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對胰腺癌了解多少?
01 胰腺癌是什么? ??
平時聊健康,許多人關注心、肝、腎,胰腺總是容易被忽略。其實,胰腺像身體里的“小工廠”,負責分泌消化酶和激素(比如胰島素),對整個新陳代謝很重要。胰腺癌就是發生在這個不起眼“工廠”里的惡性腫瘤。多數時候,早期胰腺癌不會帶來太明顯的不適,這也是為什么它常常在發現時已經比較嚴重了。簡單來說,胰腺癌是一種源自胰腺細胞的癌癥,惡性程度高,發現較晚,治療起來難度不小。
說起來,胰腺癌不像某些癌癥那樣有家族聚餐時能聊的“典型癥狀”,它就像一個不速之客,常常悄悄地在身體里發展。因此,了解胰腺癌的基本定義,是大家認識和防范這種疾病的第一步。
02 胰腺癌的主要癥狀有哪些? ??
有不少人誤以為胰腺癌能立馬察覺,其實早期的癥狀非常輕微,像是偶爾腹部有些不適或隱隱痛感,容易被當作“腸胃不好”而忽略。而后,隨著癌癥發展,癥狀會變得明顯起來:
- 腹痛:很多患者一開始只是隱約腹部不適,進入晚期則表現為持續且嚴重的腹部疼痛,甚至夜里都睡不安穩。
- 黃疸:皮膚和眼白發黃,有時伴隨尿色變深,這是因為腫瘤影響了膽道,使膽汁流動受阻。
- 體重減輕:身體突然變瘦,食欲明顯下降,不少人覺得“吃啥都不香”,體重持續下滑。
- 消化異常:腹瀉、惡心、嘔吐,甚至不明原因的消化不良,特別是食欲減退和進食后不適。
比如有位男性胰腺癌晚期患者,最早出現的只是偶爾腹脹和輕微腹痛,直到持續伴隨黃疸和明顯體重下降才引起重視。這個例子說明,身體出現持續不適或黃疸等信號時,千萬別拖延,要及時到醫院檢查。
03 胰腺癌的致病機制揭秘 ??
大多數人總覺得癌癥離自己很遠,但胰腺癌其實是由很多日常生活因素疊加形成的。研究發現,胰腺癌的發生離不開下面幾個方面:
- 遺傳因素:家族里有胰腺癌或其他相關癌癥史的,罹患胰腺癌的風險更高。例如,一些遺傳基因異常會讓胰腺細胞容易失控,形成腫瘤。
- 慢性胰腺炎:長期胰腺炎癥可讓胰腺細胞處于“修復—受損—再修復”的循環,增加細胞突變的機會。
- 糖尿病:長期血糖異常會影響胰腺細胞,慢慢損傷組織,引起細胞變化。流行病學數據還顯示,糖尿病患者胰腺癌風險提升。
- 肥胖及不良飲食習慣: 高能量、低纖維飲食,長期攝入過多油脂,可能讓胰腺負擔加重,也是胰腺癌的一大誘因。
- 吸煙和過量飲酒:這兩個習慣會直接傷害胰腺細胞,增加基因突變,世界范圍內胰腺癌患者與吸煙史密切相關。
醫學統計顯示,每年胰腺癌發病率有所提升?!禢ature Reviews Clinical Oncology》2016年一篇綜述就指出,吸煙者胰腺癌風險高于普通人 2~3 倍(Ilic, M. & Ilic, I., "Epidemiology of pancreatic cancer," WHO, 2016)。所以,理解胰腺癌的發生機理,有助于大家提高警覺。
04 胰腺癌的診斷流程詳解 ??
很多人想知道胰腺癌到底怎么確診。其實現在醫療技術已經很成熟,常見診斷流程主要由以下幾點組成:
- 影像學檢查:CT和MRI可以清晰顯示胰腺結構。醫生會參考影像圖上腫塊的位置、大小以及與周圍器官關系。
- 內鏡超聲:通過內鏡把超聲探頭送到胃或十二指腸,直接觀察胰腺情況,也可以取少量組織進行化驗。
- 組織活檢:抽取胰腺組織,顯微鏡下看細胞有沒有異常。如果發現“核大深染、腺管不規整”的腫瘤細胞,結合免疫組化標志物(如Ki-67、Claudin18.2等)的表達結果,就能明確診斷。
- 實驗室檢測:血液腫瘤標志物(如CA19-9)有助于輔助初篩及評估方案。
像前面提到的那位男性患者的病理報告,顯示Ki67增殖指數高、腫瘤相關分子指標(如Claudin18.2高表達),結合肝轉移特征,最終被確診為晚期胰腺癌。
如果有持續腹痛或黃疸變化,建議盡早掛消化科或肝膽外科,根據醫生建議選擇正規醫院進行全面檢查,有疑慮時不妨拍個CT或做個簡單的血液檢驗,能早一步排查風險。
05 胰腺癌的治療選擇 ??
治療胰腺癌的方法,不是一成不變的。主要選擇包括以下幾種:
- 手術切除:如果腫瘤發現早,腫塊尚未擴散,醫生通常會安排胰腺部分或全部切除,是當前最有希望根治的方法。但多數患者在診斷時已是晚期,手術機會有限。
- 化療:通過藥物控制腫瘤細胞擴散,常常和放療聯用。不同的化療方案針對病人病理特征、轉移情況制定個性化組合。例如前述病例采用了聯合化療,雖出現嘔吐等副作用,但對延緩病情有所幫助。
- 放療:適合不能手術或術后輔助治療,通過定向放射線照射腫瘤,殺傷異型細胞。
- 新型靶向治療與免疫治療:運用分子藥物抑制腫瘤相關通路,有些胰腺癌分子標志(如PDL1、p53突變)能指導具體用藥方向。
多數方案需要多學科團隊綜合評估,不同人因體質和病理結果,治療效果差別很大。雖然療程可能會遇到副作用,比如嘔吐或疲勞,但配合醫生調整,用藥監測,都有希望提高生活質量。
美國國立癌癥研究所曾刊文指出,早期胰腺癌患者接受手術治療,5年生存率可提升至約20%(Vincent, A., Herman, J., Schulick, R., et al., "Pancreatic cancer," The Lancet, 2011)。所以,早發現、早治療,機會還是在手里。
06 如何管理日常生活以降低胰腺癌風險? ??
其實胰腺癌發生有很多因素,但生活方式上的調整,是目前最可靠的預防途徑。預防重在積極選擇好習慣,而不是單純“遠離不健康。
- ?? 蔬菜水果+富含膳食纖維+建議每天吃2-3種新鮮蔬果,幫助腸道清除廢物、減輕胰腺負擔。
- ?? 深海魚和堅果+良好脂肪+建議每周2-3次適量食用,有助于抗炎和維持胰腺健康。
- ?? 酸奶與全谷物+促進腸道益生菌+每天早餐加點酸奶和燕麥,幫助消化系統運轉順暢。
- 定期運動:每周至少三次,每次30分鐘,選擇快步走、慢跑或游泳。
- 作息規律:保持每晚7小時睡眠,避免熬夜或長時間久坐,讓胰腺有充足的“休息時間”。
- 定期體檢:對于40歲以上或有家族史的人,建議每1-2年做一次胰腺相關篩查。
- ?? 心理健康:保持好心情,適度減壓,幫助身體免疫系統更加穩定。
如果在生活中發現異常黃疸、持續腹痛或體重減輕,應第一時間去醫院掛號,選擇大型綜合醫院消化內科或肝膽外科,別相信偏方或網絡非正規醫療。像身體出現信號時,早點就醫,才有機會早一步發現隱患。
有研究表明,膳食豐富的蔬菜和良好脂肪攝入,可以顯著降低多種消化系統癌癥風險(Domingo, J.L., "Dietary factors affecting pancreatic cancer risk," Nutrition Reviews, 2019)。這說明,健康的飲食和規律的運動,是幫忙守護胰腺健康的重要一步。
結語 ??
胰腺癌看上去離我們很遠,但日常生活里的點滴,例如均衡飲食、合理作息和身體的細微變化,都值得關注。即使不能完全預防,只要做好能做的,就有可能把風險降到最低。愿大家都能用簡單實用的方法幫自己和家人更健康。如果覺得有疑問或不適,別猶豫,及時和專業醫生溝通,早一步行動,勝算就多一分。
參考文獻:
1. Ilic, M. & Ilic, I. (2016). Epidemiology of pancreatic cancer.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.
2. Vincent, A., Herman, J., Schulick, R., et al. (2011). Pancreatic cancer. The Lancet, 378(9791), 607-620.
3. Domingo, J.L. (2019). Dietary factors affecting pancreatic cancer risk. Nutrition Reviews, 77(4), 257-267.
4. Mayo Clinic. (2022). Pancreatic cancer - Symptoms and causes. Mayo Foundation for Medical Education and Research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