別等中風才后悔!慢性腦缺血早發現能救命
簡單聊聊:什么是慢性缺血性腦血管?。?/h2> 沒有誰會希望某天突然走路變慢,甚至說話都不利索,可日常生活里,很多人其實早早被慢性缺血性腦血管病“盯上”了,只是自己沒發覺。
用生活里的水管來說:如果管道漸漸被水垢堵住,剛開始水流量下降不明顯,但等到完全被堵死,就會突然“斷水”,這就很像腦血管慢慢變窄直到堵塞,造成腦供血不足——輕則頭暈,重的可能就是中風。
這種看不見、沒有劇烈疼痛的漸進過程,正是中風背后的“大隱患”。 ?? 不少中風其實都“預謀”已久,早點重視慢性腦缺血,其實能避免大麻煩。
用生活里的水管來說:如果管道漸漸被水垢堵住,剛開始水流量下降不明顯,但等到完全被堵死,就會突然“斷水”,這就很像腦血管慢慢變窄直到堵塞,造成腦供血不足——輕則頭暈,重的可能就是中風。
這種看不見、沒有劇烈疼痛的漸進過程,正是中風背后的“大隱患”。
這些早期信號,很容易被忽略
有些表現容易被當成“老毛病”或“年紀大了正?!?,但其實是在提醒我們腦供血出點了小問題。以下這些變化值得留心:
- 1. 持續或漸進性的頭暈:并不是那種天旋地轉般的眩暈,而是斷斷續續、老感覺腦袋發沉,休息后也沒徹底好轉。曾有位60歲的工程師常抱怨“最近總覺得頭重腳輕”,起初沒在意,幾個月后體檢才發現頸動脈已經有嚴重狹窄。
- 2. 短暫的視物模糊:比如突然之間看東西花了、好像霧里看花一樣,但一兩分鐘后又恢復正常。很多人以為是眼疲勞,沒想到是腦部某個區域短暫“缺血”。
- 3. 偶發肢體麻木:這種麻木感可能只持續數秒到幾分鐘,發生在手指、腳趾或手臂,等反應過來已經好了,也就懶得管了。
?? 無論疼不疼,這些輕微但反復的信號都不能掉以輕心。長期忽略,可能會慢慢發展成難以逆轉的損傷。
誰是慢性腦缺血的“高危人群”?
我們為什么會得這種???其實和個人的“血管年齡”有很大關系。不僅僅是年紀增加,下面這些因素都讓腦血管逐漸變差:
高風險因素 | 機理說明 | 客觀數據/現象 |
---|---|---|
?? 高血壓 | 長期高壓損傷血管內壁,加速“水垢”(動脈硬化)沉積 | 慢性腦血管病患者中高血壓占比77% [Wang et al., Stroke, 2018] |
?? 房顫 | 心跳不規律,容易產生小血栓,隨血流進入腦內“堵塞”微小血管 | 有房顫的人群發生腦供血不全概率提升3倍 |
?? 頸動脈斑塊 | 斑塊如“障礙物”,導致腦部流量慢慢減少 | 斑塊面積越大,缺血相關風險越高 |
除了上面這三項,糖尿病和高脂血癥等慢性病也會加速血管變“老”,讓風險不斷增大。
由此可見,控制慢性病,比單純盯著年齡更重要。
由此可見,控制慢性病,比單純盯著年齡更重要。
確診慢性腦缺血,需要做哪些專業檢查?
很多人擔心做檢查有輻射,或流程復雜,其實常見的篩查方法很安全。醫生一般會按實際情況選擇以下檢查手段:
檢查方式 | 用途 | 備注說明 |
---|---|---|
頸動脈超聲 | 無創判斷血管有無斑塊、狹窄 | 沒有輻射,檢查方便,每年一查 |
頭頸部CTA(CT血管成像) | 對血管結構觀察更細致 | 少量輻射,一般做一次即可,主要用于決定后續干預方案 |
頭頸部MRA(磁共振血管成像) | 部分患者可選,無輻射 | 適用于特定人群,價格略高,但更適合關注慢性腦缺血的結構變化 |
????? 如果已經出現疑似缺血癥狀,建議到正規醫院神經內科評估,選做合適的影像檢查。
治療不僅靠藥,還得分層進行
一旦確診,治療不只是吃藥那么簡單,醫生會根據嚴重程度,采用分層的方案:
階梯1:藥物治療
- 首選抗血小板藥(如阿司匹林、氯吡格雷)預防血栓形成。
- 必要時添加他汀改善血脂、降壓藥物保持血壓平穩。
- 當頸動脈狹窄達到70%以上(尤其出現癥狀)時,支架手術或內膜剝脫術(CEA)可以明顯恢復血流、避免更嚴重的腦供血不足。
- 對于已經受影響的行動、認知、平衡能力,通過康復訓練(如平衡練習、記憶力訓練)能最大程度幫助患者恢復日常生活能力。
每一步,醫生都會根據個體差異靈活調整,最關鍵是早做干預,不等癥狀變嚴重。
預防比吃藥更關鍵,這3件事必須做對
預防慢性腦缺血,日常管理比單純吃藥更管用,下面三點建議簡單實用,適合每個人照做:
1. 血壓、血糖監測要規律
推薦早晚各量一次血壓,每3個月復查一次血脂、血糖。家里有條件的可以用電子血壓計和家用血糖儀,每次記錄下來,帶去隨訪讓醫生判斷趨勢。
2. 安全運動:中等強度有氧為主
比如快走、騎自行車、慢跑等,每周累計150分鐘。選擇不是很累、能出點汗,但能清楚交談的強度。運動需要堅持,有困難可以咨詢專業康復科。
3. 堅持不吸煙無飲酒
不需要任何花哨的替代物,只要能做到不再吸煙、不頻繁飲酒,就是最大的幫助。
推薦早晚各量一次血壓,每3個月復查一次血脂、血糖。家里有條件的可以用電子血壓計和家用血糖儀,每次記錄下來,帶去隨訪讓醫生判斷趨勢。
2. 安全運動:中等強度有氧為主
比如快走、騎自行車、慢跑等,每周累計150分鐘。選擇不是很累、能出點汗,但能清楚交談的強度。運動需要堅持,有困難可以咨詢專業康復科。
3. 堅持不吸煙無飲酒
不需要任何花哨的替代物,只要能做到不再吸煙、不頻繁飲酒,就是最大的幫助。
?? 建議所有40歲以上人群,每年做一次頸動脈超聲篩查,早期發現、早期管理,有效降低中風和腦供血障礙風險。
日常小結與行動建議
其實,“大病未必來得快,小問題總是悄悄積累”。很多朋友看到家人或熟人突然中風后,才懊悔早沒重視這些“小信號”。但慢性腦缺血性腦血管病并不是無法預防,每年一次篩查、平時留心身體變化,遠比事后亡羊補牢要容易。
對于有慢病基礎的人來說,建立健康檔案、定期和醫生溝通復查,哪怕每次只是10分鐘的問診,日后都能省下幾個月的麻煩。良好的生活習慣配合科學管理,哪怕未必能萬無一失,也能把風險降到最低——這份安心感,值得我們每一位為自己和家人多花點時間。
對于有慢病基礎的人來說,建立健康檔案、定期和醫生溝通復查,哪怕每次只是10分鐘的問診,日后都能省下幾個月的麻煩。良好的生活習慣配合科學管理,哪怕未必能萬無一失,也能把風險降到最低——這份安心感,值得我們每一位為自己和家人多花點時間。
主要參考文獻
- Wang, Y., et al. (2018). Management of chronic cerebral ischemia: 2018 Chinese guidelines. Stroke, 49(3), 689-697. PubMed Link
- Furie, K. L., et al. (2011). Prevention of stroke: a review of guidelines and current practice. Stroke, 42(8), 2276-2283. PubMed Link
- Turc, G., et al. (2019). European Stroke Organisation–European Society for Minimally Invasive Neurological Therapy guidelines on mechanical thrombectomy. European Stroke Journal, 4(1), 6-12. PubMed Link