皮膚黃了別大意!高膽紅素血癥的識別與科學應對指南 ????
最近有位35歲的張女士發現自己的皮膚和眼白越來越黃,起初以為是沒休息好,直到同事提醒才去醫院檢查,結果發現是膽紅素超標引起的黃疸。其實,皮膚發黃可能是身體發出的重要警示信號,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個容易被忽視的健康問題。
01 什么是高膽紅素血癥?為什么皮膚會發黃? ??
簡單來說,膽紅素是紅細胞分解后產生的黃色物質,正常情況下會經過肝臟處理后排出體外。當這個代謝過程出現問題,血液中膽紅素超過34μmol/L(2mg/dL)時,就會沉積在皮膚和黏膜上,形成我們看到的黃疸。
?? 小知識:膽紅素代謝就像城市的垃圾處理系統,肝臟是處理廠,膽道是運輸管道。任何一個環節出問題,都會導致"垃圾"堆積。
02 出現這些癥狀要當心:高膽紅素血癥的警示信號 ??
除了最明顯的皮膚和眼白發黃,還需要警惕以下表現:
- 尿液顏色變深,像濃茶一樣
- 大便顏色變淺,甚至呈灰白色
- 皮膚瘙癢,尤其是手掌和腳底
- 容易疲勞、食欲下降
?? 重要區分:生理性黃疸(如新生兒)通常2周內會自行消退,而病理性黃疸會持續加重,并伴隨上述其他癥狀。
03 什么原因會導致膽紅素升高? ??
根據發病機制,主要分為三種類型:
類型 | 常見原因 | 特點 |
---|---|---|
溶血性 | 溶血性貧血、輸血反應 | 紅細胞破壞過多 |
肝細胞性 | 肝炎、肝硬化、藥物損傷 | 肝臟處理能力下降 |
梗阻性 | 膽結石、腫瘤、膽管狹窄 | 膽汁排出受阻 |
臨床上最常見的是病毒性肝炎和膽結石引起的膽紅素升高,而新生兒黃疸多屬于生理性的,但也要警惕病理性情況。
04 需要做哪些檢查來確診? ??
醫生通常會建議以下檢查組合:
- 血液檢查:總膽紅素+直接/間接膽紅素分級檢測、肝功能全套
- 影像學檢查:腹部超聲(首選)、必要時CT或MRCP
- 特殊檢查:溶血篩查、肝炎病毒標志物等
?? 檢查準備:做超聲檢查前需要空腹8小時,穿寬松衣物;抽血檢查最好安排在上午,避免劇烈運動后立即檢查。
05 治療方法有哪些?能徹底治好嗎? ??
治療方案主要取決于病因:
- 光療:新生兒黃疸的首選方法
- 藥物:保肝藥、利膽藥、免疫抑制劑等
- 手術:膽結石取出、支架置入等
- 血漿置換:用于危急情況快速降膽紅素
好消息是,約80%的病例通過及時干預可以獲得良好預后。但肝硬化等慢性肝病引起的黃疸需要長期管理。
?? 特別提醒:新生兒黃疸若在出生72小時內出現,或持續超過2周未消退,必須立即就醫檢查膽紅素水平!
06 日常管理這樣做:降低復發風險 ??
對于已經出現過黃疸的人群,建議:
- 飲食調整:優質蛋白(魚、蛋清)、新鮮蔬果、全谷物
- 絕對禁忌:酒精、高脂食物、霉變食品
- 生活作息:保證充足睡眠,避免過度勞累
- 定期復查:穩定期每3-6個月檢查肝功能
?? 實用技巧:可以記錄"黃疸日記",每周在相同光線條件下拍照對比皮膚和眼白顏色變化。
其實大多數黃疸病例通過及時就醫都能得到有效控制。關鍵是要重視身體發出的信號,不要像開頭的張女士那樣拖延。如果發現皮膚發黃,建議盡早到消化內科或肝病科就診,查明原因才能對癥治療。
參考文獻:
-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Liver Diseases. (2021). Guidelines on the Management of Hyperbilirubinemia. Hepatology, 73(2), 258-291.
- Wang, L., & Yu, W. F. (2020). Obstructive jaundice and perioperative management.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, 26(26), 3796-3806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