01 了解浸潤性導管癌:什么是它?
? 有一天在體檢中心,你可能會聽醫生提到“浸潤性導管癌”。這個詞初聽有點陌生,其實它正是乳腺癌中最常見的一種類型。簡單來講,浸潤性導管癌起源于乳腺的小導管,是由于部分乳腺細胞發生了異常變化后,從導管慢慢擴散深入周圍乳腺組織形成的惡性腫瘤。
????? 在外科醫生的日常中,浸潤性導管癌就像門診里遇到的“常客”。它之所以值得關注,是因為和原位癌(只局限在導管內部)相比,這種癌癥的細胞會突破導管,向更多的乳腺組織甚至身體其他部位擴散,進展相對更快,影響更大。
?? 研究顯示,浸潤性導管癌約占所有乳腺癌類型的70%-80% (Rakha et al., 2010)。因此,正視這個問題是健康管理的重要步驟。
02 如何發現浸潤性導管癌的“蛛絲馬跡”?
?? 說起來,生活中大多數人剛開始時都不會覺得哪里不對勁。浸潤性導管癌的早期信號有時像藏在水里的小礁石,不仔細摸索很難發覺。不過,一些癥狀還是可以引起注意,比如:
- 乳腺出現新發現的腫塊,多數時候摸起來會有硬結感,不易推動;
- 乳頭突然溢液,尤其是血性分泌物;
- 皮膚卻變得凹陷、發紅,或乳頭出現回縮;
- 有輕微或持續不適感,疼痛倒不常見,但也不能排除。
?? 分享一個典型例子:一位BMI正常的中年女性,去年體檢查出右乳腫塊后就醫。檢查顯示為浸潤性導管癌,屬于三陰性類型。她的腫瘤在發現時已達3cm,卻沒有感覺明顯疼痛或者全身不適,只是在自檢時偶然摸到。這個例子提醒我們,有時候癥狀并不明顯,及早自檢和體檢很有必要。
?? 假如你發現乳房有新腫塊、皮膚改變或分泌物,建議盡快到醫院乳腺專科就診,不要等癥狀嚴重了才重視。
03 為什么會得浸潤性導管癌?——風險因素和致病機制
????? 其實,很多人會關心為什么會得這種病。浸潤性導管癌的發生是多方面作用的結果。用一句話來說,是一部分乳腺導管里的細胞,變得“不聽指揮”,開始增殖失控,并最終形成了腫瘤。
- 遺傳影響: 家族中有直系親屬患過乳腺癌,患病風險會明顯提升。相關基因(比如BRCA1/2基因)異常,是目前研究較多的領域。
- 激素變化: 雌激素水平長期較高(如較早來月經,較晚絕經,未生育或初產年齡較晚),會讓乳腺細胞持續處于活躍狀態,也增加了患癌機會。
- 某些生活習慣: 缺少運動、飲食高熱量、熬夜、長期壓力等因素,也被不少研究關注。
- 年齡因素: 隨著年齡增加,乳腺細胞累積的損傷增多,因此絕大多數患者發生在45歲以上女性(American Cancer Society, 2023)。
- 環境或者其他原因: 環境污染、接觸射線等,也在乳腺腫瘤風險因素中有提及,但占比相對較低。
?? 需要說明的是,很多人即使具備上述一種或幾種風險,也不一定會發展成浸潤性導管癌,而部分患者在沒有明顯風險因素的情況下也會得病。這說明,目前科學認識還有限,不能一概而論。
?? 有數據指出,乳腺癌家族史患者風險可能比一般人高2-3倍(Mavaddat et al., 2010)。
04 檢查與確診:科學識別浸潤性導管癌
?? 真正確診需要借助現代醫療技術。外科門診常用的手段主要有以下幾種:
- 乳腺X線鉬靶(Mammography):能發現乳腺內的小結節及鈣化點。
- 乳腺超聲檢查:對于密度較高的乳腺更適用,尤其年輕女性。
- 活組織穿刺(Biopsy):取出腫塊一小部分做病理檢查,以判斷細胞類型、分級等關鍵指標。
- 乳腺磁共振(MRI):對有細微病灶或懷疑多發癌變的患者更有用。
????? 有研究發現,定期篩查和早期影像檢查,能夠顯著提升早診斷率和生存時間(Tabár et al., 2011)。不過,一般建議40歲以上女性,每1-2年做一次乳腺專科相關檢查,醫生會給出個體化建議。
?? 檢查過程中,醫生們會根據你的既往病史、家族情況和檢查結果來判斷下一步。如果你覺得乳腺有異常,及時預約乳腺??疲瘁t生要求完善檢查流程,是早診斷的關鍵。
05 治療手段:如何應對浸潤性導管癌
??? 目前針對浸潤性導管癌,外科治療是主要手段,同時聯合作用的還有化療、放療和某些情況下的內分泌治療。選擇哪種方式,醫生會根據腫瘤分期、分子分型、身體狀況等多方面來定制方案。
- 手術切除: 一般優先考慮,腫瘤較小、未擴散時可能采用保乳手術,范圍大者醫生會建議全乳切除。
- 放療: 常在手術后進行,幫助降低復發風險。
- 化療: 尤其對三陰性(沒有常見激素受體)浸潤性導管癌,化療作用更顯著。如前述病例中,患者采用了紫杉醇類藥物輔助化療,有效殺滅潛在殘留的異常細胞。
- 特殊藥物治療: 如果腫瘤表達HER-2陽性,可能用到靶向藥物。但三陰性癌尚無特異性的靶向藥。
?? 需要說明的是,隨著醫學進步,早期浸潤性導管癌患者經過規范治療,生存率很高(Siegel et al., 2022)。
?? 至于治療過程中的不適,比如化療相關惡心嘔吐等,醫生通常會配合止吐、胃黏膜保護藥等輔助用藥盡量減少影響,以保證生活質量。
06 日常管理與預防:有哪些實用建議?
?? 預防和日常護理并不是復雜的任務,核心就是健康生活。其實,從飲食、運動、定期體檢三方面著手,就可以大大降低乳腺疾病的風險。
- 蔬果多樣 ??:多攝入新鮮蔬菜和水果,其中富含維生素和抗氧化物,有助于降低乳腺異常細胞生成— 建議每日最少五種蔬菜水果,分散多餐食用。
- 規律運動 ??:堅持每周三天以上的中等強度運動,比如快走、舞蹈或騎車,有研究顯示可幫助調節激素水平,降低乳腺癌風險(Friedenreich et al., 2010)。
- 均衡飲食 ??:主食粗細搭配,減少過度精加工食品,合理攝入蛋白、膳食纖維和健康脂肪,對乳腺健康有正面作用。
- 定期體檢 ??:建議女性朋友每年至少一次乳腺專科體檢,包括視診、觸診和必要時的B超或鉬靶檢查。
- 保持適宜體重 ??:BMI處于健康范圍有益乳腺健康。如果超重,可以適當增加運動量,調整飲食組成促進體重變化。
- 積極管理情緒 ??:保持心理健康,適當緩解壓力,有助于免疫力維持。
?? 如果發現乳腺有任何新腫塊、分泌物或皮膚形態改變,應第一時間到乳腺??凭歪t,不建議隨意拖延或自己處理。
?? 乳腺健康的預防,永遠早于問題發生之前。上述習慣不僅對女性有益,家庭成員也可一同采納,養成健康生活新風氣。
主要參考文獻
-
Rakha, E. A., El-Sayed, M. E., & Lee, A. H. S. (2010). "Invasive ductal carcinoma of the breast: Pathology and clinical implications." Annals of Oncology, 21(2), 239-253.
- American Cancer Society. (2023). Breast Cancer Facts & Figures 2023-2024. Atlanta: American Cancer Society, Inc.
- Mavaddat, N., Pharoah, P. D., Blows, F., et al. (2010). "Familial relative risks for breast cancer by pathological subtype: a population-based cohort study." Breast Cancer Research, 12(5), R106.
- Tabár, L., Fagerberg, G., Duffy, S. W., et al. (2011). "The Swedish Two-County Trial: impact of mammographic screening on breast cancer mortality during 3 decades." Radiology, 260(3), 658-663.
- Siegel, R. L., Miller, K. D., Fuchs, H. E., & Jemal, A. (2022). "Cancer Statistics, 2022." CA: 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, 72(1), 7-33.
- Friedenreich, C. M., Neilson, H. K., & Lynch, B. M. (2010). "State of the epidemiological evidence on physical activity and cancer prevention." Eur J Cancer, 46(14), 2593-2604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