胃潰瘍別硬扛!3個危險信號 + 科學應對指南
李阿姨喜歡在晚飯后追一會兒電視劇,最近卻總是覺得胃部隱隱發脹,還以為是自己吃太快。隔壁的小孫說工作一忙,也會胃里泛酸,想著忍一忍就過去了。其實,這些看似小毛病,有時可能是身體在提醒我們,胃黏膜出了點狀況。胃潰瘍,說近不遠,說遠也就在生活中悄悄出現,不少人誤以為“多忍忍就好”,但有些信號真不能大意。
1. 胃潰瘍到底是什么?
簡單來說,胃潰瘍就是胃黏膜局部出現了“傷口”,這些“小坑”多半是長期磨損、酸蝕和細菌共同作用的結果。胃本身分泌胃酸、幫助消化,同時還有一層保護膜。可惜,這層膜有時會擋不住細菌和藥物的侵蝕,時間久了,胃壁受傷、破皮,就像皮膚受了刮擦一樣,只不過它是在胃里悄然發生。這個過程發展慢、癥狀初期細微,很容易被忽略。
?? 小知識:約70%-90%的胃潰瘍與幽門螺桿菌(一種常見胃部細菌)有關。
2. 這些信號出現要當心!
- 餐后肚子痛:吃完飯后,上腹部出現持續性疼痛,甚至像鈍痛、不適感不停地提醒你。
案例:42歲的王先生,近來每次午餐后疼痛難忍,有時還伴隨輕微惡心,只能靠揉肚子緩解幾分鐘。 - 半夜痛醒:夜深時隱痛來襲,痛感常把人從睡夢中叫醒,特別是空腹時加重。
案例:46歲的劉女士,每到凌晨兩三點胃痛醒,只能靠喝點溫水才能勉強睡回去。 - 黑便或嘔血:大便突然變得像瀝青一樣發黑(醫學上稱為“黑便”),或出現嘔血,這往往意味著潰瘍引發出血。
案例:55歲的趙叔有一天發現排便顏色異常發黑,隨即出現頭暈和無力,緊急到醫院檢查。
??提醒:一旦有黑便或嘔血,建議立刻到急診,別自己扛。
癥狀 | 特點 | 什么時候要就醫? |
---|---|---|
上腹持續疼痛 | 飯后明顯、夜間加重 | 持續超1周無法緩解 |
黑便/嘔血 | 大便突然變黑或嘔血 | 立即急診! |
體重突然下降 | 無明顯原因下變瘦 | 及早至消化內科排查 |
3. 為什么會得胃潰瘍?
- 幽門螺桿菌感染(占約七成病例):這種細菌會破壞胃黏膜,像是在胃里扎了個“釘子”,讓胃壁越來越脆弱。
- 長期服藥:像阿司匹林、布洛芬等非甾體抗炎藥用得多,胃黏膜保護層容易受損,更容易發生潰瘍。
- 胃酸分泌異常:胃酸分泌過多或者胃運動功能異常,也會導致胃壁被“腐蝕”出傷口。
- 生活壓力與不規律作息:長期熬夜、精神緊張等,也讓胃“處于亞健康”。
?? 數據小結:專家指出,中國成人幽門螺桿菌感染率接近50%(Zhou et al., 2017)。
4. 如何科學確診胃潰瘍?
- 胃鏡檢查:最可靠,也是判斷潰瘍部位和嚴重程度的“金標準”,還能現場取一點組織化驗,檢測病變性質。檢查過程雖有點不適,但一般很快完成。
- 幽門螺桿菌檢測:可選“呼氣試驗”(吹氣查細菌)、“糞便抗原檢測”等方式,無創、簡便,幫助判斷是否有細菌感染。
- 必要時抽血或腹部超聲:主要是輔助排除其他胃腸疾病,或評估是否貧血等。
????? 醫生的話:40歲以上首次出現胃痛,建議主動做胃鏡,一般不用住院,檢查當天可回家。
5. 治療分三步,別亂停藥
- 根除幽門螺桿菌:首選“聯合用藥”(通常為PPI+2~3種抗生素),醫生會根據耐藥情況和個人特點調整方案。
- 抑酸治療:質子泵抑制劑(PPI)減輕胃酸刺激,修復胃黏膜,療程通常為4~8周。
- 保護胃黏膜:適合使用一些黏膜保護劑(如果膠鉍),提升自愈力,有助于“蓋好傷口”。
???♂? 重點提醒:癥狀好轉≠疾病痊愈,擅自停藥,潰瘍可能再次加重。
治療階段 | 主要措施 | 時長參考 |
---|---|---|
急性期 | 聯合抗幽+抑酸+保護劑 | 4~8周 |
穩定/愈合期 | 維持抑酸/定期隨訪 | 周期由醫生判定 |
6. 治愈后這樣做,復發少
- 飲食定時定量??:一日三餐規律,不暴飲暴食,每頓飯吃七分飽即可。
- 戒煙限酒??:煙和酒對胃黏膜都是負擔,完全不沾最好,實在難戒則盡量少碰。
- 學會減壓???♀?:每天抽點時間散步、深呼吸或做一下舒緩運動,給胃“松口氣”。
- 定期復查?:潰瘍愈合了還需每隔半年或一年做一次胃鏡和幽門螺桿菌檢測。
?? 額外建議:平時可以用些粥類、雞蛋、蒸蛋、少油的魚肉等溫和營養作為主食,大大減輕胃負擔。
習慣/飲食 | 對胃的積極作用 |
---|---|
定時小餐 | 穩定胃酸分泌,減少黏膜刺激 |
米粥/雞蛋羹 | 易消化,促進胃黏膜修復 |
綠色蔬菜 | 補充維生素,提升免疫力 |
悠閑散步 | 調節壓力,利于胃動力恢復 |
?? 實用提醒速查
- ????? 40歲后首次出現胃痛,建議做一次胃鏡,更穩妥。
- ?? 治療期間,不要自己隨意停藥,有疑問直接向醫生反饋。
- ?? 黑便、嘔血、體重驟降等,請立刻前往急診或消化內科。
參考文獻
- Zhou, Y., et al. (2017). Epidemiology of Helicobacter pylori infection in China: Review and meta-analysis.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, 23(19), 3546-3557.
- Chey, W. D., & Wong, B. C. Y. (2007). Approach to Helicobacter pylori infection.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, 357(8), 823-832.
- Ford, A. C., et al. (2013). Systematic review with meta-analysis: the adverse effects of proton pump inhibitors. Alimentary Pharmacology & Therapeutics, 37(8), 833-844.
- 中華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. (2017). 中國消化性潰瘍診治共識意見(2017年,北京)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