別把"慢性肚子疼"拖成大??!3個信號提醒你該查闌尾了
01 右下腹反復隱痛?慢性闌尾炎往往悄悄來
很多人偶爾覺得右下腹隱隱作痛,習慣上歸咎為吃壞肚子。實際上,這種并不劇烈又時不時出現的疼痛,恰恰容易被誤以為是小毛病。慢性闌尾炎,就是在這種不易察覺的變化中悄悄埋下隱患。
慢性闌尾炎有別于急性發作,表現更“低調”。它經常不伴有高熱,也不會讓人大汗淋漓地疼到打120。許多人因此一拖再拖,直到某天出現嚴重并發癥,才追悔莫及。這類慢性病程可能持續幾周,甚至幾個月,間歇地作祟,逐漸消耗著體力和精力。
02 這些感受很典型:別把飯后右下腹痛和消化不良混為一談
- ?? 固定位置的隱痛: 右下腹某一塊區域總是間歇酸脹,有人形容為“像拉筋一樣的悶疼”。李阿姨(48歲)以為只是胃腸炎,結果拖了半年,最后在超聲上查出慢性闌尾炎。
- ?? 吃完飯疼得更明顯: 很多慢性闌尾炎患者,疼痛在吃飯后明顯加重,跟普通胃腸炎的泛性腹痛不同。這和局部血流變化有關,算是慢性闌尾炎的“特色”表現。
- ?? 輕度消化不良: 不少人還會覺得腹部脹氣,總打嗝、排氣增多,伴有輕微惡心或食欲減退。但不同于急性闌尾炎,這種情況通常缺乏發熱和劇烈異常。
03 為什么有人容易得慢性闌尾炎?80%原因躲不開這兩點
原因 | 影響機制 | 常見誘因 |
---|---|---|
闌尾腔梗阻 | 阻擋闌尾腔內容物排出,造成細菌滯留并輕度反復感染 | 闌尾糞石、纖維飲食不足、局部淋巴組織增生 |
反復感染 | 闌尾壁長期受到低強度炎癥反應刺激,局部組織易結締纖維化,敏感性增加 | 腹瀉頻繁、腸道菌群異常、輕度未愈急性闌尾炎 |
研究顯示,(參考:Andersson, R.E. "Meta-analysis of the clinical and laboratory diagnosis of appendicitis." Br J Surg. 2004)超過八成的慢性闌尾炎,與上面兩大機制密切相關。年齡和遺傳差異不是主要驅動因素,生活節律紊亂、營養結構不合理也是越來越受到關注的風險點。
04 診斷靠什么?這幾項檢查很關鍵
- 醫生觸診壓痛點: 最常用的是“麥氏點”,肚臍右下方三分之一處,用手按壓判斷有無局部壓痛或反彈痛。慢性闌尾炎的壓痛更局限,但一般不如急性明顯。
- 實驗室檢查: 血常規評估炎癥指標(如白細胞計數和C反應蛋白)。慢性過程下指標可正常或輕微升高。
- 超聲檢查: 適合初篩、兒科和孕婦等人群。超聲診斷慢性闌尾炎的準確性較高。
- CT掃描: 被認為是“金標準”,適用于診斷不明確時,敏感度和特異度均在九成以上。特殊情況可選MRI(如孕婦)。
05 選擇治療:手術和藥物各有分工
面對慢性闌尾炎,最常遇到的猶豫是選擇手術還是保守治療。簡單來說,藥物治療(如抗生素、解痙藥)對于短期癥狀緩解有一定作用,尤其適合慢性持續型、初發患者或術前準備階段。
治療方式 | 適用情況 | 主要優缺點 |
---|---|---|
保守治療 | 癥狀不重/首次發作/手術風險高人群 | 創傷小,效果有限,易反復 |
腹腔鏡手術 | 復發頻繁/有闌尾糞石/保守無效者 | 切口小、恢復快、復發率低(低于10%) |
例如,29歲的王先生反復腹痛2年,每次用完抗生素,癥狀可以緩解一兩個月,后來肚子又開始隱痛。手術切除后,恢復很順利,這2年幾乎沒有再犯。??
06 術后恢復重點:切口護理、飲食過渡和活動安排
- 切口護理: 保持刀口清潔干燥,每天觀察有無紅腫滲液,1周后門診拆線評估。
- 飲食過渡: 術后48小時內選擇清淡流質(米湯、藕粉),逐步過渡至低纖維軟食,約3~5天后方可恢復正常飲食。
- 活動恢復: 頭兩天可適當下床走動但不要劇烈運動,1周后可恢復輕度家務和散步,1個月再恢復跑步等劇烈動作。
小結與行動建議
簡單來說,慢性闌尾炎并非什么大難題,但因為癥狀時重時輕,極容易讓人麻痹大意。如果你總在右下腹發現無緣無故的間歇性不適,特別是飯后癥狀加重,別再只當小毛病。規律檢查、跟進醫生建議,有標準化的診斷和治療流程會讓恢復更有保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