膝蓋疼痛別硬扛!3種常見問題+科學應對指南
01 膝蓋疼痛就是關節炎嗎?
有些人突然發現,走路或者上下樓,膝蓋那兒酸一下、痛一下。很多朋友一下子緊張起來,“是不是得了關節炎?”其實,膝蓋疼不只有一種可能,主要常見的有以下三種情況:
- 骨關節炎:這是中老年人中最常見的一類。關節軟骨像馬路一樣,隨著年紀和勞損慢慢有了裂縫,走多了就會“吱嘎”作響,疼痛變化多,剛開始可能只是活動時才有,慢慢靜下來也會疼。
- 運動損傷:喜歡打球、跑步或者偶爾有個跌倒的人,半月板、韌帶可能拉傷或撕裂。年輕人中不少因為這個導致走路一瘸一拐。25歲的陳先生,上周打籃球,結果膝蓋“咔噠”一聲,之后跑步就痛,最后去醫院查出來是韌帶拉傷。
- 痛風:也有膝關節疼,其實是體內尿酸長期高,導致晶體跑進關節惹出炎癥。發作時又紅又腫,痛感突然(像被針扎),常出現于40歲以上的男性。
?? 小提示:不同類型膝蓋痛,不僅程度和伴隨癥狀不同,背后的問題也不一樣。提前了解非常有幫助。
02 這些癥狀出現要當心
常見警示信號 | 具體表現 |
---|---|
持續晨僵 | 早上起床時,膝蓋僵硬超過30分鐘 |
關節腫脹 | 膝蓋突然變粗,摸著略有熱感,活動度變差 |
彈響/咔噠聲 | 走路或伸膝時,關節有明顯響聲甚至短暫爆痛 |
局部發紅發熱 | 有時還伴有低燒,提示可能是感染性炎癥 |
運動后持續加重 | 疼痛不是“苦一會就好”,而是愈發明顯 |
?? 注意:上下樓時膝蓋痛,容易被忽視,其實是膝軟骨磨損的先兆。感到這些癥狀時,別拖著,建議咨詢專科醫生。
03 為什么受傷的總是膝蓋?
說起來,膝關節像是身體的“交通樞紐”,承上啟下,活動量非常大,但只靠幾厘米厚度軟骨和韌帶支撐。生活方式、年齡等都會增加磨損和損傷幾率。
1. 年齡增長
關節軟骨的修復能力會隨著年紀增大而降低,一旦磨損就難恢復。調查顯示,60歲以上的人群中,有約一半出現了不同程度的骨關節炎[1]。
2. 體重偏高
體重每增加1公斤,膝蓋受力能加重3公斤以上。如果體重過高,膝蓋負擔顯著加重,是骨關節炎的獨立危險因素。
3. 運動方式單一或過度
長期爬山、登樓或打球等高強度沖擊運動,都會讓膝關節提前“超負荷”。
4. 遺傳與舊傷
家族有骨關節疾病史或以前膝蓋受過傷(如曾有骨折/韌帶斷裂),也更易發展為慢性膝關節病變。
?? 提醒:除了年齡、體重,這兩年超重年輕人膝疼的病例越來越多,說明生活方式同樣關鍵。
04 去醫院要做哪些檢查?
很多人害怕做膝蓋檢查,擔心“照了片子也沒用”或者“I拍片就是為了讓我花錢”。其實,不同類型的膝關節病,檢查重點完全不同。常用檢查包括:
- 1. 臨床評估:先采集病史(什么時候、什么情況下疼),再做物理檢查(比如折膝、按壓等)——判斷損傷類型。
- 2. X線:能直觀看到關節間隙變化,是否有骨贅(骨頭變粗)或骨折。適合初篩骨關節炎。
- 3. MRI磁共振:對半月板、韌帶的細微損傷更為敏感,尤其適合排查較年輕、疑似運動損傷人群。
- 4. 關節液檢查:膝腫得厲害時,醫生可能做穿刺抽取關節液,化驗是否感染、痛風或風濕性疾病。
????? 建議:被醫生建議做影像學檢查,不用緊張。這有助于快速判斷病因,合理制定后續治療方案。
05 治療選擇因人而異
治療膝關節疼痛沒有統一“模板”,要結合具體疾病、年齡、病程進展情況做個體化選擇。常用方式包括:
- 藥物治療:如非甾體抗炎藥(NSAIDs),對中輕度疼痛、活動受限的人有效。需要注意胃腸保護。
- 理療/康復:包括物理治療手段(冷熱敷、超聲波、磁療等),適合慢性退行性病變或術后康復階段。
- 關節注射:關節腔內注射(如透明質酸鈉、糖皮質激素)多用于中重度癥狀。療程要短,避免反復大量使用。
- 手術治療:針對嚴重結構損害(如半月板撕裂、大范圍軟骨磨損、關節畸形),包括單髁置換或全膝關節置換。
?? 說明:45歲的李女士因類風濕關節炎活動受限,經標準藥物治療加短療程物理治療,癥狀穩定未惡化。這個案例說明,合理配合多種手段,有助于延緩惡化。
06 日常這樣護膝最有效
日常生活中,保護膝蓋其實并不復雜。除了積極治療,生活細節也能幫上大忙。下面幾個建議,是大多數??漆t生都會推薦的:
- 游泳/騎自行車 ?? ?? 有助于強化膝關節周圍肌肉,同時關節負擔小。每周2-3次,每次30分鐘左右。
- 體重管理 臨床研究發現,減重5kg即可讓膝關節炎發病風險下降50%[2]。體重下降還能減少疼痛和病變進度。
- 股四頭肌鍛煉 幫助穩固膝蓋??刹捎渺o蹲、仰臥抬腿等低沖擊鍛煉方法。
- 使用護膝/助行器 運動或外出時,加用護膝、手杖等能降低受傷幾率,保護膝蓋安全。
- 營養支持 增補優質蛋白、鈣質及維生素D,有助于維持骨骼健康。多吃三文魚、牛奶、堅果等食物,推薦每日攝入量遵循《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22》[3]。
?? 貼士:下樓、下坡時建議手扶扶手,步伐平穩,不做急轉。關注日常習慣變化,有問題及時問醫生。
?? 實用提醒
- 上下樓梯膝痛,往往是最早的磨損信號
- 60歲以上人群,骨關節炎發病率高達50%
- 減重5kg可讓關節炎風險降一半
- 游泳、騎單車遠勝爬山、久站,有保護作用
參考文獻
- Hunter, D. J., & Felson, D. T. (2006). Osteoarthritis. BMJ, 332(7542), 639-642. https://doi.org/10.1136/bmj.332.7542.639
- Messier, S. P., et al. (2004). Weight loss reduces knee-joint loads in overweight and obese older adults with knee osteoarthritis. Arthritis & Rheumatology, 50(5), 1501-1510. https://doi.org/10.1002/art.20247
- 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. (2022). 中國居民膳食指南(2022). 人民衛生出版社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