別讓鼻子總罷工!慢性鼻炎的科學應對指南 ??
01 鼻子總不舒服?可能是慢性鼻炎在作怪
有時候一進辦公室,或者屋子里空調一吹,鼻子開始不是很舒服——輕微堵著,好像總有點癢,偶爾要擤一擤,但也說不上多嚴重。你可能沒放在心上,可實際上,這些看似“小打小鬧”的現象,或許已經敲響了慢性鼻炎的門。簡單來說,慢性鼻炎指的是鼻腔內部持續三個月以上的炎癥反應,會不時“露頭”,影響日常的呼吸和心情。
慢性鼻炎可分為:過敏性、非過敏性(如受刺激源、氣候影響)、萎縮性(鼻腔干燥、萎縮)等類型,每種表現不太一樣,但背后都是鼻腔長期發炎在作怪。
02 這些癥狀持續出現?該去看耳鼻喉科了
- 持續兩周以上的鼻塞,尤其晚上加重
- 流鼻涕,可能是清水樣也可能偏黃稠
- 鼻子聞味變難(嗅覺減退)
- 有時候感覺頭發悶、額頭重
案例參考:42歲的陳女士第一次就診時描述,晚上睡覺時總被鼻塞憋醒,早晨起來鼻腔堵得呼吸吃力,持續了將近一個月才來求醫。
??小心!如有單側鼻塞且帶有血性分泌物,建議立即就診排查。
這些癥狀如果只是偶爾發作,可能不用太焦慮。不過一旦持續超過兩周,或者有上述明顯的不適,其實就到了需要專業檢查的時候。
03 為什么你的鼻炎反反復復好不了?
說起來,慢性鼻炎的“釘子戶”屬性,其實和生活環境、個人體質有密切關系。
主要誘因 | 舉例說明 |
---|---|
過敏原 | 比如塵螨、花粉、寵物毛,經常在換季、搬新家后突然變嚴重。 |
空氣質量差 | 在霧霾天、粉塵較多場所工作的人更容易鼻塞、打噴嚏。 |
鼻腔結構 | 有些人天生鼻腔狹窄,或者兒時留有鼻中隔偏曲的“老毛病”。 |
反復感冒 | 每次感冒都拖拖拉拉,最后鼻腔一直沒恢復。 |
長期的慢性炎癥會讓鼻黏膜失去正常屏障功能,更容易被細菌或過敏物質刺激,導致癥狀反反復復。數據顯示,慢性鼻炎患者的生活質量綜合評分,比沒有鼻炎的人低近20%[1]。
別忽視:家族過敏體質、經常用強風空調、或在化學原料環境下工作的人群更要警惕。
04 去醫院要做哪些檢查?其實很簡單
擔心自己“病情復雜”?其實耳鼻喉科的基礎檢查很直觀,也不復雜。
1?? 問診:醫生會關心你的癥狀持續多久、夜間情況和家族史。
2?? 前鼻鏡或鼻內鏡:輕輕探查,有沒有炎癥、分泌物、結構變化。
3?? 過敏原檢測(抽血或皮膚):了解有無對塵螨、花粉、動物毛過敏。
4?? 鼻竇CT:僅在懷疑鼻息肉、鼻竇炎或復雜結構異常時使用。
李先生,36歲,因鼻塞、流鼻涕超過一個月,到醫院被建議做了鼻內鏡和過敏原血檢。醫生很快排除了鼻息肉和過敏性鼻炎。
做完這些,基本上能判斷是哪一型慢性鼻炎。有特殊需要的話,醫生才能建議進一步的影像檢查或手術評估。
05 從藥物到手術:治療選擇因人而異
鼻炎治療,沒有萬能的“靈藥”。不同類型和嚴重程度,選擇的方案不太一樣。
藥物種類 | 代表功用 | 常見不良反應 |
---|---|---|
抗組胺藥 | 緩解過敏型鼻炎的打噴嚏、流涕 | 嗜睡、口干(部分藥劑型) |
鼻用激素噴霧 | 針對中、重度慢性炎癥,控制黏膜腫脹 | 個別患者有鼻腔刺激感或輕微出血 |
去充血劑(短期用) | 減輕明顯鼻塞 | 反跳性鼻塞,建議連續使用不超7天 |
手術治療僅適用于藥物無效或確有明顯結構異常(如鼻中隔嚴重偏曲、反復息肉)的人群。
29歲的趙先生,因多年反復鼻塞,用藥效果小,檢查發現有鼻中隔偏曲且合并息肉,經耳鼻喉科手術后鼻腔暢通不少。
具體用哪種藥、需不需要聯合治療,最好遵醫囑,并按療程規范使用,避免擅自停藥或長期依賴單一藥物。
06 每天5分鐘護理,讓鼻子輕松呼吸
?? 實用護理Tips
- 生理鹽水沖洗鼻腔:在晨起和外出歸來時輕沖,有助降低粘膜負擔,減少分泌物積聚。
- 保持室內濕度:用加濕器維持在40-60%,室內過干時鼻腔最易變脆弱。
- 主動規避過敏源:家中定期換床單、勤曬被、凈化空氣,尤其塵螨敏感人群效果明顯。
- 建立癥狀日記:簡單記錄每天癥狀、季節變化及外界環境,可以幫醫生追溯發作規律,便于調整方案。
小提示:有條件的話,定期去耳鼻喉門診隨訪,每3-6個月做一次簡單復查,有助及時評估療效。
如遇運動中或戶外空氣異常時癥狀明顯加重,建議盡快回避刺激源,并考慮做進一步檢查。
如遇運動中或戶外空氣異常時癥狀明顯加重,建議盡快回避刺激源,并考慮做進一步檢查。
07 鼻腔護理和飲食推薦
食物名稱 | 具體功效 | 食用建議 |
---|---|---|
梨 | 生津潤燥、緩解鼻部干澀 | 可蒸食,也可榨汁喝,適合鼻腔干燥期 |
蜂蜜 | 有助濕潤咽喉和鼻腔 | 用溫水沖服,每日1-2次 |
柑橘類 | 富含維生素C,幫助提升粘膜抵抗力 | 新鮮食用即可,適量別太多 |
深綠色蔬菜 | 礦物質豐富,有利于整體免疫 | 與肉類均衡搭配,炒或焯水皆可 |
友情提醒:這些食物并非“靈丹妙藥”,而是日常健康飲食的輔助手段。保持規律作息、健康心態同樣重要。
引用文獻
- Greiner, A. N., Hellings, P. W., Rotiroti, G., & Scadding, G. K. (2011). Allergic rhinitis. The Lancet, 378(9809), 2112-2122.
- Xingnan Li, Hui Li, Zengqi Li, et al. (2020). Epidemiological survey of chronic rhinitis in nine major cities in China. American Journal of Rhinology & Allergy, 34(3), 333-340.
- Seidman, M. D., Gurgel, R. K., Lin, S. Y., Schwartz, S. R., Baroody, F. M., Bonner, J. R., ... & Corrigan, M. D. (2015).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: Allergic rhinitis. Otolaryngology–Head and Neck Surgery, 152(1_suppl), S1-S43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