膽道感染的“幕后黑手”:那些常見致病菌揭秘
01 膽道感染是什么?
身體偶爾會像機器“卡殼”,膽道感染其實就是膽道系統染上了細菌?!澳懙馈焙帽壬眢w消化系統里的“排水管”,負責輸送膽汁,一旦這些管道被細菌侵襲,患者一般會感到身體變得沉重,一些人甚至會臉色發黃。
膽道感染的表現多種多樣,早期常見的是輕微發熱或者偶爾右上腹部有點不適。到了后期,有的人可能會出現皮膚黃、尿色變深,甚至是持續高熱。
?? 這種感染在中老年群體中更多見,但不同人群、不同原因的感染,帶來的困擾并不一樣。
02 身體發出的信號有哪些?
階段 | 常見癥狀 | 現實生活場景 |
---|---|---|
早期 | 輕微發冷、偶爾腹部不適 | 像“熬夜后稍有不適”,休息后能緩解 |
進展期 | 持續高熱、右上腹部明顯疼痛、黃疸 | “短短一兩天,感覺身體乏力、皮膚變黃” |
?? 案例提示:有位62歲的女性,近期出現持續發熱并伴右上腹部持續性脹痛,急診檢查后才發現膽道已被感染。這個例子讓人明白,早期信號如果被忽略,問題會很快加劇。
03 為什么會得膽道感染?
- 膽石癥:醫學研究(Fuks et al., 2020)發現,約70%的膽道感染患者有膽石癥。結石堵住通道,細菌趁虛而入。
- 膽管狹窄或梗阻:比如手術或炎癥后留下的縮窄處,像水管被夾住一樣,細菌容易堆積繁殖。
- 膽道腫瘤:腫瘤壓迫造成局部膽汁不暢,成為致病微生物“棲息地”。
- 年齡因素:老年人膽汁分泌減弱,容易出現防御力下降的情況(Zhu et al., 2018)。
- 慢性感染或免疫力低下:如糖尿病或長期服藥者,身體防御力下降,細菌更容易作祟。
04 膽道感染里常見“元兇”是誰?
醫學上常分為兩大類細菌:
類別 | 代表菌種 | 出現特點 |
---|---|---|
革蘭陰性菌 | 大腸桿菌、克雷伯氏菌 | 約70%以上病例中出現(Wang et al., 2017) |
革蘭陽性菌 | 金黃色葡萄球菌、腸球菌 | 多見于免疫力低下或術后 |
05 大腸桿菌:最常見的“幕后黑手”
大腸桿菌原本常住在腸道里,正常時安分守己。但膽道一旦“失守”,它很容易趁膽石、膽道梗阻等“空子”逆行進入膽道。在有膽石或膽汁不流暢時,大腸桿菌可以不斷繁殖,形成感染。
- 大腸桿菌引起的膽道感染多見于有結石或手術史的患者。
- 有的患者表現為持續發燒、黃疸,并且病情發展快。
06 克雷伯菌:耐藥性的“絆腳石”
相比大腸桿菌,克雷伯氏菌近幾年在膽道感染中出現的頻率正在升高。這種菌有個特點:對部分常規抗生素耐藥甚至“無感”,導致有的感染難以控制。
???案例:一位54歲的男性膽管結石術后患者,使用常規抗生素效果差,檢測后發現是多重耐藥的克雷伯菌感染,通過及時調整方案才逐步好轉。
07 如何預防與應對膽道感染?
有些人關心,除了醫院里的治療,平時能做點什么?答案其實很明確——健康的膽道需要一點主動呵護。注意,這里我們只談推薦的正面措施,不再重復上面講過的風險因素。
建議 | 具體操作 | 小貼士 |
---|---|---|
多飲水 | 每天1500-2000ml白開水,有助于稀釋膽汁 | 溫水更暖胃,減少膽汁濃縮 |
定期體檢 | 建議每年查腹部B超,尤其40歲以上 | 發現結石或早期異常及時干預 |
保持適當鍛煉 | 每周快走或游泳3次(每次30-40分鐘) | 預防膽汁淤積 |
建議攝入橄欖油 | 橄欖油可促進膽汁流動、調節腸道微生態 | 每日涼拌菜中加1-2勺 |
Tips: 健康飲食不必苛刻,多吃蔬果和全谷類,尤其要注意飯菜新鮮、少量多餐。身體有異樣及時主動就醫,是保護健康最靠譜的方式。
引用文獻
- Zhu, Y., Hu, R., Liu, Q., "Epidemiology and risk factors of biliary tract infection: A systematic review,"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, 2018, 24(9), 857-865.
- Fuks, D., Regimbeau, J.M., Le Treut, Y.P., et al., "Accuracy of imaging in the diagnosis of acute cholangitis and impact on research and clinical practice," Annals of Surgery, 2020, 271(3), 533-541.
- Wang, J., He, S., Sun, Q., et al., "Microbiological features and antimicrobial resistance profiles in patients with biliary tract infection: Results from a large tertiary hospital in China," Journal of Infection, 2017, 74(2), 158-164.
- Chen, F.Y., Chou, C.H., Hsu, C.W., et al., "Escherichia coli in Biliary Tract Infections: Microbiological and Clinical Features," Journal of Microbiology, Immunology and Infection, 2018, 51(5), 647-653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