肺栓塞:這些信號別忽視,科學應對能救命
01 肺栓塞到底是什么???
一到冬天,身邊總有人抱怨胸口悶、喘不過氣,有時還以為是小感冒作祟。其實,肺栓塞就像小區里被突然堵住的主干水管——血液本來應該好好流進肺部,一下子被卡住,后果可能很嚴重。
肺栓塞(PE)是指肺動脈及其分支被血栓等“堵塞物”攔住,部分肺組織會因供氧中斷而受損。雖然聽起來嚇人,但不是人人都會遇到,更不意味著肯定危及生命。絕大多數經過及時干預后,完全可以恢復生活。
02 哪些癥狀要立即就醫???
癥狀類型 | 具體表現 | 生活示例 |
---|---|---|
典型胸痛 | 突發、針刺樣或壓迫感,和深呼吸、咳嗽有關 | “像被重物壓著胸口,喘不了氣” |
呼吸困難 | 突然難以呼吸,活動后明顯加重 | 平時能爬三樓,突然半層樓都喘不過來 |
非典型癥狀 | 無力、心慌、輕度咳血,有時腿腫 | 突然走幾步路就累,或一側小腿脹痛 |
有一位58歲的女士,術后第三天突然發現自己胸口像被針扎,呼吸也變得急促,差點誤以為是術后痛。實際檢查發現是肺栓塞。這種突然加重的信號,絕不能拖延就醫。
出現突發胸痛、呼吸加重或前所未有的虛弱感,約50%肺栓塞患者會有上述表現。不要猶豫,立刻前往有急診條件的醫院。
03 哪些人最容易中招???
- 長時間不動:飛機長途、臥床休養、寫字樓一族——血液因缺乏運動,容易形成下肢深靜脈血栓,這些血栓像游客一樣“離家出走”,一旦沖到肺部就會惹禍。
- 術后及慢性疾病患者:尤其外科重大手術(如骨科、腫瘤手術)后,身體恢復慢,血液狀態偏向易凝固;
腫瘤患者、孕婦也屬高危群體,原因與體內“高凝”狀態相關。 - 年齡和遺傳:年齡增長后,靜脈壁彈性下降,家族史也可能增加風險。調查發現,60歲以上的住院患者,患肺栓塞風險是普通人的4倍[1]。
風險高不等于一定會發生,只是需要更關注身體變化,尤其在上述情況下。
04 確診需要做哪些檢查???
面對突發胸痛或呼吸困難,醫生會根據風險情況選擇以下幾項檢查:
- D-二聚體:這是檢測血液中某些分子的簡單化驗。異常升高提示體內有血栓生成,但不代表一定就是肺栓塞。方便、無創、結果快,適合初篩。
- CT肺動脈造影(CTPA):如果懷疑較高,醫生會建議做CTPA。打上少量造影劑后,從影像片上直觀看到血管內有無“堵塞”。過程類似于普通胸部CT,幾分鐘即可完成,不用擔心。
- 超聲心動圖或下肢靜脈彩超:排查心臟與下肢血管是否異常,有助于判斷血栓源頭和嚴重程度。
每項檢查都有自己的側重點。很多患者擔心“CT輻射”或“造影劑過敏”,實際上,只要醫生權衡利弊,絕大多數人都能順利安全完成檢查。
真正危險的是檢查拖延,及早篩查反而能減少真正的傷害。
05 治療方法有哪些選擇???
治療方案 | 主要原理 | 適用對象 | 治療效果 |
---|---|---|---|
抗凝藥物 | 防止血栓擴展 | 大多數患者 | 90%以上可完全康復[2] |
溶栓治療 | 快速溶解堵塞物 | 癥狀危重或血流受限者 | 顯著改善呼吸和循環 |
介入與手術 | 用微型導管取出血栓,或裝置濾器預防復發 | 抗凝、溶栓失敗或有禁忌癥的患者 | 減少急性風險,過程需專業團隊操作 |
一位42歲的中年男士在完成抗凝治療后,癥狀明顯改善,經過三個月隨訪,生活質量恢復到幾乎和普通人無異。
這說明,絕大部分只要及時診療,都有很好的恢復前景。
早期治療是關鍵,90%的患者能擺脫風險,別被極端案例嚇到。
06 日常如何有效預防???
預防肺栓塞其實并沒有復雜門檻。改變一點點生活細節,就能把風險降到最低。
- 規律活動下肢:每天至少活動20-30分鐘,下樓散步或原地做踢腿動作,尤其乘車、坐班時,每小時站起來伸展一次。
- 保持合適體重:長期超重讓血液循環負擔增加,如果體重逐月緩慢下降,肺栓塞風險也隨之減少。
結合清淡飲食,多攝入新鮮蔬菜和富含蛋白的食物。 - 及時隨訪&聽從醫生建議:如做過骨科或腫瘤手術,定期回醫院復查、與醫生溝通是否需要預防用藥。
出現突發胸痛+呼吸困難,別自行判斷,第一時間就醫是最保險的。
生活方式 | 具體益處 | 操作建議 |
---|---|---|
增加活動 | 促進血液流動,減少血栓形成 | 每天多走步,乘車坐久了主動活動1-2次 |
飲食多樣 | 提供足夠營養,有助血管健康 | 選擇豆制品、魚類、新鮮蔬果 |
定期體檢 | 及早發現相關疾病 | 60歲以上,建議每年做基礎血液篩查 |
?? 核心提示
- 平均每50秒全球就有一例新發肺栓塞,但通過正規診療,超九成可以存活。
- 風險高的人士不必過度焦慮,關鍵是輕微變化及時關注,突發嚴重癥狀立刻行動。
- 每天堅持簡單活動,合理飲食管理,是預防最靠譜的方式之一。
肺栓塞雖是“隱形殺手”,但并不可怕。多一點敏感,少一點僥幸,就能遠離大麻煩。如果你或家人正處于高風險階段,記得:早期警覺+正規診斷+配合治療,絕大多數都能好起來。
參考資料:
[1] Goldhaber SZ. Pulmonary embolism. N Engl J Med. 1998;339(2):93-104.
[2] Konstantinides SV, et al. 2019 ESC Guidelines for the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acute pulmonary embolism. Eur Heart J. 2020;41(4):543-603.
[3] Torbicki A, et al. 2008 Guidelines on the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acute pulmonary embolism. Eur Heart J. 2008;29(18):2276-2315.
[4] Kearon C, et al. Antithrombotic therapy for VTE disease:?CHEST guideline and expert panel report. Chest. 2016;149(2):315-352.
[1] Goldhaber SZ. Pulmonary embolism. N Engl J Med. 1998;339(2):93-104.
[2] Konstantinides SV, et al. 2019 ESC Guidelines for the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acute pulmonary embolism. Eur Heart J. 2020;41(4):543-603.
[3] Torbicki A, et al. 2008 Guidelines on the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acute pulmonary embolism. Eur Heart J. 2008;29(18):2276-2315.
[4] Kearon C, et al. Antithrombotic therapy for VTE disease:?CHEST guideline and expert panel report. Chest. 2016;149(2):315-352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