揭開鼻息肉的面紗:了解癥狀與表現
01 簡單了解:鼻息肉到底是什么?
日常生活中,有不少人經常流鼻涕或者感到鼻子不通氣,但很難想到,其中有一部分原因可能與“鼻息肉”有關。鼻息肉其實并不可怕,本質上就是鼻腔或鼻竇內粘膜組織由于炎癥等原因,慢慢增生形成的柔軟小腫塊。這些腫塊外觀看上去有點像葡萄串,表面光滑、彈性好,多數是良性的。
一般來說,鼻息肉的發展速度較慢,一開始甚至沒有太明顯的感覺,因此不少人一拖再拖,沒有早早察覺。等到息肉逐漸增大,才可能影響到日常呼吸和嗅覺。
- 鼻息肉多見于成年人,兒童較少。
- 它和惡性腫瘤完全是兩回事,大部分不具備癌變傾向。
- 慢性鼻炎或鼻竇炎患者更可能出現鼻息肉。
02 這些改變,可能是鼻息肉的信號
- 鼻塞反復出現:最初可能只有一側鼻孔時堵時通,類似感冒,等到息肉長大,兩側都可能不暢通,明顯影響呼吸。
- 鼻涕總也清不完:剛開始是清水樣,時間久了可能變得稠白或者帶點黃色,但和感冒相比,發作時間更長。
- 嗅覺變差: 有時候,聞到飯菜香味的人變少了,甚至連最喜歡的香水味都察覺不到,這時候需要引起注意。
李先生(38歲)總感覺右側鼻子有點堵,本以為是感冒,過幾個月后堵得更明顯,還聞不到新鮮橘子的味道。后到醫院檢查,才發現是右側鼻息肉。
03 除了鼻塞,還有哪些表現值得關注?
表現 | 生活中的例子 |
---|---|
面部發脹或壓迫感 | 刷牙或彎腰時感覺額頭沉重 |
持續性頭痛 | 上午頭有點痛,到晚上緩解不了 |
咳嗽 | 夜里咳幾聲,總有鼻涕往喉嚨流 |
趙女士(45歲)最近一洗臉就覺得兩頰發脹、有點隱隱作痛,早上起床還咳嗽。她以為是上火,等到出現頭暈時才去醫院,發現息肉已經影響了鼻竇通氣。
04 為什么會得鼻息肉?主要風險因素分析
- 免疫性炎癥反應: 研究表明,長期過敏性鼻炎患者發生鼻息肉的風險更高,因為反復炎癥讓鼻黏膜持續增生(Stevens et al., 2015)。
- 哮喘、慢性鼻竇炎: 這些疾病會導致局部組織長期水腫和組織修復失衡,為息肉提供了溫床。
- 反復感染: 鼻腔經常被細菌、病毒侵襲,使得保護屏障受損,增生的“異常細胞”更容易出現。
- 職業及環境因素: 持續接觸煙塵、化學氣體等刺激物,容易誘發鼻腔慢性炎癥反應。
- 遺傳因素: 醫學界發現,家族中有鼻息肉病史的人發病概率會更高(Fokkens et al., 2020)。
- 年齡相關: 40歲以上人群更容易遇到鼻息肉問題,年輕人群發病率較低。
05 鼻息肉怎么查出來?全面解析醫療檢查方式
檢查方式 | 適用情況 | 注意事項 |
---|---|---|
鼻鏡檢查 | 門診常用,直觀看鼻腔結構 | 無需特殊準備,操作簡單 |
鼻內鏡檢查 | 更清晰看鼻竇、深部情況 | 操作時有輕度不適,需要醫生操作 |
CT影像學檢查 | 評估息肉大小和有無鼻竇受累 | 一般用于息肉合并鼻竇炎、復發或手術評估時 |
如果鼻塞或嗅覺下降持續2周以上,建議到專業醫院的耳鼻喉科接受鼻鏡或內鏡檢查。如果已經出現呼吸困難或影響睡眠,檢查就更不能拖了。
06 實用應對方案:食療、治療與自我管理
食療推薦 ??
食物名稱 | 具體功效 | 食用建議 |
---|---|---|
獼猴桃 | 富含維生素C,有助于提升免疫力 | 每日1-2個,作為水果加餐 |
黑木耳 | 幫助促排鼻腔分泌物 | 每周2次,炒菜或做湯均可 |
蜂蜜 | 緩解咽部干燥、輔助抗炎 | 每天早晨一勺,用溫水沖服 |
治療方式簡說
- 藥物治療:根據病情,醫生可開具激素鼻噴劑,有助于縮小息肉體積,但效果因人而異。
- 手術切除:如果息肉嚴重影響生活或反復復發,醫生一般建議通過微創手術切除。
生活管理建議 ??
- 保持鼻腔清潔,定期用溫鹽水沖洗。
- 多開窗通風,減少室內灰塵刺激。
- 慢性疾病患者復診需定期,按醫囑調整用藥。
如果出現持續流鼻血、高熱不退、短時間內息肉體積快速增大等情況,一定要第一時間就醫,并盡量在正規醫院完成相關檢查與治療。
07 日常小結
鼻息肉沒什么神秘的,也不是“大麻煩”。只要及時關注鼻腔的小變化,出現持續鼻塞、嗅覺減退等癥狀時,別硬拖,去醫院檢查下。日常吃得清淡、有節制,多點新鮮蔬果,保持鼻腔清潔,你會發現,許多不適其實可以輕松避免。如果身邊有慢性鼻炎、哮喘的家人朋友,可以把這些知識告訴他們。實際來看,大多數鼻息肉不會影響壽命,也很少有嚴重并發癥,關鍵是及時行動,管理好自己的健康。
最后一句,生活總有點小插曲,但有了解和預防的方式,這些“插曲”也不會困擾太久。
References
- Stevens, W. W., Schleimer, R. P., & Kern, R. C. (2015). Chronic Rhinosinusitis with Nasal Polyps. Journal of Allergy and Clinical Immunology: In Practice, 3(4), 565–572.
- Fokkens, W. J., Lund, V. J., Hopkins, C., et al. (2020). European Position Paper on Rhinosinusitis and Nasal Polyps 2020. Rhinology Supplement, 58(S29), 1–464.
- Caplin, I., & Haydon, R. C. (2014). Nasal Polyposis: Pathogenesis, Medical and Surgical Treatment. Current Opinion in Otolaryngology & Head and Neck Surgery, 22(1), 15–21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