深入了解卵巢惡性腫瘤的必備知識
買菜路上,鄰居大姐悄悄問起最近老覺得小腹總漲,心里有些犯嘀咕。其實,像這樣的“小狀況”很多女性都會碰到,但有些背后卻藏著不輕的小問題。卵巢惡性腫瘤就是其中一種,需要我們適時關心自己身體發出的信號。下面的內容,能幫你分清什么需要警覺,什么不用太擔心。
01 什么是卵巢惡性腫瘤???
簡單來說,卵巢惡性腫瘤(卵巢癌)是指卵巢中出現了異常細胞,并且這些細胞有能力侵襲附近組織,甚至擴散到身體其他部位。它多發于40歲以上女性,尤其是絕經后的群體最為常見。和子宮肌瘤、卵巢囊腫這些多數是良性的小麻煩不同,卵巢癌屬于威脅較大的“隱形殺手”,早期幾乎沒有特別明顯的癥狀。
這種疾病的復雜之處在于,卵巢結構較深,一般不會輕易引起注意。絕大多數卵巢癌患者初診時已經到了中晚期。世界衛生組織的數據顯示,卵巢癌占所有女性惡性腫瘤的第七位,但致死率排進前三。
(數據來源: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, 2020)
所以,雖然發病率不是最高,但因為發現時多較為隱匿,值得我們關注。
02 卵巢惡性腫瘤的警示癥狀有哪些???
比起其他婦科病,卵巢惡性腫瘤早期表現格外“安靜”。但如果留意一下,還是能發現一些苗頭:
- 腹部不適:剛開始可能只是偶爾覺得腹脹,容易誤認為是吃多了。隨著時間推移,會逐漸發展為腹痛、持續性腹脹,甚至出現摸到腫塊的可能。
- 消化類異常:有的人表現為食欲減退,同時容易覺得飽、脹氣。
- 排尿習慣改變:持續性頻尿,甚至是尿急,不一定有尿路感染的證據,這時要多留心。
- 體重突然下降:如果飲食沒變,不運動也沒減肥,但人悄悄瘦了下來,需要警覺。
比如有位70歲的女性,因腹脹、腹痛并伴食欲下降去醫院檢查,最后診斷為卵巢高級別漿液性癌。這個例子提醒我們,如果這些“異常感受”持續出現,最好別拖,及時就診查明原因。
很多時候,這些癥狀容易和胃腸問題混淆。所以,如果你發現自己的小肚子總覺得不舒服,而且持續一段時間,就需要重視起來了。
03 為什么會得卵巢惡性腫瘤???
卵巢惡性腫瘤的具體原因目前并不完全明了,但有幾類風險因素在多項研究中被頻繁提及:
- 遺傳因素:家族里如果有母親或姐妹得過卵巢癌或者乳腺癌,本人患病幾率更高。BRCA1和BRCA2基因突變尤其值得關注(Risch et al., 1998,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)。
- 年齡:越年長,尤其超過50歲,發病風險陡然增加。這與卵巢細胞多次分裂、修復中的小錯誤積攢有關。
- 激素因素:沒有生育史、月經初潮早、絕經遲,或者長期使用雌激素藥物,這些情況會讓卵巢細胞長期處于繁忙狀態,誘發異常細胞的可能性變大。
- 環境與生活方式:吸煙、肥胖、甚至空氣污染,都有一定相關性(Collaborative Group on Epidemiological Studies of Ovarian Cancer, 2012, The Lancet)。
需要說明的是,有風險因素不代表一定會生病。有的人家族里沒人得病也可能患癌,也有不少高風險人群能健康無恙。我們能做的,是關注身體的每一次信號。
04 檢查卵巢腫瘤,用哪些方法最準???
檢查卵巢到底有沒有病變,單憑癥狀很難判斷,醫學檢查是關鍵。這幾項是目前最常用、最有效的手段:
- 超聲檢查(B超):既安全無痛,又能初步顯示卵巢的形態,有沒有腫塊,對初篩特別實用。
- 血清CA-125測定:CA-125是一種腫瘤相關的蛋白,卵巢惡性腫瘤患者往往升高。不過,并非每個人都高,某些良性疾病也可能升高。
- CT、MRI影像學檢查:當超聲顯示異常或有高度懷疑時,通過CT或MRI能更直觀地“全景掃描”,判斷有沒有轉移或者腫瘤大小。
- 穿刺活檢和手術探查:需要進一步明確腫瘤細胞類型和分期時,醫生會建議取一點組織做病理檢查。
檢查建議:出現持續腹脹、腹痛、消化或排尿異常時,盡量別自己“忍一忍”,可以先做腹部B超,發現問題再進一步做血液和影像檢查。如果有腫瘤家族史,建議每年查一次婦科超聲。
檢查不一定發現問題,但及早排查,有助于早診斷、早治療。美國癌癥協會同樣建議高風險女性加強卵巢健康篩查(American Cancer Society, 2020)。
05 卵巢惡性腫瘤怎么治療???
治療方案主要依賴于腫瘤的類型、分期及個人身體狀況。大致分成以下幾種方式:
- 手術切除:絕大多數患者都需要手術。醫生會盡量“清除”肉眼可見的腫瘤,這叫“腫瘤細胞減滅術”。像前文那位70歲的女性,接受了包括小腸、結腸部分切除在內的減滅術處理。
- 化療:很多人認為化療就是“吊水”,其實主要是殺死體內可能殘留的異常細胞。最常用的是含鉑方案,如紫杉醇加卡鉑。部分患者會有骨髓抑制(表現為白細胞減少),醫生會動態監測血常規,進行針對性處理。
- 靶向治療:部分特殊類型(比如BRCA基因突變陽性者)可聯合用藥,提高臨床療效。如果基因檢測為陰性,則傳統治療為主。
- 支持治療:如止吐、護胃、補液等,幫助患者減輕癥狀,提高生活質量。
治療期間,不同患者反應差異挺大。有些人幾次化療就腫瘤明顯縮小,部分人則需要多種聯合調整。這里沒有絕對標準,醫生會根據實際情況為每個人量身定制方案(Ledermann et al., 2013, 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)。
需要提醒的是,感覺身體狀況變化時,如出現發熱、嚴重疲勞等,也要及時與醫生溝通。
06 日常護理和健康管理怎么做???
沒有哪一種方法可以百分之百避免卵巢癌,但良好的生活習慣對保持卵巢健康很有益。從營養、運動到心理支持,每個環節都能起到積極作用:
- 均衡飲食:新鮮蔬菜(如菠菜、胡蘿卜)富含抗氧化成分,有助于身體修復;優質蛋白(如魚肉、豆制品)增強免疫力。每日保證充足的水分攝入。
- 適當運動:輕中度體力活動(快走、瑜伽、太極等)每周累計150分鐘有助于身體整體代謝和情緒管理(Zhang et al., 2021, Cancer Medicine)。
- 定期體檢:進入中年后,建議每年查婦科超聲、做基本腫瘤標志物(如CA-125);有家族史的人群篩查頻率可適當增加。
- 保持心情舒暢:積極交流、多參與社交活動,減輕治療期間的心理壓力,減少焦慮和抑郁的發生率。
- 睡眠規律:保證晚上7小時左右的高質量睡眠,有助于免疫系統恢復正常功能。
生活習慣好,并不意味著可以掉以輕心。發現異常癥狀及時求醫,尤其已經有婦科腫瘤病史或家族史的女性,檢測和監控要更主動一些。
回看這些內容,或許你會發現很多環節都離我們的日常生活不遠。卵巢惡性腫瘤雖難以完全預防,但我們可以更善于發現身體變化、懂得如何科學檢查、以及日常如何照料自己。這些看似平常的小事,才是真正守護健康的基石。
如果你家里有女性長輩或者朋友,也歡迎把這些知識分享出去,大家都能受用。
主要參考文獻:
- Risch, H. A., McLaughlin, J. R., Cole, D. E. C., Rosen, B., Bradley, L., Kwan, E., ... & Narod, S. A. (1998). "Population BRCA1 and BRCA2 mutation frequencies and cancer penetrances: a kin-cohort study in Ontario, Canada."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, 339(16), 995-1007.
- Collaborative Group on Epidemiological Studies of Ovarian Cancer. (2012). "Ovarian cancer and body size: individual participant meta-analysis including 25,157 women with ovarian cancer from 47 epidemiological studies." The Lancet, 379(9827), 1390-1392.
- Ledermann, J., Harter, P., Gourley, C., Friedlander, M., Vergote, I., Rustin, G., ... & Kristensen, G. (2013). "Olaparib maintenance therapy in platinum-sensitive relapsed ovarian cancer." 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, 31(24), 2875-2883.
- American Cancer Society. (2020). "Ovarian Cancer Early Detection, Diagnosis, and Staging." Retrieved from https://www.cancer.org/cancer/ovarian-cancer/detection-diagnosis-staging.html
- Zhang, S., Wang, S., Ma, F., & Wang, X. (2021). "Physical Activity and the Risk of Ovarian Cancer: A Meta-Analysis." Cancer Medicine, 10(8), 2755–2765.
-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. (2020). "Cancer Today. 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." Retrieved from https://gco.iarc.fr/today/