喉炎 | 咽部微紅 偶爾疼痛 | 無明顯膿點 |
扁桃體炎 | 持續咽痛 發熱(>38.5℃) | 扁桃體腫大+膿性分泌物 |
有些癥狀確實不能拖。比如:
1. 高熱不退(體溫超39℃超過48小時),合并寒戰、全身肌肉酸痛。
2. 扁桃體出現大量黃色膿點,伴惡臭口氣。
3. 呼吸或吞咽變得很困難,甚至聲音變啞,張口困難。
4. 頸部有腫脹、轉頭困難,特別是在兒童或年長者中。
下面是一個實際例子:
王女士,32歲,前一天開始發燒,第二天一早喉嚨痛得說話都費力,吃東西剛入口就劇痛,照鏡子發現扁桃體上布滿黃白色膿點。這種情況,她選擇當天就醫,經過抗生素治療很快好轉。
這說明:在病情發展快、表現很重或者家里小孩反復高燒、拒食的情況下,不要猶豫,直接去耳鼻喉??啤?
說起來,扁桃體炎的背后“禍根”其實分為兩類。一是細菌,比如最常見的A組β溶血性鏈球菌,二是各種病毒,包括腺病毒、流感病毒等。通常情況下,扁桃體像個守門的小衛士,幫咱們抵擋外來的微生物??扇绻B續幾天熬夜、天氣忽冷忽熱、吃飯營養跟不上或壓力太大,免疫力一降,這些微生物就容易乘虛而入。
有研究指出,在兒童和青少年人群中,A組鏈球菌感染占比可達30%(Mugerwa H. et al., 2021)。成年人則更容易因病毒感染發病。
常見致病因子 | 發病機制 | 高發人群 |
---|---|---|
鏈球菌 | 黏附扁桃體上皮,誘發炎癥 | 兒童/青少年 |
病毒(如腺病毒) | 細胞損傷誘發免疫反應 | 成人/幼兒 |
免疫力下降 | 低抗病能力,快速擴散 | 過度疲勞/營養不良者 |
到了醫院,醫生一般會根據你的癥狀、體征分層考慮。
快速抗原檢測是目前臨床的首選工具,十五分鐘左右結果就能出來,能及時幫醫生決定是否需要抗生素。如果高熱或扁桃體上有滲出物,再加上頦下淋巴結壓痛,醫生會建議抽血查白細胞計數,用于區分細菌感染(WBC>12×109/L)。特殊情況下,比如反復發作或懷疑并發癥,還會做抗鏈O試驗判斷風濕熱風險。
下面這張流程表格可以讓你對就醫時的檢查思路一目了然:
癥狀表現 | 初步檢查 | 進一步檢查 |
---|---|---|
早期輕微咽痛 | 體格檢查 | 不一定需要 |
高熱+膿點 | 咽拭子抗原檢測 | 血常規/咽拭子培養 |
膿腫、復發 | 血常規+頸部查體 | 抗鏈O/免疫功能檢測 |
很多患者在扁桃體炎用藥后,2-3天感覺癥狀緩解,就自作主張停藥。實際上,這種做法風險非常大。
青霉素類抗生素是治療細菌性扁桃體炎的首選,經科學研究(Shulman S. T. et al., 2012),標準療程一般為7-10天。藥吃不夠,哪怕癥狀好了,體內細菌可能還沒被完全清除,留下后患,比如耐藥、反復發作甚至風濕熱等并發癥。
比如,一位18歲的男生,扁桃體炎初診,前三天體溫降下去了,但第六天復發更重。詢問后發現提前停藥。這類教訓并不少見。
所以,只要是細菌性感染確診,依照醫生處方按療程服用,不宜自作主張中斷。
咽喉疼痛最怕硬、燙、辣,飲食稍有刺激都能引發“火燒刀割”感。恢復期間,飲食上最好簡單、溫涼、易消化。
推薦如下食譜和護理方式:
有些朋友一年里,扁桃體炎反復三四次,甚至每次都要靠抗生素才能壓下去。
遇到這種情況,需要考慮慢性扁桃體炎。反復發作、頻繁影響生活時,醫生可能會建議做微創手術,比如低溫等離子消融,手術恢復一般在2周左右。
比如,35歲的王先生,每年發作4次扁桃體炎,生活質量受很大影響。醫生評估后建議手術治療,術后恢復順利,一年內沒再發作。
當然,并不是所有人都要手術。若合并睡眠打鼾或呼吸暫停,手術的必要性會更高。
其實,良好的生活習慣才是減少扁桃體炎復發的關鍵。“補充營養、規律作息、適度鍛煉”是最核心的一條。研究表明(Martensson A. et al., 2023),由維生素D不足所導致的免疫力低下,與反復扁桃體炎有關屬實。
幾個實用建議:
咽喉發炎真的不舒服,但絕大多數時候,只要及時處理和規范用藥,完全可以好轉。別被疼痛嚇倒,也別掉以輕心。日常多關心身體的小變化,比臨時救火更省力。
這篇指南,如果能幫你對扁桃體炎多一點了解,遇上相關癥狀能分清輕重緩急,就是最實用的價值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