全面認識肺癌:癥狀識別、致病機制、診斷與治療管理
01 什么是肺癌?
外面天氣轉冷,街角咖啡店里人們聊著健康問題。有時,肺癌這個詞會突然出現在談話間,還帶著一些不安。其實,肺癌就是肺里的異常細胞“扎堆”生長,逐漸變成惡性腫瘤。它不是一下子讓人感覺到,而是在肺的氣管或深處組織,慢慢地擴展。
簡單來講,肺癌分為非小細胞肺癌(NSCLC)和小細胞肺癌(SCLC)??。NSCLC占大多數,約85%(Icon Cancer Centre Singapore, 2019);SCLC進展更快但少見,約15%。有些來自肺泡,有些在氣管周圍。要注意,肺癌和其它部位擴散來的腫瘤不同,只有肺內原發才叫肺癌。它的發展往往較慢,初期很難察覺。
肺癌可能悄悄潛伏多年,容易被忽視。直到某些明顯癥狀出現,才讓人不得不正視它的存在。所以,提高對肺癌的認識,能幫助我們在日常中多一分警覺。
02 肺癌的主要癥狀有哪些?
- 持續性咳嗽: 一開始可能只是偶爾咳嗽,持續時間較短;但如果一個月都沒見好轉,應該引起重視。
- 咳血: 咳嗽時帶有血絲,這種現象不常見,但一旦出現往往預示著異常。
- 呼吸急促: 上樓梯或快步走時呼吸費力,甚至日?;顒佣加X得喘不過氣。
- 胸部疼痛: 有些人在深呼吸、咳嗽或者活動時,感覺胸口有刺痛或憋悶。
- 不明疲勞: 有些患者長期感覺沒有力氣,哪怕只是簡單做家務都吃力。
- 局部浮腫: 肺部腫瘤可能壓迫血管,導致面部或頸部腫脹(SVC綜合征)。
有位45歲的男士診斷出低分化腺癌。他曾起初只是輕微咳嗽,并沒有過敏史,體型偏瘦。等到咳嗽變得頻繁,帶有血絲,呼吸也急促,才決定去醫院。經過影像和基因檢測后,屬于EGFR突變型。當時他才意識到,看似普通的咳嗽其實是肺部異常細胞的征兆。這個例子提醒我們,持續咳嗽或者胸痛千萬別等閑視之。
說起來,每項癥狀單獨看都可能像普通感冒,但持續、加重的信號值得警惕。??當然,不是有了這些就一定是肺癌,但“拖著不管”本身就潛藏風險。
03 肺癌的致病機制是什么?
肺癌的發生其實離不開幾個核心機制。最直接的,是吸煙。研究顯示,吸煙者肺癌風險比非吸煙者高約15-30倍(U.S. Cancer Statistics, CDC, 2020)。煙霧中的有害物質,會刺激肺部細胞不斷發生DNA突變,最終產生不正常的腫瘤組織。這也是為什么“戒煙難,但風險更大”,許多人未覺已受影響。
除了吸煙,二手煙暴露也是誘因之一。有研究發現,生活在吸煙者身邊,患癌風險增加20%-30%。另外,辦公樓或老舊建筑的石棉、氡等有毒氣體,都是潛在的“隱形殺手”??。長期接觸這類物質,會讓肺部細胞發生不可逆的變化。
有些人問,遺傳會影響嗎?答案是:罕見但存在(Genetics Home Reference, 2019)。尤其某些肺癌病例,帶有遺傳易感基因,家族史明顯時要特別關注。此外,年齡也是一個因素。超過60歲,肺部細胞因長期氧化,容易積累突變,風險明顯升高。
簡單來說,吸煙和環境危害疊加在一起,構成了肺癌的高風險背景。遺傳和年齡屬于“加分項”。但具體到個人,風險層級因生活習慣、職業環境、遺傳因素共同決定。
??不過,機制復雜不代表不可控,認識這些機理,有助于我們科學判斷風險等級。
04 如何診斷肺癌?
一旦出現異常癥狀,最好的辦法是及時到專業機構做檢查。目前,肺癌診斷多靠影像學和病理檢測。首選的是胸部CT掃描,可以清楚顯示肺部腫塊大小和位置,有時候醫生會用增強CT提高判斷的準確度。
若CT結果顯示可疑病灶,下一步就是組織活檢。醫生取一點組織,送檢實驗室,通過顯微鏡和免疫組化染色,判斷腫瘤類型和分化程度(比如Ki-67增殖指數、TTF-1等標記)。免疫組化檢查就像“給腫瘤做身份確認”,可以區分細胞的性質,為治療提供指導意見。
其實,現在很多肺癌還會做基因檢測,比如EGFR、ALK等突變。如果是EGFR突變型,可能用靶向藥物治療。這和傳統化療不同,屬于“精準醫療”范疇。像上文提到的那位患者,正是通過基因檢測明確治療方向,初期病情得到較好控制。
總體來說,肺癌診斷流程包括初篩、影像學、組織活檢和分子檢測。整個過程雖然復雜,但是醫生會一步步講清楚。遇到相關檢查,不妨放輕松,積極溝通,總比拖延不查來得安全。
05 肺癌的治療方法有哪些?
治療肺癌是個“組合拳”,根據分期、類型來選方案。早期肺癌,有機會直接手術切除腫瘤。局部晚期和轉移期,則常用放療、化療和靶向治療。靶向治療專門針對帶有基因突變的患者,比如EGFR突變型,會用專門的分子藥物,目標精準,副作用相對較小。
傳統化療有時出現“骨髓抑制”等副作用,比如粒細胞減少、感染風險增加。針對這些情況,醫生會調整藥物劑量、補充支持療法。上文病例就是因此調整方案后耐受性改善。化療和放療多用于腫瘤擴散或體表無法手術時,雖然副作用明顯,但組合用藥可以減少不良反應。
當病情出現進展(醫學上叫PD,即疾病進展),醫生會根據最新檢查結果評估療效是否需要轉換。例如上述患者,末次影像學檢查發現病灶增大,治療方案隨之調整,加入抗腫瘤藥物和支持治療。
總體來看,治療目標是縮小腫瘤、減輕癥狀,提高生存率。無論是哪種方案,都需要定期評估。選擇方式要與醫生充分溝通,根據個人體質、病理分型和家族史制定方案。
06 如何在日常生活中管理肺癌?
患者確診后,很多人關心“怎么辦?”??。最實用的建議是堅持定期檢查和復查,如影像評估、血常規、肝腎功能監測,不僅能發現復發信號,也能提前調整治療方向。一般來說,主治醫生會提前安排時間表,建議患者不要隨意中斷。
飲食方面,推薦多吃富含優質蛋白和抗氧化物的食物。例如,雞蛋可以補充蛋白質,有益免疫恢復,每天早餐加入1個;西蘭花富含維生素C和膳食纖維,有助于抵抗氧化壓力,可以蒸、炒或涼拌;新鮮的橙子、藍莓是優質抗氧化來源,有助于細胞修復。多飲水,保證體液平衡,也能減輕化療帶來的口腔不適。
管理肺癌,除了身體還要顧及心理。與專業心理師溝通,加入患者支持組織,有利于緩解壓力和孤獨。研究指出,規律鍛煉、呼吸訓練和社交活動能顯著改善生活質量(Smith et al., 2017, Journal of Thoracic Oncology)。
日常生活中,也要警惕治療相關的并發癥。舉例來說,粒細胞缺乏容易導致感染,需注意個人清潔,減少去人多密集場所。如果出現發熱、寒戰或持續不適,應及時聯系醫護人員,不宜自行用藥。
最后,不管是哪種治療或預防方案,堅持健康生活習慣、科學飲食和規律復查,都是提高生活質量的關鍵。肺癌不易根治,但做好日常管理,可以讓患者獲得更好的身體狀態和心理支持。
07 文獻參考
- Icon Cancer Centre Singapore. (2019). Lung Cancer Types & Stages. Retrieved from Icon Cancer Centre Singapore.
- U.S. Cancer Statistics. (2020). CDC Lung Cancer Data.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. Retrieved from CDC.gov.
- Genetics Home Reference. (2019). Lung Cancer - genetic factors.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. Retrieved from NIH Genetics Reference.
- Smith, E.M., et al. (2017). Exercise and Quality of Life in Lung Cancer Patients. Journal of Thoracic Oncology, 12(7), 1234-1242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