耳朵悶脹聽不清?當心分泌性中耳炎找上門
最近有位5歲小朋友的媽媽發現,孩子看電視總把音量調得很大,還經常說耳朵像塞了棉花。其實這種情況很常見,醫學上稱為分泌性中耳炎,我國約60%的3-10歲兒童都曾經歷過。
01 什么是分泌性中耳炎?
簡單來說,就是中耳腔內積聚了液體,但不像化膿性中耳炎那樣有細菌感染。這種"積水"現象在兒童中特別常見,流行病學調查顯示發病率高達16.8%。
中耳就像一個小房間,正常情況下通過咽鼓管與鼻腔相通,維持氣壓平衡。當這個通道堵塞時,中耳產生的液體無法排出,就會形成積液。
02 哪些癥狀提示可能患???
癥狀 | 具體表現 | 常見人群 |
---|---|---|
耳悶脹感 | 像塞了棉花或浸在水中 | 各年齡段 |
聽力減退 | 聽人說話像隔層膜,需要調大音量 | 兒童更明顯 |
異常聲響 | 吞咽時有氣泡聲或"咔嗒"聲 | 成人更易察覺 |
?? 注意:兒童可能不會主動表達不適,但會出現注意力不集中、學習能力下降等表現。
03 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?
- 咽鼓管堵塞:感冒或鼻炎時最常見,就像下水道被堵住一樣
- 氣壓突變:坐飛機或潛水時容易發生,特別是感冒期間
- 腺樣體肥大:兒童高發的主要原因,會直接壓迫咽鼓管開口
研究發現,3-6歲兒童中約30%的病例與腺樣體肥大有關。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咽鼓管又短又平,更容易出問題。
04 需要做哪些檢查?
1
耳鏡檢查:醫生用專業工具觀察鼓膜變化,能看到液平面或氣泡
2
聽力測試:通過音叉或聽力計檢查,通常表現為傳導性聾
? 重要提醒:千萬別自行掏耳朵,可能把問題搞得更復雜!
05 有哪些治療方法?
臨床數據顯示,及時治療的患者中95%可以完全恢復聽力。
06 如何預防復發?
感冒時多做捏鼻鼓氣動作(閉上嘴,捏住鼻子輕輕呼氣)
坐飛機勤做吞咽/打哈欠,幫助平衡中耳壓力
兒童睡覺打呼嚕要警惕,及時排查腺樣體問題
擤鼻涕要單側交替擤,避免用力過猛
參考資料
- 中華醫學會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分會 (2021). 兒童分泌性中耳炎診療指南
- Wang, et al. (2019). Epidemiology of otitis media in Chinese children.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ediatric Otorhinolaryngology