食管惡性腫瘤|放射科視角下的健康科普與實用建議
01 認識食管惡性腫瘤
一天下午,辦公室同事點了外賣,有人開玩笑說最近吃飯時喉嚨有點卡,讓大家別瞎聯想。其實,類似的狀況如果只是偶爾出現,多半是生活小插曲,但如果經常發生、伴隨吞咽困難,就不能僅歸因于進食速度快了。
食管惡性腫瘤就是常說的食管癌,它屬于食管內壁細胞的不正常增生。最常見的有鱗狀細胞癌和腺癌。起初,這些細胞也許只悄悄藏在食管壁上,還不被察覺。隨著時間推移,腫瘤增大,可逐漸阻礙食物流動,就像交通要道被“攔路虎”堵住了。這些變化往往很隱秘,容易忽視。而當癥狀明顯時,往往已進入中晚期。
02 出現這些信號,別再拖!
- ?? 持續性吞咽困難: 吃東西時反復感覺食物堵在胸口,尤其是固體食物最明顯,液體可能緩解。有的人試圖多喝水或者細嚼慢咽,問題并未根本解決。
- ?? 胸骨后疼痛或隱痛: 偶爾會有輕微不適,時間長了可能疼痛加劇?;颊叱C枋鰹椤靶乜谟悬c悶”,有的人以為是胃病,實際上和食管的腫瘤相關。
- ?? 體重明顯下降: 飲食逐漸減少,短時間內體重減少。家人發現體型消瘦,以為只是食欲不好,實則需引起足夠警覺。
- ????? 其他伴隨變化: 有些人還會伴有聲音嘶啞、持續干咳等表現,主要因為腫瘤影響到周圍神經或組織。
說起來,有位63歲的男性患者就是因為2024年春天開始持續吞咽困難,到后期胸痛加重,才前往醫院檢查。最終被確診為食管下段鱗癌并有多處轉移。
這個病例提醒我們,拖延和自我安慰極可能耽誤寶貴的就醫時機。如果你或家里人出現類似情況,最好別猜測猶豫,早點到醫院查查。
03 為什么會得食管癌?——揭開病因與機制
很多人會好奇:“為什么別人沒事,我偏偏中招?”其實,食管惡性腫瘤的出現背后,主要有幾個方面有關:
- 長期吸煙和飲酒: 煙草中的有害物質直接刺激食管黏膜,酒精則讓黏膜更脆弱。長期雙重刺激,更易讓細胞發生不正常變化。
- 飲食習慣: 喜歡過熱、過硬、腌制、霉變食物的地區和人群,食管癌的發生率更高。其實這些都可反復損傷食管壁,讓局部慢性炎癥不斷。
- 胃食管反流與食管炎: 胃酸長期反流,灼傷食管下段,誘發黏膜異常增生。慢性食管炎也類似原理,讓局部環境變差。
- 遺傳及家族因素: 有些家族多發食管癌,說明基因易感性也有份。“自己爹娘、哥哥患過”,風險會高出普通人。
- 年齡相關: 發病年齡通常在40歲以上,各項組織修復能力隨年齡減弱,出現突變的機會也隨之增加。
近年來,大型流行病學研究都指出:吸煙與飲酒的聯合作用,會讓食管癌風險成倍提高(Arnold et al., Global burden of oesophageal cancer..., 2020)。
當然,這也不是說誰犯了一次胃酸反流就會得癌,更多是多種因素疊加、長時間作用的結果。
需要關注的是:不良因素的“累計效應”無聲無息,單次暴露沒什么,但日積月累后果就可能很明顯。
04 放射科的視角下——影像檢查如何助力診斷?
有很多人對醫院里那些“拍片子”“做CT”感到迷茫:聽說檢查,但流程和意義并不清楚。從放射科的角度來看,不同影像手段各有側重點,合在一起,為醫生把病情看得更清楚。
- CT掃描(含增強CT) 清楚顯示食管腫塊的位置、大小、與周圍組織的關系。增強CT能進一步判斷腫瘤滲透層次和是否侵入其他結構。對于初步篩查和分期很有用。
- PET/CT 結合代謝和解剖信息,能快速發現腫瘤是否已經轉移(比如像那位63歲男性出現肺和淋巴結轉移),為后續制定全身治療方向提供數據支持。
- 食道鋇餐造影 適合觀察食管腔形態,早期發現“狹窄”“充盈缺損”等信號。這種檢查過程不復雜,非內鏡檢查者可嘗試。
- 內鏡超聲 主要用來判斷腫瘤浸潤的深淺、周圍淋巴結情況。如果考慮微創治療需精準定位的話,這一步不可或缺。
部分患者入院時,醫生會先做一些基礎檢查,再根據情況選擇更全面的影像方式。比如前述病例,PET/CT發現腫瘤已明顯擴散,及時明確了病情嚴重程度,避免了階段性誤判。
對于患者來說,有些影像檢查略微不適(比如鋇餐口感或造影劑注射時的異感),不過這種短時不適遠小于早發現、早治療帶來的好處。萬一有疑慮,可以和醫生提前溝通。
總之,影像學“照亮”了看不見的角落,是醫生精準診斷和治療規劃的重要幫手。
05 治療選擇多樣,如何找到自己的方案?
“得了食管癌,一定要切掉食管嗎?”——不少人懷著這樣的疑慮走進醫院?,F實中,隨著醫學發展,治療食管惡性腫瘤的方法也變得更加個性化。
- ?? 手術治療: 適合早中期、無遠處轉移的患者。通過切除病變部分并重建食道,有機會治愈。不過手術屬于復雜大操作,需要術前詳細評估。
- ?? 放射治療: 對中晚期、不能手術或有轉移擴散的患者尤其重要。精準聚焦在腫瘤或轉移灶處,“消融”異常組織,緩解癥狀、延長生存期。
- ?? 化學治療: 系統性藥物殺滅癌細胞,適合病灶多發或晚期患者。也常常與放療、免疫治療聯合進行。
- ?? 免疫治療: 近年來逐漸成熟,針對某些分子特征(如PD-L1高表達),讓人體免疫系統主動攻擊癌細胞,為部分患者帶來了新的希望(參考 Sun et al., 2021)。
按照前述病例的路線,晚期患者往往采用放化療+免疫治療綜合管理。雖然預后不如早期,但重點放在緩解不適和改善生活質量上。任何時候,和醫生充分溝通自己的需求與憂慮,了解每種方法的利弊,始終是制訂個人化治療的關鍵。
需要注意,免疫治療和化療期間易出現骨髓抑制、感染等副作用,有肝病等基礎疾病者還需多層防護(Kato & Nakajima, 2021)。如果有既往乙肝史,也要同步與感染科醫生配合,用藥保護肝功能,降風險。
06 日常管理這樣做,生活質量不打折
很多人問,得了食管癌,飲食和生活上要怎么調整?其實,哪怕是疾病階段,只要管理得宜,生活質量依然可以提升不少。
-
食物溫和易消化: 推薦多選軟飯、煮菜、燉肉、粥類等,減少食管負擔。
具體可以采用:小米粥 + 雞胸肉燉至軟爛 ≤ 幫助營養吸收,保護食管受損黏膜 -
多樣化高蛋白飲食: 各類豆制品、瘦肉、海魚,有助于調理身體、促進創面修復。
具體辦法:豆腐蒸蛋 + 深海魚湯 ≤ 增強機體免疫力 -
多喝溫水,少刺激: 細嚼慢咽,溫度不宜太高,不喝濃茶或冰飲。
溫開水 + 低糖 - 定期醫學復查: 每2-3月一次血常規、肝腎功能、腹部超聲或胸部CT,幫助早發現復發或并發癥。
- 適當鍛煉與心理調適: 散步、輕柔體操、深呼吸等,有助于情緒與胃腸動力。
- 與專業醫生保持聯系: 一旦出現明顯吞咽困難加重、持續嘔吐、無法進食、發熱等變化,要盡快就醫,別自己拖延。
從前述病例和日常經驗看,生活習慣調整其實比外行想象的要重要。哪怕在治療期間,也能改善身體狀況與情緒。
簡單來說,“吃得舒服、查得及時、動得合理、心態樂觀”就是對抗病魔的關鍵一環。
最后補充一條:有乙肝病史的朋友,一定配合定期監測乙肝病毒指標,按時服藥,既是對自己負責,也是對疾病防控多添一層保障。
參考文獻
- Arnold, M., Ferlay, J., van Berge Henegouwen, M. I., & Soerjomataram, I. (2020). Global burden of oesophageal cancer: epidemiology and risk factors. Nature Reviews Gastroenterology & Hepatology, 17(6), 347–360. https://doi.org/10.1038/s41575-020-0279-9
- Sun, J. M., Shen, L., Shah, M. A., Enzinger, P., Adenis, A., Doi, T., ... & Kato, K. (2021). Pembrolizumab plus chemotherapy versus chemotherapy alone for advanced esophageal cancer (KEYNOTE-590). The Lancet, 398(10302), 759-771. https://doi.org/10.1016/S0140-6736(21)01234-4
- Kato, K., & Nakajima, T. E. (2021). Treatments for esophageal cancer in the immune-oncology era. Cancers, 13(2), 275. https://doi.org/10.3390/cancers13020275
- Mayo Clinic. (2023). Esophageal cancer – Symptoms & causes; Diagnosis & treatment. Mayo Foundation for Medical Education and Research. https://www.mayoclinic.org/diseases-conditions/esophageal-cancer