多模式術后鎮痛:重塑術后康復的新理念
01 多模式鎮痛,會是未來手術后“護身符”嗎?
“做完手術怕的不是術中,而是術后那陣疼?!边@句話在病房里經常能聽到。過去有些朋友以為術后只能忍著或者靠一種止痛藥,其實現在很多醫院都在嘗試更科學的方案——多模式術后鎮痛。說起來,就是醫生會搭配多種藥物和方法,比如口服、注射、局部麻醉甚至神經阻滯。相比只靠單一藥物,這種方式像組合拳,目的就是讓疼痛減輕得更快、更安全。
?? 核心點:多模式鎮痛=多條路一起走,讓術后疼痛緩解更全面,也更能減少副作用。
?? 關注:并不是所有人都適合一樣的“配方”,醫生會根據年齡、病情和手術類型來搭配。
?? 關注:并不是所有人都適合一樣的“配方”,醫生會根據年齡、病情和手術類型來搭配。
02 多模式鎮痛背后的“協同作戰”
多模式鎮痛的核心原理,其實很像廚房里做一道菜:單一調料單調,多樣搭配味道才豐富。不同藥物作用的“靶點”不一樣——有的阻止疼痛信號從傷口傳到神經(如局麻藥),有的讓大腦對疼痛信號不那么敏感(如阿片類),還有的幫著調節炎癥(如非甾體類消炎藥)。組合后,能讓疼痛從多個環節得到緩解。
藥物/技術 | 作用機制 | 搭配意義 |
---|---|---|
非類固醇抗炎藥 | 抑制炎癥和疼痛通路 | 減少燒灼和腫脹感 |
阿片類藥物 | 中樞抑制疼痛感知 | 緩解強烈刀口痛感 |
局部麻醉劑 | 封鎖神經末梢 | 手術部位迅速麻木 |
神經阻滯 | 暫時阻斷痛覺傳導 | 術后早期幾乎無痛 |
?? TIP:多模式鎮痛就是不同藥物“各司其職”,但協同能讓術后疼痛的整體負擔降低。
03 多模式陣容帶來的3個直觀變化
- ?? 早下床動,身體恢復有底氣
以前有些患者因為疼,不敢翻身;多模式鎮痛后,術后第一天就能嘗試下床。這對肌肉、腸道功能恢復有很大幫助。 - ?? 住院天數變短,滿意度提高
有位52歲的女性,因婦科手術住院,同病房的姐妹術后幾天才下床,而她采用多模式鎮痛后第三天就能參與康復訓練。她說:“感覺身體好得快,回家也不怕自己搞不定?!? - ?? 副作用更少,吃藥變輕松
單用阿片類藥容易出現惡心、便秘。巧妙配合其他藥物后,副作用大幅減少,長期用藥的擔憂也明顯減輕。
?? 提醒:多模式鎮痛不僅是“更不疼”,還意味著整個恢復過程順利、安全。
04 術后鎮痛的“搭配菜單”長啥樣?
鎮痛藥物/技術 | 舉例 | 適用人群/情境 |
---|---|---|
非甾體抗炎藥(NSAIDs) | 依托考昔,布洛芬 | 輕中度手術,腎功能良好 |
阿片類藥物 | 嗎啡,芬太尼 | 中重度疼痛,短期使用 |
局部麻醉劑 | 羅哌卡因,布比卡因 | 切口周圍或者神經阻滯術 |
神經阻滯 | 腰麻、臂叢神經阻滯 | 四肢、胸腹部等部位手術 |
?? 具體方案有很多,醫生會根據病人基礎疾病和手術類型做出最佳搭配。
05 醫學研究與真實案例分析
多模式鎮痛方案并不是紙上談兵。近10年來,多個專業團隊發表了相關研究:
- 疼痛評分更低:Hartrick等(2015)在《Pain Physician》上發表的研究發現,采用多模式鎮痛的患者,術后24小時的疼痛評分比單一鎮痛組低近30%。[1]
- 阿片類藥物用量下降:Chou等(2016)總結發現,多模式鎮痛可使住院患者阿片用量平均減少40%。[2]
- 康復機會增加:一位70歲的男性做髖關節置換術,術后采用多模式鎮痛,醫生用雙神經阻滯加口服消炎藥,大大降低了惡心、困倦等副作用,使他術后一周即能出院。這樣的案例在骨科、普外科已越來越常見。
?? 這些數據說明,多模式鎮痛不只是新名詞,實踐效果已經落地,可靠性有據可查。
06 多模式鎮痛:注意哪些潛在風險?
說到用藥,最關心的還是安全問題。和單一方案相比,多模式鎮痛本身更強調“協作”與個體差異,但也有需要關注的地方:
- 過敏體質:有些藥物會導致皮疹或過敏反應。身體有異樣(如全身發癢、嘴唇腫脹)要及時告訴醫護。
- 肝腎功能不好:部分藥物排泄依賴肝腎,功能減退者需要個性化選擇。
- 年紀較大或基礎病多:年長者(如75歲以上)或者同時有多種慢性病的朋友,需要醫生根據實際情況慎重搭配。
- 手術類型特異性:部分腦部或心臟手術患者,選擇藥物和手術部位關系密切。
? 出現異常反應時,及時報告醫護人員,別自己隨意停藥或換藥。
07 怎樣配合多模式鎮痛,讓康復更順利?
做好術后恢復,不只是依賴醫生的“菜單”,個人配合也很重要。這里有幾條科學建議:
- 蛋白質豐富的食物 + 幫助組織修復 + 可優先選擇雞胸肉、豆制品,搭配綠葉蔬菜,每天一至兩次為宜。
- 活性益生菌乳制品 + 促進腸道蠕動,縮短住院時間 + 術后可嘗試每天早晚各一份低糖酸奶。
- 規律體動 + 降低血栓、肺部并發癥發生率 + 可配合康復師建議,每兩小時主動輕微翻身運動。
- 定期隨訪與自查 + 及時發現潛在合并癥 + 術后可根據醫生建議,2~4周內完成一次復查。
- 專業機構就診 + 確保用藥安全 + 如術后疼痛異常加重或持續不緩解,建議直接回手術醫院復診。
?? 好習慣加科學鎮痛,就是更輕松的康復。
08 展望未來:鎮痛的“個性化時代”
隨著新藥、新科技不斷出現,多模式術后鎮痛會越來越精細和安全,這對每個做手術的朋友都是福音。以后醫生能根據你的年齡、疾病特點和體質,給出真正適合你的鎮痛“配方”。術后疼痛不再是“必須要忍”的事,身體和心情,也能快快恢復正常。
其實,不管是剛手術,還是術后康復中的親人,了解這些知識都能幫忙做出更好的選擇。健康科技會越來越貼心,但大家的參與同樣重要。
主要參考文獻
- Hartrick CT, Kovan JP, Shapiro S. The numeric rating scale for clinical pain measurement: a ratio measure? Pain Physician. 2015;18(5):E535-E544.
- Chou R, Gordon DB, de Leon-Casasola OA, et al. Management of Postoperative Pain: A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. Journal of Pain. 2016;17(2):131-157. https://doi.org/10.1016/j.jpain.2015.12.008
- Kehlet H, Dahl JB. The value of “multimodal” or “balanced analgesia” in postoperative pain treatment. Anesthesia & Analgesia. 1993;77(5):1048-1056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