膽囊結石和急性膽囊炎:這些信號別忽視,科學應對很簡單
01 膽囊結石到底是什么?為什么這么疼?
很多人在體檢報告上第一次看到“膽囊結石”時,未必能聯想到什么。但有時某天夜里,剛吃完大餐不久就突然感覺到右上腹部一陣絞痛,疼得額頭冒汗,這時膽囊可能就“抗議”了。
簡單來說,膽囊結石是膽汁中的某些成分(比如膽固醇、膽色素等)沉積在一起,慢慢變成“石頭”,卡在膽囊或膽管里。如果結石堵住了出口,膽汁排不出去,這時膽囊壁就會被反復刺激甚至引發炎癥,疼痛隨之而來(Williams, 2022)。
?? 小提示: 膽結石不典型時幾乎沒感覺,只有在結石卡住或引發急性膽囊炎時,疼痛才會一下子爆發出來。
02 身體出現這3種情況,可能是膽囊在"求救"
- ① 劇烈右上腹痛
比如:68歲的劉大爺,吃了油膩菜肴后,突然感到腹部刀割般的持續疼痛。臥床休息也無法緩解,陣陣絞痛讓他變得坐立不安。 - ② 發熱、惡心、嘔吐
突然拼命冒汗、身體發燒,還伴有惡心甚至嘔吐,這往往意味著膽囊發炎已“點燃”,身體正在努力應對炎癥。 - ③ 皮膚、眼白發黃
巧巧上班時,同事發現她臉色發黃、眼睛也泛黃,這其實是膽囊炎導致膽汁不能順利流出來,“膽紅素”滯留在體內,才讓皮膚變色。
?? 專家建議: 遇到上述現象,建議立刻聯系醫院。少數患者癥狀不典型,但只要持續不適就應盡快排查。
03 為什么你會得膽囊結石?這4類人最危險
膽結石不是突然冒出來的“麻煩”,而是長年累月的生活細節堆積造成的。說起來這和膽汁相關,膽汁像廚房的“洗滌劑”,本可以分解脂肪,但一旦成分比例失調,殘渣就容易結晶。
高危類型 | 風險機制 |
---|---|
1. 肥胖人群 | 肝臟分泌的大量膽固醇易在膽囊積聚,增加結石生成概率(Stinton & Shaffer, 2012)。 |
2. 快速減重者 | 極端節食導致膽囊長時間不收縮,膽汁易淤積變稠。 |
3. 高脂飲食習慣 | 大量攝入油膩食物會讓膽汁中的膽固醇含量持續升高,加速結晶。 |
4. 糖尿病、老年人 | 糖代謝影響膽囊收縮頻率,年齡增長也會讓膽囊排空減慢。 |
公開報道顯示,我國成人膽結石患病率約10%,急性發作的人群中有20%可能進展為重癥膽囊炎(Zhu et al., 2022)。
04 醫生如何確診?需要做哪些檢查? ??
很多人想知道,“到底怎么才能確定是不是結石?”答案其實很直觀,醫生常依賴影像、血液兩條“探路針”。
1. 腹部超聲: 無創檢查,準確率可達95%,能直觀看到石頭的大小、分布,門診10分鐘就能搞定。
2. 血液檢查: 用于判斷白細胞、C反應蛋白等是否升高。能幫助判斷炎癥嚴重程度、是否存在感染。
3. 輔助影像學: 如CT、MRI,通常用于特殊復雜病例或者超聲效果欠佳時加做。
??小提示: 一般無癥狀結石,不必立刻治療,但建議半年復查一次。
05 不手術能好嗎?哪些情況一定要“切膽”?
很多人擔心一查出膽結石就得手術。實際上,并不是所有結石都需要“動刀”,主要看炎癥的輕重和有沒有引發并發癥。
治療方式 | 適用情況 |
---|---|
藥物療法(溶石、抗生素等) | 輕度結石、短期發作,結石小、無嚴重感染者。藥物溶石只能針對膽固醇結石,需耐心長期服用,見效慢。 |
腹腔鏡膽囊切除 | 反復發作、化膿性膽囊炎或有穿孔風險。首選辦法,創傷小,恢復快。如急性發作48小時內必須處理,否則易出現腹膜炎甚至危及生命(Friedman, 2018)。 |
開腹手術 | 適合極復雜、高齡或腹腔鏡失敗者。 |
? 要點提示: 若出現持續高熱、劇烈腹痛、全身乏力等重癥信號,請勿延誤,建議盡快到有急診能力的醫院外科救治。
06 做好這5件事,讓膽囊更健康 ??
具體措施 | 行動建議 |
---|---|
定時規律進餐 | 三餐按點,不暴飲暴食,有助于膽囊規律收縮,預防膽汁淤積。 |
健康油脂選擇 | 可用橄欖油、核桃油等植物油替代動物油,日常以清淡為主。 |
每天適量運動 | 每周至少150分鐘快步走或游泳,有助于維持膽汁正常循環。 |
多吃蔬菜雜糧 | 膳食纖維豐富,有利于膽汁平衡,如燕麥、芹菜等(Wang et al., 2020)。 |
合理減重標準 | 如果有減肥需求,建議每月減重不超過5%,過快減肥易引發結石。 |
?? 補充建議: 膽囊手術后第一個月內飲食可以稍微清淡些,1個月后可逐漸恢復正常飲食,無需完全忌口。
?? 快查實用提醒
- 發作時: 禁食、禁水、平臥,立即前往醫院。
- 體檢發現無癥狀結石: 建議半年復查超聲。
- 術后1個月: 飲食仍應低油低脂,循序漸進恢復正常飲食。
家里如有老人、慢病患者,在節慶或團聚大餐時要多關注不適信號。
資料與參考文獻
- Williams, E., Beckingham, I., & El Sayed, S. (2022). Gallstone disease: Epidemiology, risk factors and outcomes.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, 28(5), 1567-1582. https://doi.org/10.3748/wjg.v28.i5.1567
- Stinton, L. M., & Shaffer, E. A. (2012). Epidemiology of Gallbladder Disease: Cholelithiasis and Cancer. Gut and Liver, 6(2), 172–187. https://doi.org/10.5009/gnl.2012.6.2.172
- Zhu, L., Aili, A., & Zhang, C. (2022). Prevalence of Cholelithiasis and Its Associated Factors in Chinese Adults. Frontiers in Public Health, 10, 836631. https://doi.org/10.3389/fpubh.2022.836631
- Friedman, G. D. (2018). Natural history of asymptomatic and symptomatic gallstones. American Journal of Surgery, 215(4), 662-662. https://doi.org/10.1016/j.amjsurg.2018.02.025
- Wang, H., Zhang, B., Wang, D., & Du, W. (2020). Dietary Fiber Intake for the Prevention of Gallstone Disease. Asia Pacific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, 29(2), 345–352. https://doi.org/10.6133/apjcn.202007_29(2).0008
文內部分專業觀點參考自以上文獻(APA引文格式),供進一步閱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