肺癌:你需要了解的五大關鍵問題
01 什么是肺癌?
很多人在生活中都聽說過肺癌,但它到底是什么?其實,肺癌指的是肺部出現了一批不正常的細胞,這些細胞不受控制地生長,并可能擴散到身體其他部位。簡單來說,肺癌就像是身體里出現了一群“違章建筑”,它們不僅搶占健康空間,還可能“連鎖反應”影響全身健康。肺癌又分為兩大類型:非小細胞肺癌(NSCLC)和小細胞肺癌(SCLC)。非小細胞更常見,生長較慢,而小細胞類型雖不常見,但發展很快,容易擴散。
肺癌對身體的影響不止是呼吸困難那么簡單,如果腫瘤長大或擴散,會影響肝、骨、甚至大腦等其他器官。全球每年約180萬人因肺癌去世[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, 2023],這提醒我們,這不是少數人的問題,而是和每個人都息息相關的話題。
02 肺癌的典型癥狀有哪些?
有些信號,其實身體早早提醒了我們。肺癌的癥狀按輕重分級,剛開始可能只是偶爾的咳嗽,容易被誤認為普通上火,或者嗓子不舒服,很多人都沒太在意。
持續性癥狀則更需要警覺,比如:
- 咳嗽持續超過兩周,久治不愈
- 胸口隱隱作痛,尤其在咳嗽或深呼吸時加重
- 體重不明原因地下降
- 呼吸急促,干點輕活兒就氣喘吁吁
- 咳痰帶血絲(咯血)
- 反復出現肺部感染或長期低燒
- 持續的乏力、納差(胃口差)、晨起嗓音嘶啞
拿個實際例子來說:一位14歲、身高140cm的男孩,因持續性腰痛和右下腹痛反復就醫,最后發現不僅是肺原發的小細胞癌,還有肝和骨的轉移,癥狀平時容易被忽略,等疼痛明顯再去醫院,病情已經進展到了晚期[Cancer.Net, 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, 2022]。
這提醒我們:長期信號別輕視,一旦癥狀持續、加重,或者異常體重下降、呼吸困難等,一定要盡早就醫。
03 肺癌的致病原因是什么?
為什么有些人會得肺癌?說到底,是多種因素“合謀”之下的結果。
1. 吸煙習慣
吸煙是肺癌最主要的風險。一項世界衛生組織的統計顯示,吸煙導致了大約85%的肺癌病例[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, 2021]。煙草里有超過70種已知致癌物。不只是直接抽煙,二手煙同樣危險,比如家里有人吸煙,家人患癌風險更高。
2. 環境和職業暴露
有些人并不吸煙,卻還是中招了,這和環境也有關系。長期接觸工業粉塵、石棉、氡氣、有害化學品,都會增加危險。在空氣污染指數高的城市,肺癌發病率也高于全國平均。
3. 遺傳和內分泌因素
家族中有親屬患肺癌,自己得病風險翻倍。同時,最新的研究發現,內分泌激素可能會影響肺組織細胞的新陳代謝,尤其是在青春期、絕經和特殊疾病狀態下,體內激素水平變化可能影響腫瘤生長。
這部分不用太擔心——遺傳只是風險不等于“必然”,只是提醒我們有家族史時要多留心身體變化。
4. 個人慢性疾病與生活方式
像長期慢性支氣管炎、老慢支、肺結核等肺部疾病,容易讓肺部環境改變,增加肺癌風險。不良生活習慣(缺乏運動、高熱量飲食等)也推高了整體風險。
總之,肺癌的發病沒有唯一答案,吸煙是公認“元兇”,但環境和個人身體情況也各有影響。
所以,知道原因后,關注習慣和體檢才是關鍵。
04 如何確診肺癌?
診斷肺癌,其實并沒有大家想象的那么復雜,但過程需要分步進行。下面這幾個環節,是臨床上常用的方法:
- 影像學檢查:比如胸部X光、CT或者MRI。這些"照片"能幫醫生看到肺部有沒有異常陰影、腫塊。
- 內鏡檢查(支氣管鏡):通過細長管子觀察支氣管內壁,并采集組織。
- 活檢:取一點點懷疑的肺組織,在顯微鏡下看是否有腫瘤細胞,這才是確診的“金標準”。
- 血液檢測:現在有些腫瘤標志物,也有助于篩查和輔助判斷,但不能完全替代影像和活檢。
- 基因和分子檢測:部分患者適合做基因突變檢測,可以找到更針對性的治療方法。
這些檢查大都不算“折騰”,體感像常規體檢的升級版。但肺癌早期常?!办o悄悄”,多數人等到明顯不適才被發現,這時往往已經進展較晚。醫生會根據實際情況,組合不同檢查手段,全面判斷病程,選擇合適的治療時機和方法。
05 肺癌的治療選擇有哪些?
治療肺癌的方法其實很多,關鍵還是要根據病情個體化選擇。
早期肺癌:合適的話通常會推薦做外科手術切除,相當于“局部修整”。手術還可以結合放療或化療,減少復發機會。
中晚期:如果已經擴散(比如上面提到的小細胞肺癌患兒,出現骨和肝轉移),更傾向于全身治療,包括:
- 化療:用藥物全身循環殺滅癌細胞
- 放療:局部對異常區域“定點打擊”
- 靶向治療和免疫治療:有特定基因突變或特征的患者適用,副作用較輕,療效持久
- 支持和緩解治療:比如緩解疼痛、鎮靜、營養支持,幫助維持生活質量
最新進展:內分泌因子的研究已經應用于部分患癌人群。研究指出,調節激素水平(如使用特定內分泌藥物)可能改善部分患者的治療耐受性與效果,但具體用藥方案要嚴格按照專業建議來調整[Herbst, R. S. et al., 2018, "Lung Cancer,"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]。
治療期間,該配合什么科室?早期可以直接呼吸科外科團隊配合,出現轉移或疑似內分泌障礙、營養差等,則需要腫瘤科、內分泌科和營養科聯合評估,科學調整方案。
治療不易,保持信心和溝通,有助于明顯提升生活質量。
06 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有效預防肺癌?
雖說某些風險因素無法完全繞開,但我們可以通過日常管理,大大降低肺癌的發生概率。簡單列幾個具體做法:
- 多吃新鮮蔬菜、水果——豐富的植化素和天然抗氧化物有益于修復肺部細胞 (白菜、番茄、胡蘿卜,按時吃,每天有變化)
- 高蛋白飲食有助于增強體質——雞蛋、豆制品和瘦肉適量搭配,保證均衡
- 合理運動——每周運動3-5次,每次30分鐘,改善呼吸系統功能
- 保持健康體重和作息——規律作息,讓身體修復有更好的基礎
- 定期體檢——40歲以上建議每2年做一次胸部影像篩查,尤其是有家族史、高危人群(如抽煙、有慢性肺部病史的朋友)
當出現顯著呼吸道癥狀不緩解、加重時,最好盡早到大醫院肺科或腫瘤??凭驮\。生活方式的管理是減少風險的最穩妥辦法。
日常小改變,積累就是大健康。
文獻與參考資料 ??
-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. (2023). Lung cancer. Retrieved from https://www.who.int/news-room/fact-sheets/detail/cancer
- Herbst, R. S., Morgensztern, D., & Boshoff, C. (2018). The biology and management of non-small cell lung cancer.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, 378(2), 207-219. https://www.nejm.org/doi/full/10.1056/nejmra1507119
- Cancer.Net, 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. (2022). Lung Cancer: Symptoms and Signs. Retrieved from https://www.cancer.net/cancer-types/lung-cancer/symptoms-and-signs
-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. (2021). WHO Report on the Global Tobacco Epidemic, 2021: Addressing new and emerging products. Retrieved from https://www.who.int/publications/i/item/978924003209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