01 為什么“血壓血脂雙高”容易被忽略?
很多人在體檢時被告知血壓或血脂偏高,總覺得“沒癥狀應該沒問題”。但實際上,這兩種指標就像屋檐滴水,時間久了對身體損害很難逆轉。簡單來說,高血壓就是血管里面的壓力長期高于安全線,長期如此容易讓動脈變硬變窄。醫學標準里,收縮壓≥140 mmHg,舒張壓≥90 mmHg,就算是高血壓。而高血脂主要是“血液里的油太多”,最常查的四項是:總膽固醇、低密度脂蛋白(壞膽固醇)、高密度脂蛋白(好膽固醇)、甘油三酯。只要有一項異常,都可能對血管形成慢性堵塞。
項目 | 正常參考值 | 異常判定標準 |
---|---|---|
收縮壓 | < 140 mmHg | ≥ 140 mmHg |
舒張壓 | < 90 mmHg | ≥ 90 mmHg |
總膽固醇 | < 5.2 mmol/L | ≥ 6.2 mmol/L |
低密度脂蛋白 | < 3.4 mmol/L | ≥ 4.1 mmol/L |
甘油三酯 | < 1.7 mmol/L | ≥ 2.3 mmol/L |
這些異常,早期通常悄無聲息,但日積月累,會讓血管一步步變窄、變硬,對心、腦、腎的影響悄悄累積。
02 身體發出哪些信號,提示你該警惕了?
- 1. 頭暈或偶爾眼前發黑:簡單舉例,35歲的林先生,最近上下樓梯時偶爾覺得頭暈,以為是太累了。其實,這可能是血壓升高影響腦部供血。
- 2. 夜間尿頻:有些中年女性發現最近晚上起夜次數明顯增加,此時如果伴有血壓、血脂異常,往往跟腎臟小動脈有關。普通疲勞不會頻繁影響排尿。
- 3. 眼瞼或手背出現黃色小顆粒:簡單來說,類似小米粒大小的黃色斑疹,叫“黃疣”。高血脂患者有時會在眼皮邊、肘部等處出現,它不是皮膚病,而是脂類長期堆積的表現。
這些變化容易和日常疲勞搞混,但持續出現就需要警惕。不少人以為“年紀大了容易累”,其實偶爾的不適和由血管變化帶來的健康影像還是有差別。
03 為什么你會被它們“盯上”?
其實,血壓和血脂升高,背后有不少常見原因。遺傳是一部分,但生活方式也很關鍵。研究顯示,肥胖人群發生高血壓高血脂的風險比體重正常者高約3倍[1]。另外,長期高鹽、高油、高糖飲食,平時缺乏鍛煉、經常感到焦慮緊張,也都會慢慢給血管加重負擔。
- 家族遺傳:家里若有早發高血壓、高血脂的成員,其子女的風險明顯提升。
- 飲食習慣:如果三餐偏向重口味,蔬果和全谷物攝入不足,血管長期下來會更容易“堵塞”。
- 運動量低:有數據統計,不愛運動的人高血壓發生率較規律運動人高出約50%[2]。
- 年齡增長:隨著血管彈性降低,40歲以上人群“血壓血脂雙高”的發病率大幅提升。
- 情緒長時間處在高壓狀態:也會讓身體激素紊亂,增加心血管疾病出現的機會。
04 這幾項檢查幫你快速了解風險
實際上,被醫生通知“要查查血壓血脂”并不等于進入高危。檢查的目的是早發現、早管理。常見項目有:
- 24小時動態血壓監測:比在家測一次血壓更靠譜,可以看到全天血壓波動。
- 血脂四項:需要空腹抽血,包括總膽固醇、低密度脂蛋白、高密度脂蛋白、甘油三酯。
- 頸動脈超聲:適合血脂長期偏高或有心腦血管病家族史人群,能夠篩查早期動脈斑塊。
- 心電圖、眼底檢查:對評估靶器官損傷有幫助,尤其是長期血壓血脂不穩的人。
有位52歲的高女士,因健康體檢發現總膽固醇和甘油三酯輕度升高。經過上述檢查后發現還沒有動脈硬化,她通過規律飲食和鍛煉,3個月后血脂控制在理想范圍。這提醒我們,早查早控,很多問題都能被扼制在萌芽狀態。
05 如何科學控制?三招記心里
- 藥物需要堅持服用:降壓藥和他汀類降脂藥的最大誤區就是癥狀緩解后“隨意停藥”。其實,這些藥是長期保護血管的,必須按醫囑用藥。
- 低鹽、低油、豐富膳食纖維:比如早餐燕麥搭配牛奶、午餐多蔬菜,主食選擇糙米或全麥食品,對控制血壓、血脂都有幫助。
- 每周累計150分鐘有氧鍛煉:如快步走、慢跑、游泳、騎行等。有規律的活動可以讓血管保持彈性,加快“清理”多余脂質。
例如,45歲的張先生服降壓藥2年,每年評估血脂、肝腎功能,醫生在不同階段調整藥物方案。這樣個體化管理,能最大程度減少心血管并發癥發生概率。
06 日常怎么防患于未然?
推薦飲食 |
|
---|
- 有氧運動每周累計150分鐘,快步走、游泳、廣場舞都很好。
- 戒煙限酒,每周聚會時可以選擇無酒精飲品。
- 學會釋放壓力,比如冥想、聽音樂、和朋友聊天,都是不錯的選擇。
- 建議40歲以后,每年做一次血壓血脂檢查,血脂理想維持:
- 低密度脂蛋白 < 2.6 mmol/L
- 總膽固醇 < 5.2 mmol/L
- 甘油三酯 < 1.7 mmol/L
參考文獻(按APA格式)
- Chen, X., Wang, Z., & Jones, D. W. (2018). Global impact of hypertension and associated risk factors.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, 7(5), e008353. https://doi.org/10.1161/JAHA.117.008353
- Grundy, S. M., Stone, N. J., Bailey, A. L. et al. (2019). 2018 AHA/ACC/AACVPR/AAPA/ABC/ACPM/ADA/AGS/APhA/ASPC/NLA/PCNA Guideline on the Management of Blood Cholesterol.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, 73(24), e285–e350. https://doi.org/10.1016/j.jacc.2018.11.003
- Whelton, P. K., Carey, R. M., Aronow, W. S. et al. (2018). 2017 ACC/AHA/AAPA/ABC/ACPM/AGS/APhA/ASH/ASPC/NMA/PCNA guideline for the prevention, detection, evaluation, and management of high blood pressure in adults. J Am Coll Cardiol, 71(19), e127-e248. https://doi.org/10.1016/j.jacc.2017.11.006