認識胰腺癌:癥狀、致病機制與治療策略
01 簡單了解胰腺癌
當提到胰腺癌,身邊不少人都會皺眉。一些朋友可能覺得這離自己很遠,其實它比想象得要常見一些,尤其年齡升高后。胰腺就像身體中的“消化小工廠”,如果出現異常細胞無序生長、逐漸形成腫瘤,就可能發展為胰腺癌。胰腺癌發病率近年來呈現上升趨勢,特別在55歲以后更為多見[1]。
令人棘手的是,早期胰腺癌通常沒有太多不適,或只是一點小變化,很容易被忽略。很多人直到出現較明顯癥狀后才被發現,這給治療帶來了不小難度。所以,了解它的基本情況和信號,顯得尤為重要。
02 胰腺癌有哪些常見癥狀?
其實,早期胰腺癌給人的感覺很微妙,可能只是偶爾疲倦、時有消化不良,甚至有些人完全沒有感覺。隨著疾病進展,下列幾種表現出現時就要留心了:
- 腹部或背部持續疼痛:疼痛大多在上腹部發作,有時還會隱隱地放射到背部,像一種“慢性隱忍的疼”。
- 體重明顯減輕:不是減肥引起的,而是短期內體重莫名其妙地下降。
- 黃疸??:表現為皮膚和眼白變黃,可能還伴有尿液變深、糞便變淺的現象。
- 食欲減退或消化紊亂:很多患者逐漸對日常飯菜失去了興趣,進食量明顯減少,經常胃部不適、腹脹惡心。
- 持續疲勞和乏力:不是短暫性的“累”,而是一種難以緩解的虛弱感。
有位79歲的男性朋友,因為上腹部長期隱痛、體重下降并出現黃疸,最終通過影像和病理證實為胰腺癌,且伴有肝和骨轉移。從這個例子可以看出,出現上述癥狀時及時去醫院就診十分重要。
03 胰腺癌的致病機制有哪些?
說起來,胰腺癌的發生往往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結果。一般認為下面這幾個方面最關鍵:
- 遺傳因素:部分家族中胰腺癌發病率較高,一些基因突變,如KRAS突變,與胰腺癌相關(Waddell等, Nature, 2015)。
- 年齡和慢性疾病:大多數患者在55歲以上,長期慢性胰腺炎、糖尿病等也讓風險升高[2]。
- 吸煙和肥胖:吸煙被認為是最重要的可控致病因素之一,肥胖則會改變體內代謝環境,為異常細胞生長提供條件。
鑒于這些致病機制,評估個人風險和進行高危人群篩查顯得很實用。不過,這些風險因素只是讓概率升高,并不是說有了就一定會生病。
04 胰腺癌應該做哪些檢查?
真正要確診胰腺癌,單憑癥狀還遠遠不夠。醫院通常會根據具體表現安排以下幾類檢查:
- 影像學檢查???:最常用的是CT和MRI。這些設備能清晰顯示胰腺及周圍組織的結構變化,發現腫塊的位置和大小。
- 組織活檢:在影像學發現腫瘤的基礎上,通過穿刺獲得組織樣本,從而明確病理分型和具體類型。
- 實驗室檢查:比如腫瘤標志物CA19-9、肝腎功能等,也有一定輔助意義。
體檢過程中,醫生會結合這些結果做出綜合判斷。如果是體重短期明顯減少、出現黃疸等情況,及早檢查能大大增加早期發現機會。
05 主要的治療措施都有哪些?
胰腺癌的治療方式主要包括手術、化療、放療,是否可以手術取決于腫瘤位置和分期。
- 手術切除:對于局限于胰腺內、未發生遠處轉移的早期患者,手術依然是唯一可望得到長期生存的辦法[3]。
- 化療??:局部進展或已轉移患者,多數需以化療為主,有些以吉西他濱為基礎。雖然治愈希望有限,但能延長生存期,緩解癥狀,改善生活質量。
- 放療:輔助化療或術后,部分患者根據醫生建議采用放療,可以局部控制病情。
- 綜合支持:如營養支持、對癥鎮痛等,對于晚期患者尤其重要,有助于生活質量提升。
比如前文提到那位79歲的男性患者,因病情發生肝骨轉移,主要接受化療、肝動脈栓塞和對癥鎮痛措施。盡管不可能根治,但這些措施讓癥狀得到明顯緩解。
06 日常預防能做些什么?
雖說有些風險因素咱們難以控制,但飲食調節、合理運動等日常管理,仍然有幫助。
- ?? 富含新鮮蔬果:例如西蘭花、胡蘿卜可以提供豐富的纖維和抗氧化物質,建議每天至少攝入400克各色蔬菜水果[4]。
- ?? 高蛋白飲食:比如魚、肉、蛋、豆制品等,有助于增強身體修復能力,特別是在疾病恢復或腫瘤治療期間。
- ?? 規律的運動:如每天快走30分鐘,不僅有利于體重管理,還有益于維持良好代謝狀態。
- ?? 禁煙限酒:煙草和酒精都與胰腺癌風險相關,能完全不沾最好。
一旦出現不明原因的體重下降、持續食欲低下、明顯皮膚黃染等情況,別拖延就醫。定期健康檢查對于高危人群來說尤其關鍵。選擇正規的醫療機構,能獲得更為系統的評估和個性化建議。
07 附錄:常見疑問與實用貼士
- 胰腺癌會遺傳嗎? 部分與家族遺傳有關,但多數屬于偶發。家族里有多例胰腺癌的成員,高危人群建議接受相關篩查。
- 化療副作用很大怎么辦? 醫生會根據體質,不定期調整藥物方案,同時配合護胃、止吐、提升白細胞等支持治療。
- 康復飲食怎么安排? 沒有特殊禁忌,注重均衡和高質量營養。減輕刺激,避免暴飲暴食。
胰腺癌并不神秘,也不可怕。關鍵在于信號的識別、理性的就醫和科學的管理。不妨將這些知識和家人朋友分享,讓更多人有所受益。
參考文獻
- Ryan, D.P., Hong, T.S., & Bardeesy, N. (2014). Pancreatic adenocarcinoma.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, 371(11), 1039-1049.
- Hidalgo, M. (2010). Pancreatic cancer.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, 362(17), 1605-1617.
- Conroy, T., Desseigne, F., Ychou, M., et al. (2011). FOLFIRINOX versus gemcitabine for metastatic pancreatic cancer.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, 364(19), 1817-1825.
- Heinen, M.M., Verhage, B.A., Goldbohm, R.A., van den Brandt, P.A. (2009). Fruit and vegetable consumption and pancreatic cancer risk: a cohort study. Cancer Epidemiology, Biomarkers & Prevention, 18(1), 247-251.
- Waddell, N., et al. (2015). Whole genomes redefine the mutational landscape of pancreatic cancer. Nature, 518(7540), 495-501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