胃癌:認識、癥狀、致病機制、診斷、治療與日常管理
在家用餐時,有沒有遇到過身邊人無由抱怨肚子隱隱作痛,或是突然對原本喜歡的食物提不起興趣?其實,這些看似小事,偶爾也和健康問題有關。胃癌,這個常常讓人有些忌諱的名字,離我們的生活其實比想象中近。不妨就從我們習以為常的飲食和身體小變化說起——或許,這篇文章能幫你解開一些疑問,提供實用建議,也讓你少一點擔心,多一些安心。
01 為什么要了解胃癌?
胃癌是一種始于胃部內壁細胞的惡性腫瘤。它在全球消化系統腫瘤中相當常見,特別是東亞地區發病率較高。大多數早期胃癌沒有特別明顯的癥狀,這也是許多患者在體檢或因其他不適就診時才發現問題的原因。
胃癌的影響不僅僅是身體上的負擔,一旦確診,精神壓力和治療過程也考驗著患者和家庭。簡單來說,早知道、早關注,有時候就能多一分主動權。
?? 提醒:胃癌與我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,理解它如何發生,對維護健康很有幫助。
02 哪些癥狀值得注意?
- 輕微、偶爾的不適: 有些人剛開始時只會感到胃部隱隱作痛,就像輕微飽脹或者偶爾不舒服。這類癥狀常被當成小毛病,但如果持續出現,應該警覺。
- 持續出現的明顯癥狀: 比如食欲突然變差、體重逐漸下降,甚至吃少量食物就容易脹氣。有時還會伴有上腹疼痛,或者飯后感到異常不適。舉個例子,有位70歲的男性,因為近三個月體重明顯減輕和飯后不適來到消化科,最終被診斷為胃癌。這說明,有些癥狀并不只是"消化不好",而是需要及時就醫。
- 異常消化現象: 持續性的消化不良、間斷性嘔吐、黑色或帶血便,大多數人遇到類似癥狀容易忽略,但它們可能意味著胃部有異常改變。
??? 小結:偶爾的不適并不可怕,但長期、持續變化最好別大意。身體是自己的“健康警鐘”,要學會聆聽。
03 胃癌是怎么發生的?
想避免疾病,先要了解它為何會找上門。胃癌并不是無緣無故出現的。它和以下幾個方面有緊密聯系:
- 慢性胃炎:長期胃粘膜發炎,是異常細胞滋生的溫床。特別是萎縮性胃炎,細胞長期處于刺激狀態,更容易出現異常增生。
- 幽門螺桿菌感染:這是一種常見胃部細菌。感染后胃環境改變,容易促進細胞出錯。很多研究都發現,幽門螺桿菌與胃癌風險明顯相關。例如,Schistosomes and Helicobacter pylori: Epidemiology, infection and disease(Wroblewski, M. et al., Nat Rev Gastroenterol Hepatol, 2010)。
- 遺傳與年齡:家族中有胃癌病史或者年紀較大的人,細胞修復能力下降,也更容易出現異常變異。數據顯示,約70%的胃癌病例發生在60歲以上人群(Smyth, E.C. et al., "Gastric cancer", The Lancet, 2020)。
- 生活方式因素:長期吸煙、飲酒、缺乏新鮮蔬果飲食,都會讓胃粘膜暴露于有害環境。這并不意味著偶爾飲酒就會有風險,而是長期累積效應不容忽視。
這幾條都揭示:胃部環境出現異常,細胞長期承受損傷,最終可能發生癌變。要想防范,首先是要知道這些機理和常見誘因(參考文獻:Crew, K.D. & Neugut, A.I., "Epidemiology of gastric cancer", World J Gastroenterol, 2006)。
?? 結論:“為什么得病”比“怎么預防”更值得細致了解,這一步別跳過。
04 胃癌怎么檢查和確診?
- 胃鏡檢查: 在醫生指導下,進行胃鏡檢查是最直接的辦法。通過內鏡,可以直接觀察胃部表面,有無異常腫塊或潰瘍。醫生可能會在局部取一點組織做活檢,進一步分析細胞狀態。
- 組織病理學活檢: 組織樣本會在顯微鏡下觀察,確認有無癌細胞。這一步決定了診斷的準確性。
- 影像學輔助檢查: 包括CT、超聲等,用于進一步了解腫瘤范圍、是否有轉移等關鍵問題。這對后續治療方案的制定很有幫助。
如果出現持續上腹不適、極度消瘦、食欲差等情況,或者家族有胃癌病史的人,更建議盡早做胃鏡篩查。
?? 檢查不是“嚇人”,而是幫助及時發現身體異常,爭取主動治療的機會。
05 治療胃癌可以怎么選?
一旦確診,醫生會根據腫瘤的位置、大小、是否擴散等情況來制定個性化治療方案。不同方法各有適應癥,關鍵是與醫生溝通,選擇最合適自己的辦法。
- 手術治療: 如果腫瘤局限在胃部,可考慮切除部分胃或全部胃。手術能最大程度清除病變組織。絕大多數早期患者都有較好預后。
- 化療: 化療用于手術前縮小腫瘤或術后清除殘余癌細胞。采用藥物殺死異常細胞,減少復發概率(Smyth, E.C. et al., "Gastric cancer", The Lancet, 2020)。
- 放療: 一些患者會結合放射治療,輔助清除局部癌組織或緩解癥狀。
- 靶向和免疫治療: 對部分晚期或特殊類型胃癌,靶向藥物能影響癌組織生長,還有免疫療法幫助激活人體自身抗癌能力(Shitara, K. et al., "Immunotherapy for gastric cancer", Cancer Sci, 2022)。
每種方案都有利有弊。比如手術身體創傷較大,但效果好;化療雖能殺滅異常細胞,但有副作用。實際效果需結合個人身體狀況、病情進展與家屬溝通后決定。
?? 治療不是一成不變的,方案選擇要結合專業意見,別盲目跟風。
06 日常怎么做,有益于胃部健康?
- 多吃新鮮蔬果 ??:新鮮蔬菜和水果含豐富抗氧化物,有助于保護胃粘膜??蛇x西藍花、胡蘿卜、蘋果等,一天中合理分配即可(每餐都搭配一些新鮮食材)。
- 均衡蛋白質攝入 ??:魚、瘦肉、豆制品為身體提供修復材料,對長期健康有好處。建議一周內多樣化選擇,避免單一飲食。
- 合理安排飲食時間 ??:不要暴飲暴食,分頓適量進食能減少胃部負擔。比如工作忙時可準備小份餐點,避免過度饑餓再一次性進食。
- 定期健康檢查 ??:尤其是40歲以上、有家族史的人,建議兩年檢查一次胃部情況。早發現早處理,減少困擾。
- 積極尋求專業醫療:無論想到胃鏡、咨詢飲食還是體檢,都可到正規醫院或者消化科咨詢。得病不可怕,拖延和盲目更容易錯過時機。
日常保養,其實就是多添加一些新鮮、健康的食材和合理的生活節奏。保持愉快心情,也有助身體自我修復能力。
?? 生活習慣的優選,是預防、管理胃癌的好幫手。預防從今天做起。
參考文獻
- Smyth, E. C., Nilsson, M., Grabsch, H. I., van Grieken, N. C., & Lordick, F. (2020). Gastric cancer. The Lancet, 396(10251): 635-648. https://doi.org/10.1016/S0140-6736(20)31288-5
- Crew, K. D., & Neugut, A. I. (2006). Epidemiology of gastric cancer.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, 12(3), 354-362.
- Wroblewski, L. E., Peek, R. M., & Wilson, K. T. (2010). Helicobacter pylori and gastric cancer: Factors that modulate disease risk. Nature Reviews Gastroenterology & Hepatology, 7(1), 29-41.
- Shitara, K., Van Cutsem, E., Bang, Y-J., et al. (2022). Immunotherapy for gastric cancer: current status and future prospects. Cancer Science, 113(2), 429-438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