手術遇上脫髓鞘病:麻醉安全3大關鍵點
01 脫髓鞘病,神經線出了什么問題???
有些事,日常里其實很難察覺。比如坐地鐵時,偶爾突然感覺腿有點發麻,或是深夜手機屏幕前,短暫視線有一點模糊。大多數人很快就會恢復,不過對部分中樞神經系統脫髓鞘病患者來說,這些小異常有時恰恰是神經纖維“防護網”慢慢出問題的信號。
小貼士: 脫髓鞘病簡單來說,就是神經就像電線,外面本該有細密的絕緣層(髓鞘),一旦這些保護層脫落,信號傳遞就容易出錯——不管是活動、感覺還是控制力,都會受影響。
雖然早期表現輕微,偶爾的不適常被忽略,但病情進展后,反應會持續加重。對于需要手術的患者來說,麻醉過程中神經“線路”一旦受到二次損害,恢復的難度會比普通人高很多。大家要記住,這類患者對手術麻醉的風險要比一般人高出不少。
02 麻醉方式怎么選?有何風險??
麻醉方式 | 風險表現 | 生活場景案例 |
---|---|---|
全身麻醉 | 容易影響大腦和脊髓"信號傳遞",加重原有損傷 | 一位46歲的男性脫髓鞘患者,術中出現意識恢復較慢,術后四肢短時間感到無力 |
椎管內麻醉 (包括腰麻、硬膜外麻醉) | 針刺部位附近神經易受損,恢復慢,易誘發病情波動 | 一位52歲的女性患者,接受腰麻后,出現下肢麻木持續一周才緩解 |
03 手術前一定要查清楚的三件事 ??
- 神經功能檢查: 醫生會測量你的肌力、感覺和生理反射,這是評估脫髓鞘病目前損傷程度的基礎。
例如:檢查能不能穩穩走直線,腳趾觸碰有無敏感。 - 影像學檢查: 頭部和脊髓的MRI有助于定位病灶和評估最新病情變化。
場景舉例:一位38歲的朋友手術前發現最新MRI比6個月前多了新病灶,醫生調整了麻醉方案。 - 用藥歷史排查: 記錄近期有沒有使用過激素、免疫抑制劑等特殊藥物,這些藥物影響麻醉反應及術中并發癥風險。
04 麻醉中,兩項生命指標絕對不能大意 ??
動手術時,體溫控制尤其重要。稍有升高,神經就容易"鬧小情緒"——發作、惡化的風險明顯上升。
- 建議控制在36.0℃~37.2℃
- 升高1℃,風險增加約20%
血壓突然波動,對患有脫髓鞘病變的神經來說,容易"雪上加霜"。過高過低都不好。
- 收縮壓建議維持在100~140mmHg
- 避免大幅波動(每5分鐘變化不宜超10mmHg)
05 術后72小時,如何安全度過“危險期”???
手術后前三天屬于高風險區。身體剛經歷麻醉和創傷,神經系統容易"鬧脾氣"出現反復甚至惡化。
舉例說明:一位55歲的男士術后第2天突然覺得四肢僵硬、疲乏,及時調整康復動作和藥物后,病情明顯緩解,比計劃提前兩天出院。
術后24-48小時內由專業人員指導輕活動,有益恢復,不但減少肢體萎縮,還能避免深靜脈血栓。
術后藥物需與神經科聯合評估,包括激素劑量和抗炎藥,減少神經系統新損傷。
- 劇烈新發肢體無力或麻木
- 視物模糊/復視突然加重
- 持續高熱或嚴重頭痛
出現上述任何一個,都要立即就醫。
06 多學科協作:如何為手術“加一把鎖”????
脫髓鞘病手術的安全感,往往來自“團隊作戰”。一名麻醉科醫生,如果能和神經科、外科密切配合,整個流程都會少很多隱患。
- 現有癥狀最突出的是哪些?
- 最近一次復發(或加重)大約是什么時候?
- 歷史用藥有哪些、有沒有更換過?
- 影像檢查最近一次的具體結論是什么?
- 有沒有其他系統疾?。ㄐ呐K、腎臟等)?
這些問題的答案直接影響麻醉風險評估和方案選擇。
小提示:溝通得越細致,手術麻醉風險就越能被提前發現和規避。
結尾——關注細節,就是最大的安全
其實,脫髓鞘病患者并不等于“絕不能手術”。但每一步的細致溝通、評估和管理,正是幫大家降低風險的關鍵。提前和醫生把所有疑問說清楚,根據自身狀況合理配合、調整,往往能讓術中術后都更順利,無論是需要麻醉還是日常生活中積極康復,關注好這些細節,每個人都可以更安心地面對手術流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