01 什么是肝內膽管癌?
很多人對肝內膽管癌這個詞感到陌生,其實它就是發生在肝臟內部膽管的一種惡性腫瘤。日常里,不太容易察覺到它,因為早期癥狀并不明顯。簡單說,這類癌癥十分罕見,但一旦出現,往往發展較快。肝內膽管相當于肝臟里的“小通道”,一旦癌變,影響的不僅僅是膽道,還會累及肝臟整體的功能。
對比肝細胞癌,肝內膽管癌的發病率雖低,但其隱蔽性和進展速度讓早期發現格外重要。世界衛生組織曾報告,每10萬中有不到1人會患此類腫瘤(Banales, J. M. et al., Nature Reviews Gastroenterology & Hepatology, 2016),但一旦確診,治療難度較大。
02 如何發現肝內膽管癌的警示信號?
早期肝內膽管癌往往沒有什么特別的表現,有時可能只是偶爾腹脹,或有輕微的不適。這種變化很像是吃壞肚子或小感冒,所以容易被忽略。等到癥狀明顯時,除了腹部疼痛,有些人會發現眼睛泛黃(醫生叫黃疸)、體重突然下降,還有就是一直覺得累,哪怕休息也緩不過來。黃疸的原因是膽管被堵住,膽汁進不了腸道,被倒灌進入血液。
>有位47歲的男士,在體檢時發現自己肝區持續隱痛,接著體重迅速降了五公斤,還總是感到乏力,進一步檢查后確診為肝內膽管癌IV期。這個例子其實挺典型,說明有些小信號不能不理。
03 為什么會患上肝內膽管癌?
膽管里長期慢性炎癥,是致病的主要誘因之一。比如膽管炎或長期膽結石,會造成膽管黏膜反復損傷。肝炎病毒(像乙肝、丙肝),以及肝硬化,也會促使膽管細胞異常增生,形成癌變的溫床。另外,長期接觸某些化學物質(如砷化物、二氯乙烷)也與膽管癌發生有關。年齡增長是另一大風險因素,50歲以上發生率明顯升高,不過年輕人也并非絕對安全。
一些遺傳因素也被認為有影響,例如家族里有人得過膽道相關疾病,個人風險就會略高。美國一項調查顯示,膽管癌患者中有膽管炎病史者比例超過30%(Razumilava, N., & Gores, G. J., Gastroenterology, 2014)。這些異常情況提醒我們,對肝臟健康需格外留意。
04 肝內膽管癌的診斷方法有哪些?
診斷這類腫瘤,醫學上主要靠影像學和組織學檢查。簡單說,醫生會先建議做肝臟B超,如果發現異常,再進行CT(電腦斷層掃描)、MRI(磁共振影像)。有時還需要PET-CT確定腫瘤是否已經擴散。確診最重要的一步是組織活檢,就是用細針取一點肝組織做病理分析。腫瘤標志物(如CA19-9)在血液中的升高,也能作為輔助參考,但不等同確診。
像上文中的47歲男士,正是通過全面的影像學和活檢才最終確定為晚期。介入科醫生會根據這些檢查結果,再結合病理類型,定制后續治療方案。只做B超容易漏診,聯合多種影像技術更保險。
05 治療肝內膽管癌有哪些選擇?
治療方案包括外科手術、化療和靶向藥物。如果腫瘤只限于肝內局部,醫生會優先推薦手術切除,把異常部分拿掉。但多數患者確診時已經較晚,手術機會不大。這個時候,聯合化療和靶向(特異性阻斷癌細胞生長)就很重要。如果適合,還能用免疫治療,讓自身免疫系統幫助清除異常細胞。最近幾年,靶向與免疫的聯合應用正在增加有效率(Valle, J. W. et al., The Lancet Oncology, 2021)。
有的情況下,還能用介入療法,比如射頻消融或者腫瘤栓塞。輔助治療也少不了,比如護肝、對癥緩解。需要說明的是,并不是所有人都能用同樣方法,治療要根據個體情況來設定。如果出現副作用,也能通過調整方案及時控制。
06 科學管理:怎樣讓生活更有質量?
得了這個病,生活還是可以過得有規律。最重要的,是在專業醫生指導下,按時復查,監測血常規、肝功能和影像變化。飲食方面推薦優質蛋白,比如魚、瘦肉、蛋、豆制品這些,都有助于恢復和保持體力。注意食物要易消化,減少肝臟負擔。鍛煉則可以適度進行,比如散步、輕體操,能幫助提高整體體能和情緒。
再來說預防,有研究提倡攝入新鮮蔬菜水果,含有豐富抗氧化成分,可以幫助減輕肝膽壓力(Bragazzi, N. L. et al., Foods, 2021)。像每天吃一點西蘭花、番茄,或來一份牛奶燕麥,這些既有營養又能讓身體狀態更好。此外,定期檢查尤其重要,40歲以上建議一年做一次肝臟影像篩查。有肝病家族史的人更要重視體檢。
社交活動也別完全躲避,適度與家人朋友交流,對心理和免疫都有好處。身體虛弱時要避免勞累,出門記得做好防感染措施,比如戴口罩、勤洗手。藥物治療期間關注副作用,有任何不適都要和醫生溝通。
參考文獻
- Banales, J. M., Cardinale, V., Carpino, G., et al. (2016). "Cholangiocarcinoma: Current Knowledge and Future Perspectives." Nature Reviews Gastroenterology & Hepatology, 13(5), 261-280.
- Razumilava, N., & Gores, G. J. (2014). "Cholangiocarcinoma." Gastroenterology, 147(6), 1219-1231.
- Valle, J. W., Lamarca, A., Goyal, L., et al. (2021). "New Horizons for Precision Medicine in Cholangiocarcinoma." The Lancet Oncology, 22(4), e170-e183.
- Bragazzi, N. L., et al. (2021). "Nutritional Aspects for Prevention and Management of Cholangiocarcinoma." Foods, 10(4), 815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