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型糖尿?。哼@些信號別忽視,科學應對很簡單
01 什么是2型糖尿?。亢?型有什么區別?
你可能聽過“糖尿病”這個詞,但對它的真實樣子其實并不熟悉。有些人覺得吃點甜食就會得病,也有人以為只是血糖高一點,其實沒大事。2型糖尿病是一種慢性代謝問題,常常伴隨著中年以后生活。和1型糖尿病主要是胰島素(調控血糖的一種激素)分泌絕對不足不同,2型糖尿病更多是胰島素在身體內用不上勁,醫學上叫做“胰島素抵抗”。
這兩種糖尿病的管理重點也不同。2型糖尿病常常和肥胖、血脂異常、高血壓一起出現,形成所謂的“代謝綜合征”。內分泌科醫生更看重整體的代謝調控,而不只是一個血糖數字。
?? 比喻:2型糖尿病有點像家里的“電源被堵了”,雖然燈泡(器官)不少,但開關(胰島素)就是不靈活。
02 身體出現這3個變化,可能是血糖在報警
- 喝水明顯增多:最近總是口渴喝水?有位53歲的女性患者就是這樣,覺得怎么喝都解不了渴,夜里還要起床喝水。這種持續的口渴,常常和隱藏的高血糖有關。
- 尿頻,尤其夜間次數增加:明明白天喝得不多,卻開始頻繁跑廁所,特別是夜里。血糖過高時,身體會想通過尿液把多余的糖分“甩出去”,這也是血糖超標常見信號。
- 傷口愈合慢、視力模糊:小傷小割也要好幾周才結痂,偶爾眼前像有薄霧一樣。其實這是高血糖影響到皮膚、眼睛等小血管。從這些持續的“小毛病”中可以累計出高血糖的端倪。
??別忽視: 這些現象持續出現,建議盡快檢測血糖,而不是一拖再拖。
03 為什么你會得糖尿病?這些因素在悄悄破壞胰島
很多人問:“為什么偏偏是我?”2型糖尿病的幕后推手其實并不少,生活方式、遺傳、年齡都有可能扮演重要角色。如果逐條來看,大概這樣:
危險因素 | 影響機制 | 實際情況 |
---|---|---|
肥胖 | 增加胰島素抵抗 | 尤以腹型肥胖風險更高 |
家族遺傳 | 基因增加易感性 | 家中有直系親屬患病 |
年齡增長 | 胰島細胞功能逐漸減退 | 40歲后風險明顯上升 |
缺少運動 | 減少能量消耗?→ 胰島素作用減弱 | 久坐辦公族要警惕 |
發病率的數據也很直接。2020年《中國成人糖尿病流行病學調查》顯示,40歲以上人群2型糖尿病的患病率達到13%以上(Wang et al., 2020)。這說明,只要年齡上去,風險不請自來。
04 確診要做哪些檢查?會不會很麻煩?
其實,2型糖尿病的確診流程并不復雜,幾項血液檢查就能大致搞清楚。下面這張速查表帶你了解各項檢測的用途和標準值:
檢查項目 | 標準值(mmol/L 或 %) | 作用說明 |
---|---|---|
空腹血糖 | ≥7.0 | 最常用的初篩辦法,速度快,抽血后當天可出結果 |
隨機血糖 | ≥11.1 | 反映全天血糖波動,上限高預示急性問題 |
糖化血紅蛋白(HbA1c) | ≥6.5 | 考察過去2-3個月平均血糖水平,不用空腹 |
口服葡萄糖耐量試驗(OGTT) | ≥11.1(2h) | 更敏感的篩查,適用于疑似但初篩未達標的人群 |
?? 拓展提醒: 檢查過程簡單,早飯前抽血最準確。不必過度擔心“痛苦”或“復雜”,抽血+輕松等1小時,基本相關信息就出來了。
05 降糖藥和胰島素怎么選?治療效果如何?
面對確診,很多人第一反應是:“是不是一上來就要打胰島素?”其實治療方案非常多樣,最重要的是結合個人身體和生活習慣定制藥物。
- 口服降糖藥:絕大多數2型糖尿病患者首選口服藥,最常用的是二甲雙胍,用來改善胰島素的“效率”。如果血糖依然偏高,會根據情況加用其他類型,比如:DPP-4抑制劑(保護胰島細胞)、SGLT-2抑制劑(幫助腎臟“排多余糖”),有些藥甚至還能幫忙減重。
- GLP-1受體激動劑:這類新藥,能讓身體在餐后分泌更多有用的胰島素,部分患者血糖控制和體重效果都很不錯。
- 胰島素注射:如果口服藥效果不佳、血糖極高或者短期有危險情況(如嚴重感染),才需要選擇胰島素。常見于有多年病史和并發癥的人。
?? 治療方案沒有“永久標準”,內分泌科醫生會經常根據血糖趨勢調整藥物種類和劑量。
? 隨訪和監測能實現更好的個體化管理,反復化驗血糖有助于評估效果。
06 血糖控制好的人都在堅持這5個習慣
- 均衡主食搭配:粗糧(如燕麥、玉米)和普通米面換著吃,幫助血糖平穩。
- 足量新鮮蔬果:每天兩份深色蔬菜、適量水果(如蘋果、藍莓)對糖代謝有益。
?? 蘋果 + 增強飽腹感 + 每天一顆就夠 - 規律運動:一周150分鐘(比如每天快走30分鐘)。不追求劇烈,貴在堅持。
- 合理作息:維持生物鐘、保證足夠睡眠,每天超過7小時效果較好。
- 定期自測血糖:用血糖儀監測,注意采血消毒和試紙別受潮。數據能指導飲食和用藥。
?? 40歲以上人士,建議每年查一次空腹血糖。腰圍過粗(男>90cm,女>85cm)應主動關注胰島功能。初次測血糖時,最好在清晨空腹狀態。
推薦食物 | 主要功效 | 建議用法 |
---|---|---|
豆制品 | 蛋白補充、血糖平穩 | 每日半盒豆腐或豆漿一杯 |
深色綠葉蔬菜 | 富含纖維,改善胰島素敏感性 | 午/晚餐都可添加 |
堅果 | 優質脂肪,增強飽腹 | 每天一小把,勿過量 |
參考文獻
- Wang, L., Gao, P., Zhang, M., et al. (2020). Prevalence and Ethnic Pattern of Diabetes and Prediabetes in China in 2013. JAMA, 317(24), 2515–2525. https://doi.org/10.1001/jama.2017.7596
- 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. (2023). Standards of Medical Care in Diabetes—2023 Abridged for Primary Care Providers. Clinical Diabetes, 41(1), 4–31. https://doi.org/10.2337/cd23-as01
- 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. (2023). 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(2023年版). 人民衛生出版社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