過敏性鼻炎別硬扛!3個信號+4招預防,呼吸更輕松
清晨剛醒,鼻子突然發癢,連打好幾個噴嚏,懶得理會?外出歸來鼻子堵得厲害,以為晚點就會緩解?其實,很多人都把過敏性鼻炎當成小毛病,有時輕微,有時讓人徹夜難眠。換季、打掃、寵物來訪,你的鼻子是不是也不時鬧點脾氣?今天,咱們就聊聊這個常見卻常被忽視的“小麻煩”,讓呼吸順暢一點,日子也能舒服些。
01 到底是什么在折磨你的鼻子?
過敏性鼻炎,其實指的是鼻腔本來沒大問題,卻因免疫系統“反應太大”,把本沒威脅的東西(比如塵螨、花粉)當成敵人,搞得自己不安寧。結果就是鼻腔黏膜反復發炎,給生活帶來不少小困擾。
這病常和感冒弄混。不同點在于,感冒有發熱、全身疲勞,通常一周自愈;而過敏性鼻炎多在接觸“過敏原”后才發作,經常一犯就反復,或隨季節和環境變化起伏,鼻塞、打噴嚏卻很少有發熱。
簡單來說:它不是感染,是自個兒的免疫系統搞了“烏龍”,把自己折騰了。
02 這些癥狀出現,你可能中招了
信號類型 | 生活中的表現 |
---|---|
1. 陣發性噴嚏 | 晨起或打掃衛生時,突然連打好幾個噴嚏(超過5次要留心) |
2. 清水樣鼻涕 | 鼻涕像自來水似的流,分泌物稀,不黏稠 |
3. 鼻癢、鼻塞 | 鼻子總忍不住想揉,有時一側或兩側都堵,呼吸不暢 |
要注意:有些癥狀容易被低估,比如鼻塞時只覺胸悶,但長期失眠、咳嗽或白天注意力不集中,也可能是過敏性鼻炎長期未控制導致。
03 為什么你的鼻子特別敏感?
過敏性鼻炎的“罪魁禍首”多半來自外界,最常見的包括:
- 塵螨:生活中最常見。床墊、被褥、抱枕里藏得特別多。據流行病學調查,近60%的過敏患者和塵螨有關。(Linneberg et al., 2002)
- 花粉:春秋季高發,北方多見,遇大風天空氣中花粉濃度更高。
- 寵物皮屑:接觸貓、狗后出現癥狀的朋友,有可能和寵物本身脫落的皮屑有關,但也有部分人并不敏感。
- 其他:比如真菌孢子、蟑螂分泌物、部分食物蛋白等,也能成為少數人的過敏原。
說起來,過敏反應其實就是免疫系統"多管閑事"。當IgE抗體(免疫球蛋白E)識別到外來的塵螨、花粉等,就會釋放出組胺等物質,導致鼻腔黏膜水腫、腺體分泌增加,于是出現鼻癢、流涕、鼻塞這些不適。
有遺傳傾向的家庭、兒童更容易中招。如果家族中有人得過鼻炎、哮喘,這類體質更常見。
04 醫生如何確診過敏源?
- 皮膚點刺試驗:在前臂皮膚滴上稀釋的過敏原溶液,輕微刺破表皮,等待局部有無紅腫反應。整個過程不到半小時,比較安全,但有皮膚疾病或嚴重過敏史者要提前告知醫生。
- 血清IgE檢測:通過抽血查體內IgE抗體的含量和對特定過敏原的應答。一般無需空腹,便于兒童或者皮膚敏感人群操作。
05 從藥物到免疫治療的應對方案
治療類型 | 適用情況 | 注意點 |
---|---|---|
鼻用激素噴霧 | 癥狀較重、影響生活或普通藥物效果差 | 標準用量、持續一段時間,勿隨意停藥 |
口服抗組胺藥 | 打噴嚏、流涕為主,癥狀輕中度者 | 按說明服用,部分人有嗜睡感須注意開車安全 |
免疫治療(脫敏) | 反復發作、藥物效果有限或不愿長期吃藥的人群 | 需醫生指導,周期較長,療程一般2-3年以上 |
有研究發現,免疫治療對部分塵螨過敏患者效果明顯,復發率降低(Canonica et al., 2014)。不過,并非所有患者都必須用脫敏療法,應和專業醫生充分溝通。
06 做好這些事,過敏季不再怕
- 除螨有一套:床單、枕套一周用60℃熱水洗一次,被褥定期晾曬;可選用高效防螨床品,配合真空吸塵器輔助清潔。
- 過濾空氣:家里裝一臺HEPA高效濾網空氣凈化器,春秋花粉季或有裝修污染時效果更穩定。
- 鼻腔沖洗:用溫鹽水洗鼻,不僅緩解干癢,還可沖掉部分過敏原。晨起、外出回家后沖洗效果更好。
- 防護“裝備”:花粉高峰出門時戴好醫用口罩,眼睛也不易癢。運動后及時洗臉,不讓過敏原殘留。
主要參考文獻(APA格式)
- Linneberg, A., et al. (2002). Prevalence and predictors of allergic rhinitis in Denmark. Allergy, 57(11), 993-999.
- Pawankar, R., et al. (2013). Allergic rhinitis and its impact on airway diseases (ARIA) 2008 update (in collaboration with WHO, GA2LEN and AllerGen). JACI, 131(6), 1460-1465.
- Canonica, G.W., et al. (2014). Sublingual immunotherapy: World Allergy Organization position paper 2013 update. World Allergy Organization Journal, 7(1), 6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