心臟報警別忽視!冠心病早發現能救命
01 胸口悶痛就是冠心病嗎?
有時,坐在沙發上休息,胸口像壓了塊石頭,憋悶又有點痛,說不清是心臟的問題還是消化不良。事實上,冠心病的早期并非每次都伴有劇烈疼痛,更多的時候是偶發的胸口壓迫感,尤其在爬樓梯或快走時出現,持續一分鐘左右,停下活動后逐漸減輕。
需要分清,胸痛不止心臟可以導致。胃反酸、帶狀皰疹,甚至焦慮情緒,都可能讓胸口不舒服。不過,冠心病的胸痛通常和體力活動有關,感覺"悶、壓、堵",有的人還會覺得像是有一圈鐵環箍住胸口,偶爾還伴隨出汗。
02 哪些癥狀出現要趕緊查心臟?
不是所有不舒服都得馬上去醫院,但下列信號,值得馬上重視——
- ①?活動或激動時突發胸部持續疼痛: 一位52歲的男性,爬樓五分鐘后左胸一陣發緊,停下來也沒好,還流了冷汗。休息15分鐘仍未緩解,這種情況風險很高。
- ②?氣短、呼吸急促: 平時走路沒問題,最近爬兩層樓就累得喘不過氣,甚至夜里平躺也覺得胸口堵,這類癥狀常常被誤以為體能下降,其實可能和冠心病有關。
- ③?牙痛、左肩或手臂痛: 千萬別覺得詫異,心臟問題有時表現為牙齒酸脹或者左手臂無力麻木。60歲女性王女士,連續幾天牙痛,排除了牙病,最后發現在心血管有斑塊堵塞的情況。
03 血管是怎么被“堵死”的?
血管堵塞就像水管里慢慢積了垢。冠心病多因為冠狀動脈內壁堆積了膽固醇等脂肪物質,時間久了變成硬硬的斑塊(醫學上稱為動脈粥樣硬化)。一旦斑塊破裂,身體會像急救那樣在破裂處迅速"補丁",可惜補出來的是血栓,很容易瞬間堵死通道,造成心肌梗死。
研究數據顯示(Libby et al., 2019),高血壓、糖尿病、抽煙的人,這個“水管堵塞”速度明顯快于普通人。遺傳、肥胖和長期的慢性壓力也是推手之一。
危險因素 | 對冠心病的影響 |
---|---|
高血壓 | 加速血管壁損傷,斑塊增長快 |
糖尿病 | 促進動脈硬化,血管彈性變差 |
吸煙 | 損害血管內皮,加重炎癥 |
不良遺傳 | 先天易形成動脈斑塊 |
長期熬夜、壓力 | 影響血脂代謝,加速損傷 |
04 要了解心臟健康,該做哪些檢查?
檢查并不意味著越多越好,關鍵是選對適合自己的方法。對于疑似冠心病,最常用的幾種檢查有:
- 心電圖(ECG): 基礎篩查,能看到心肌缺血、老梗塞痕跡。偶發胸痛的人首選。
- 運動負荷試驗: 需要在跑步機或腳踏車上檢測,是讓醫生判斷活動時心臟如何反應。適合平時容易運動后胸悶,不適合剛發生急性胸痛的人。
- 冠脈CT(CTA): 用于非急癥患者,能看清血管斑塊與狹窄。造影劑需提前知曉是否過敏。
- 冠狀動脈造影: 醫院內專家操作,可以明確判斷血管堵塞部位和程度,通常安排在高風險或急性心?;颊?。
服藥情況要提前告知醫生;造影當天避免進食,運動負荷測試一定要穿運動鞋;CT造影對腎功能有些要求。
05 支架和搭橋怎么選?
真正到血管嚴重堵塞的時候,怎么選治療方式?可以理解為“修路”或者“繞行”:
方式 | 適用情況 | 操作時機 |
---|---|---|
藥物治療 | 堵塞不嚴重、癥狀較輕 | 持續用藥有效時優先 |
支架(介入手術) | 1~2處主要血管堵塞 | 急性心梗黃金120分鐘最佳 |
搭橋手術 | 多支血管病變、復雜狹窄 | 藥物、支架無法解決時考慮 |
做完支架或搭橋之后,記住必須堅持服用抗凝藥(防血栓),比如阿司匹林、氯吡格雷等。曾有一位63歲的阿姨,出院后覺得自己恢復不錯擅自停藥,半個月后又進了急診,這種教訓值得注意。
06 出院后記住“3個數字”
對冠心病患者來說,出院后管理遠比住院期間重要。控制好身體的三個指標,就是防復發簡單實用的方法。
- 血壓:<140/90 mmHg
- 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(LDL-C):<1.8 mmol/L
- 空腹血糖:<7 mmol/L
隨身準備 | 每周運動建議 |
---|---|
硝酸甘油或速效救心丸 | 有氧運動150分鐘,例如快走、健身操 |
急救電話記錄在手 | 分多次,每次30分鐘更安全 |
情緒管理、規律睡眠、體重控制,這些說起來容易,做起來有挑戰,建議家人多鼓勵,慢慢養成新習慣。
07 日常管理與健康飲食正面推薦
想要保護心臟,不妨記住這些簡單飲食和生活建議,堅持慢慢會見效:
- 燕麥片 +幫助降血脂,每日早餐替換部分主食
- 深色綠葉菜 +豐富膳食纖維,每天一小把涼拌/清炒
- 橄欖油 +改善“好膽固醇”,烹飪可替代動物油
- 鮭魚、三文魚 +富含Ω-3不飽和脂肪酸,每周兩次最宜
- 堅果 +少量多次當加餐,避免暴食
參考文獻
- Libby, P., Buring, J.E., Badimon, L., et al. (2019). Atherosclerosis. Nature Reviews Disease Primers, 5(1), 56. https://doi.org/10.1038/s41572-019-0106-z
- Stone, N.J., Robinson, J.G., Lichtenstein, A.H., et al. (2014). 2013 ACC/AHA Guideline on the Treatment of Blood Cholesterol. Circulation, 129(25 suppl 2), S1–S45. https://doi.org/10.1161/01.cir.0000437738.63853.7a
- Yusuf, S., Hawken, S., Ounpuu, S., et al. (2004). Effect of Potentially Modifiable Risk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Myocardial Infarction in 52 Countries. Lancet, 364(9438), 937-952. https://doi.org/10.1016/S0140-6736(04)17018-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