感冒高發季,別把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拖成大??!
01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到底是什么?
換季時節,辦公室里打噴嚏、咳嗽聲格外多。其實,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就像是一場突如其來的“小火災”,侵襲我們的鼻腔、咽喉和喉部。不少人簡單地把它當作“普通感冒”對待,但其實這里面門道不少。
- 普通感冒:鼻塞、流涕、咳嗽為主,發熱一般不高。
- 流感:突發高熱(常超39℃)、肌肉酸痛、全身倦怠更明顯。
90%以上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來源于病毒,細菌性的只占少數。對于體質比較健康的人,可能就像遇到一個小麻煩,休息幾天就好了。但是免疫力偏低或有基礎疾病的人,這“小火災”也可能蔓延成“大問題”。
02 這些癥狀出現要當心!
很多感冒癥狀確實不嚴重,但有些信號就該引起注意了——發現下面這4類情況時,就需要趕緊去醫院檢查:
危險信號 | 典型表現 |
---|---|
持續高熱 | 體溫超過38.5℃并持續3天以上 |
痰中帶血 | 咳出的痰呈粉紅或有血絲 |
呼吸急促 | 出現氣短、呼吸困難或胸悶,尤其在安靜時 |
頸部淋巴結腫痛 | 摸到有腫脹且疼痛的包塊,伴有咽部不適 |
小心:一位35歲的女性白領,感冒后第三天開始持續高燒,晚上咳嗽加重,還開始咳帶血的濃痰,最后診斷為肺炎。如果早就醫,完全可以避免發展到更嚴重的階段。
普通感冒進展為中耳炎、鼻竇炎、支氣管炎、甚至肺炎的風險并不低。
03 為什么你容易反復"中招"?
一到換季,有些人總是反復感冒,感覺怎么都逃不過。其實,造成這一現象的因素主要有三個:
- 病毒變異太快
呼吸道病毒的新亞型不斷出現,剛剛產生的抗體還沒用上,新病毒又來了。
調查顯示:病毒更新頻率每年可達上百次。 - 黏膜屏障受損
比如經常熬夜、過度疲勞,上呼吸道的“守門員”(黏膜)防御力下降,很容易給病原體可乘之機。 - 免疫力暫時下降
劇烈運動、季節變化、壓力大,讓身體的防線變得薄弱,病毒一旦入侵,很容易“攻陷”。
密閉場所、流通差的辦公樓,吸煙人群和青少年,感染概率會比普通人高2-3倍。
通過上述情況不難看出,并不是單純體質問題。環境、個人習慣和免疫狀態,每一樣都可能成為“感冒反復纏身”的催化劑。
04 去醫院要做哪些檢查?
當癥狀明顯加重或出現警示信號時,醫學檢查有助于快速明確病情。最常見而且高效的檢查組合是:
檢查項目 | 作用 | 出結果時間 |
---|---|---|
血常規 | 判斷白細胞變化,區分病毒和細菌感染 | 約15分鐘 |
C反應蛋白(CRP) | 幫助判斷感染嚴重程度及類型 | 約20分鐘 |
特別說明:只要沒有明顯肺部癥狀(如持續咳血、呼吸困難、體溫超過3天不退),一般無需做CT或胸片,可以避免不必要的花費和輻射風險。
輕癥患者通常無需高精度影像檢查,對身體損傷也小,臨床評估和快速實驗室檢查就足夠。
05 科學治療記住“三不”原則
很多人一生病,就掛水、吃各類抗生素、甚至把幾種感冒藥一起吞。其實,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科學治療,牢記這“三不”就夠了:
- 不濫用抗生素—— 90%都是病毒感染,用抗生素有副作用,對退燒、縮短病程沒有幫助。有細菌感染傾向(如高熱伴化膿分泌物)再經醫生評估用藥。
- 不混用感冒藥—— 感冒藥成分重疊,吃多了反而傷肝或誘發心跳異常。
藥物說明書上一般會標注“本品含對乙酰氨基酚”,服用多種含該成分藥品時,要格外注意。 - 不依賴輸液—— 常規感冒口服藥物足夠,大部分情況下無需輸液。只有高熱、脫水嚴重或無法口服時考慮輸液。
- 成人首選對乙酰氨基酚(推薦單次劑量500mg,每4-6小時一次)
- 兒童按體重計量,遵循醫師或說明書推薦
06 康復期做好這5件事好得快
感冒癥狀慢慢好轉后,很多人忽略了康復管理,結果又反復發作。這里有5個實用的方法,幫助身體恢復得更順利:
- 飲水量要達標:每日飲水量可用體重(kg)×35~40ml計算(比如60kg每天2-2.5L),小口慢喝。
- 監測空氣濕度:保持室內相對濕度在40-60%,干燥時用加濕器,太潮時注意通風。
- 飲食要均衡:多吃新鮮蔬菜水果,保證蛋白質攝入(如魚、雞蛋、豆類),為身體補充必需營養素。
- 保證休息時間:癥狀消退后,至少再休息2~3天再復工,避免“未好利落”直接工作,否則極易復發。
- 運動恢復要緩慢:退熱后至少3天再做低強度運動,如散步、簡單拉伸,讓身體有時間適應。
營養搭配建議 | 功效 | 食用建議 |
---|---|---|
菠菜 | 富含維生素C,增強免疫 | 每天搭配1-2份其他蔬菜一起吃 |
雞蛋 | 優質蛋白補充 | 每天1-2個早餐或午餐食用 |
橙子 | 維生素C及膳食纖維 | 每日1個正餐間吃 |
有研究顯示,按照正確護理流程管理,病程平均縮短2-3天(見下文引用)。
數據:50%的感冒患者因癥狀稍有好轉就提前復工,結果病情反復或遷延不愈。
07 結語和行動建議
每逢感冒高發期,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總會來“刷存在感”。不過只要能準確識別風險信號,科學判斷是否就醫,治療時謹記“三不”,康復期再給自己一點耐心,絕大多數人都能安全過關。保護自己,也能減少家人和同事的風險。知識點落實到生活細節,健康自然更有保障。
如果你有家中老人、小朋友或抵抗力較弱的朋友,不妨順手把這份知識分享給他們。健康管理,就是多一個人懂,多一份安心。
參考文獻
- National Institute for Health and Care Excellence. (2022). Acute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s—Antibiotic prescribing guideline. Clinical guideline [NG184].
- Heikkinen, T., & J?rvinen, A. (2003). The common cold. The Lancet, 361(9351), 51-59. https://doi.org/10.1016/S0140-6736(03)12162-9
- Eccles, R. (2005). Understanding the symptoms of the common cold and influenza. The Lancet Infectious Diseases, 5(11), 718-725. https://doi.org/10.1016/S1473-3099(05)70270-X
- Lee, C., & Ineichen, B. (2021). Evidence for the effectiveness of handwashing in preventing acute respiratory infections. BMC Public Health, 21(1), 1801. https://doi.org/10.1186/s12889-021-11915-7