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生兒敗血癥:識別與應對的必修課
剛出生的寶寶,身體各項機能都在慢慢適應新環境。有時候,家長感到孩子和平時略有不同,比如偶爾不愛吃奶,或者總是困倦,這些小變化容易被當作正?,F象。但有一些變化,其實可能是一種危險信號。新生兒敗血癥,就是其中之一。這種疾病雖然不算常見,卻需要大家多一分警覺。
01 什么是新生兒敗血癥?
新生兒敗血癥簡單來說,就是剛出生的寶寶體內遭遇了細菌等微生物的嚴重感染。這些微生物闖入血液,引發全身反應。對新生兒來說,這樣的感染會影響到多個器官(比如心臟、腦、肺等)。因為寶寶自身的免疫力還很稚嫩,感染發生時容易變得迅速和嚴重。
敗血癥的發生,可能來源于產道(比如媽媽分娩時的感染)、周圍人帶來的細菌或者出生環境的衛生問題。這種不速之客如果沒有被及時發現和處理,就會造成寶寶健康上的極大威脅。別忽視,及時發現和干預能大大降低風險。
術語 | 通俗解釋 |
---|---|
敗血癥 | 全身感染(細菌進入血液引起的嚴重反應) |
新生兒 | 出生后28天內的寶寶 |
02 敗血癥的典型信號有哪些?
新生兒敗血癥的表現不像大孩子或成年人那樣明顯。尤其在起初,癥狀往往比較輕微,很容易被忽略。隨著病情發展,警示信號會逐步變得明顯。
- 吃奶變少或吸吮無力
- 偶爾嘔吐
- 偶發性低熱或體溫略低
- 短暫的易激惹或不易喚醒
- 持續呼吸急促或發紺
- 持續發熱或體溫明顯下降
- 持續嗜睡,反應遲鈍
- 全身皮膚發灰,活動量減少
說起來,新生兒的這些變化,有時候家人會歸因于天氣或寶寶太小。不過,如果寶寶出現了上述持續或明顯的癥狀,建議盡快就醫。
03 如何判斷是不是敗血癥?
醫生判斷新生兒敗血癥,通常離不開詳細的詢問、查體和實驗室檢查。主要依靠以下三方面:
- 臨床癥狀:如持續發熱、呼吸異常、反應差等(如上面第二部分所述)。
- 血象檢查:寶寶的白細胞數量變化(通常會增加或減少)、中性粒細胞比例異常等。
- 血培養:這是確診的關鍵環節,從血樣里找出細菌生長。只有檢測到病原體,才能真正確定敗血癥。
- 寶寶出現持續明顯的不適時,要及時帶去醫院,讓專業醫生判斷是否需要做相應化驗和檢查。
04 哪些因素容易引發敗血癥?
不同寶寶患上敗血癥的風險并不完全相同。其實,和寶寶本身的體質、出生時的一些情況密切相關。下面這個小表格,總結了主要的危險因素:
風險因素 | 原因機制解析 |
---|---|
早產(<37周) | 免疫系統發育不足,保護力較弱 |
低出生體重 | 抵抗細菌能力較弱 |
母親孕期感染 | 產道或宮內細菌易傳遞給寶寶 |
長時間破水 | 細菌有更多機會進入 |
剖宮產手術 | 手術過程可能引入細菌 |
有感染史的家屬 | 家庭環境內細菌傳播可能性增加 |
2019年的一項大樣本研究發現,早產兒罹患新生兒敗血癥的風險約為足月兒的4倍以上(Hornik et al., JAMA Pediatrics, 2019)。從中可以看出,出生條件與家庭衛生狀況是風險控制的關鍵。這提醒我們,要特別關心高危人群的早期表現。
05 現在的治療方式都有哪些?
新生兒敗血癥的治療重點,是盡快消除體內感染。具體來說,會綜合用藥物和密切監護兩大措施來應對。
- 抗生素:通常在血培養結果出來前,根據經驗選用廣譜抗生素,等明確病原體后再做調整。
- 支持治療:包括補液(保持體內平衡)、營養支持和必要時的呼吸輔助。
- 密切監護:監控體溫、呼吸、心率等生命體征。
其實,治療的難點在于用藥安全和速度。要確保藥物選擇適合寶寶的年齡和體重,不拖延病情發展。
?????特別提醒:治療過程中,醫生會根據化驗結果,及時調整方案,以便把感染控制在萌芽期。
06 日常怎么預防敗血癥?
雖然新生兒敗血癥聽起來棘手,但其實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小細節,已經能幫寶寶減少許多風險。家庭和產房衛生、母乳喂養,都是有益于健康的習慣。
- 母乳喂養 ?? 母乳富含抗體,有助于提升寶寶自身免疫力。建議盡早開奶、按需哺乳。
- 家庭環境衛生 ?? 家中要保持潔凈,定期通風。大人接觸寶寶前要勤洗手。
- 產房規范管理 生產場所要做到無菌操作,減少產道及外環境來源的細菌暴露。
- 健康飲食(媽媽部分) ?? 媽媽飲食營養均衡,有助于提高母體和寶寶的整體抵抗力。
- 及時接種疫苗 ?? 按時接種乙肝、卡介苗等,可有效預防感染相關疾病。
有效的預防方法說起來其實很生活化,只要細致一些、及時關注細節,就能守住寶寶的健康第一道防線。
參考文獻
- Hornik, C. P., Fort, P., Clark, R. H., Watt, K., Benjamin, D. K. Jr., Smith, P. B. (2019). Early and Late Onset Sepsis in Very-Low-Birth-Weight Infants From a Large Group of 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s. JAMA Pediatrics, 173(10), 1012–1021. https://doi.org/10.1001/jamapediatrics.2019.2752
- Polin, R. A., & Saiman, L. (2013). Nosocomial infections in the 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. Infectious Disease Clinics of North America, 27(1), 21–34. https://doi.org/10.1016/j.idc.2012.09.005
- Shane, A. L., Sánchez, P. J., & Stoll, B. J. (2017). Neonatal sepsis. The Lancet, 390(10104), 1770–1780. https://doi.org/10.1016/S0140-6736(17)31002-4