乳腺癌常識:您需要了解的關鍵知識點
01. 乳腺癌到底是什么?
日常里很多人談起乳腺癌,總帶著些緊張感。實際上,乳腺癌就是乳腺里的細胞“走偏了”,變得不受約束,最終形成一種異常的組織(惡性腫瘤)。這些異常細胞可能最初只是局限在乳腺管或小葉內部,不會馬上帶來巨大的傷害。不過一旦擴散開來,確實會帶來健康隱患。這也是為什么,盡早了解乳腺癌的基礎知識,能為我們看待健康風險提供一些底氣。
醫學數據顯示,乳腺癌主要發生在女性身上,男性乳腺癌雖罕見,仍需關注。世界衛生組織指出,2022年全球乳腺癌發病230萬例,死亡67萬人(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, 2024)。說明這已成為全球女性健康領域極為關注的話題。因此認識其基本機制,有助于我們不過度恐慌,也能及時作出科學的應對。
02. 乳腺癌有哪些信號容易被忽視?
-
1. 輕微腫塊
有些人洗澡或者偶然摸到乳房時,會發現有一點點“疙瘩”,它可能很小,不痛不癢,影響也不大。 -
2. 有時會有分泌物
乳頭偶爾有些分泌物,很容易被當成皮膚問題,尤其是量并不多時。 -
3. 乳房微小變化
比如乳房形狀有點不太一樣,膚色微微改變等,但并不影響日常生活。
其實大部分早期乳腺癌都悄無聲息。有位48歲的女性患者,在體檢時無意發現乳腺腫塊,但她沒有感到疼痛、也沒出現乳頭溢液或膚色異常,她的精神、食欲都很好。后來被確診時,癌癥還處于比較早的階段。這個例子很有代表性——很多時候早期的乳腺癌感覺不到特別不適,容易被我們當成“小毛病”忽略過去。
很多時候只有等到腫塊變大、分泌物變明顯、甚至乳房外觀有了持續變化才會被注意,這時往往病變已經發展。所以,偶爾發現不對勁,即使不疼,最好也抽空去做下乳腺檢查。
03. 為什么有些人更容易得乳腺癌?
有些人常疑惑:沒有不良習慣,咋還會得乳腺癌?其實致病原因很復雜,并不必然和生活方式直接掛鉤。以下幾個因素,值得警惕:
-
1. 年齡增長
大多數乳腺癌發生在40歲以后。年紀越大,乳腺細胞變化的概率越高。 -
2. 遺傳和家族史
有乳腺癌家族史(母親、姐妹)的人風險會提升,但據資料顯示,半數以上乳腺癌患者其實沒有明顯家族史(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, 2024)。 -
3. 激素水平影響
激素波動大的人,乳腺組織受影響的可能性也更高,包括較早來月經、晚絕經、較晚生育等女性。 -
4. 體重因素
絕經后肥胖和缺乏運動,會讓雌激素水平上升,風險相應增加。 -
5. 特殊基因
比如BRCA1、BRCA2等基因異常,會讓乳腺癌風險顯著抬高——但攜帶者在總人數中畢竟是少數。 -
6. 其他風險
比如高酒精攝入、長期激素藥物使用、曾有過輻射暴露史等,雖然不是最主流的因素,也會增加風險(Marmot et al., 2013)。
需要強調的是,約有一半乳腺癌患者其實找不到特別明確的危險因素。這提醒我們,性別和年齡已經構成了基礎風險,并不是只有“生活不健康”才會出問題。
04. 檢查乳腺健康需要注意哪些步驟?
說起來,“怎么檢查有沒有乳腺癌”常常讓人緊張。其實流程沒那么復雜,主要分幾步走:
- 1. 體格檢查:醫生會仔細觸診乳房和腋下,留意是否有腫塊或淋巴結腫大。
- 2. 影像學篩查:最常用的是乳腺X線(鉬靶),也有超聲和核磁共振等更細致的檢查,適合年齡較小或者乳腺較致密的人士。
- 3. 組織活檢:必要時,醫生會取一點腫塊組織用來做病理化驗,判斷是不是惡性。
- 4. 輔助指標:像血常規、腫瘤標志物、肝腎功能等,這些能幫助了解身體整體狀態,為后續治療做準備。
上面提到的那位48歲女性,最初在體檢中發現乳腺異常后,先做了乳腺影像學檢查和血液檢測,結果異常后又做了病理活檢,才最終明確診斷。這一整套流程能最大程度減少誤診和漏診。
可能很多人覺得“檢查很麻煩”,但實際操作下來并不會特別痛苦,也多半不會耽誤太多時間。早一步明確,健康管理主動權就多一分。
05. 乳腺癌治療方式有哪些?會影響日常生活嗎?
一聽說“癌癥”,不少人第一反應都是“是不是要做大手術”。其實乳腺癌治療早已不只是手術一條路,而是多種方法聯合進行。主要包括:
-
1. 手術治療
根據腫瘤大小、位置分為保乳手術和全乳切除?,F在越來越多患者可以只切除病灶,保留乳房。 -
2. 放射療法
用高能射線針對手術未能清除的微小異常細胞。早中期乳腺癌患者往往能從中獲益,減少局部復發機會。 -
3. 化療與靶向治療
針對癌細胞分型選擇個體化藥物方案。有種“雙靶向”方式,就是聯合用藥干擾癌細胞的生長信號,這在HER2陽性患者中特別常見(Slamon et al., 2001)。 -
4. 內分泌治療
部分激素受體陽性的乳腺癌,對內分泌藥物很敏感。持續用藥能顯著降低復發率,副作用相對溫和。 -
5. 支持/輔助治療
這類輔助用藥,比如升白細胞藥物、止吐、保肝等,主要用于緩解副作用,幫助順利完成治療。
以剛才那位48歲女性為例,她采用了分階段化療、聯合生物靶向治療,并輔以支持用藥,整體狀況良好,出院時日常生活幾乎未受影響??梢?,現代乳腺癌治療正在“個體化”、“副作用更可控”的方向進步——不少方案都能讓患者盡可能保持生活質量。
06. 吃什么、做什么,有助于乳腺健康?
很多人問:怎么做才能“遠離乳腺癌”?其實最實用的方法是不讓乳腺負擔太重,也就是讓身體整體保持良好狀態。下面這些具體建議,在很多研究里都被證實有益(Colditz et al., 2014):
- 新鮮蔬菜水果 + 改善細胞環境 + 建議每日多種搭配,比如橙子、菠菜、西藍花
- 全谷物食品 + 幫助腸道菌群平衡 + 主食一部分用糙米、燕麥代替白米飯
- 優質蛋白(如魚、豆制品) + 輔助組織修復 + 每餐都可少量攝入,不一定要“高蛋白”飲食
- 適度運動 + 調節激素改善情緒 + 每周約150分鐘中等強度即可,如快走、游泳
- 保持心態平穩 + 減少應激對內分泌的影響 + 遇到困擾可以找朋友聊聊或者咨詢心理醫生
- 定期乳腺檢查 + 便于早發現,早處理 + 40歲起建議每1-2年做一次乳腺影像檢查,有家族史的提前安排
不需要給自己太大壓力,也沒必要追求完美飲食。實際上,適合自己的才是最關鍵的。有不適或有異常,一定要及時找正規醫院咨詢專業醫生——比猜測和拖延要靠譜得多。
07. 關于健康的最后幾句提醒
聊乳腺癌,其實是談生活與選擇——不要因為害怕就回避身體的小變化,也沒有必要因為高發病率就陷入過度緊張。最實用的做法是,坦然面對、合理預防、主動篩查。把生活中的好習慣堅持下來,給自己多一份安心。有些事,只要認真做一步,就是保護健康的進步。
參考文獻
-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. (2024). Breast cancer. WHO Fact Sheets. https://www.who.int/news-room/fact-sheets/detail/breast-cancer
- Marmot, M. G., Altman, D. G., Cameron, D. A., Dewar, J. A., Thompson, S. G., & Wilcox, M. (2013). The benefits and harms of breast cancer screening: an independent review. British Journal of Cancer, 108(11), 2205–2240.
- Slamon, D. J., Leyland-Jones, B., Shak, S., Fuchs, H., Paton, V., Bajamonde, A., ... & Norton, L. (2001). Use of chemotherapy plus a monoclonal antibody against HER2 for metastatic breast cancer that overexpresses HER2.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, 344(11), 783–792.
- Colditz, G. A., & Bohlke, K. (2014). Priorities for the primary prevention of breast cancer. CA: 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, 64(3), 186–194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