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0歲的陳先生工作壓力大,常感胃部灼痛,尤其晚上更明顯。有一天,他發現飯后腹痛已持續好久,還伴隨反酸,隨口服用胃藥緩解效果有限。
提醒:一旦疼痛持續,且規律出現,就不是小問題了。
這些癥狀往往不是“吃壞了肚子”那么簡單,尤其是反復發作的時候,切莫一拖再拖。
說起來,很多人都會問:為啥我偏偏容易得消化性潰瘍?其實,這和生活習慣、身體狀況以及細菌等多種因素有關。
小結:這些因素能讓潰瘍變成“常客”,但只要懂機制,就有辦法科學面對。
日常可以嘗試喝點燕麥粥、南瓜湯,有助腸胃舒適。重要的不是一味忌口,而是學會溫和調整生活細節。
如果懷疑自己得了消化性潰瘍,醫生多會先通過詳細問診了解癥狀和既往史,然后做一次體格檢查——比如按壓腹部,觀察有無異常反應。確診一般要靠胃鏡,醫生可以直接看到胃和十二指腸黏膜的實況,有時會順便取一些組織做幽門螺桿菌檢測(包括呼氣試驗等)。
治療上,常用藥物包括質子泵抑制劑(能減少胃酸)、H2受體拮抗劑(減少胃酸分泌)、保護胃黏膜藥。針對明確幽門螺桿菌感染,需要使用抗生素的組合療法。
如果你已確診,建議按時服藥,不隨便加減劑量。個別人還會有輕微腹瀉或頭暈等藥物反應,這時候可以和醫生溝通調整。
說到底,胃并不是“玻璃心”,但重復地刺激和壓力累積下來,時間一久,潰瘍就悄悄來了。一位50歲的男性患者,因工作經常熬夜、飲食不規律,幾年后確診胃潰瘍,調整飲食作息,堅持定期復查,慢慢胃部不適也減少了。
消化性潰瘍其實不可怕,早發現、規范治療、生活習慣微調,絕大多數人都能重拾輕松好狀態。如果胃又發“脾氣”,不妨給自己一點耐心,別怕正規檢查和合理的藥物治療。照顧好自己的胃,相當于給生活添保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