腎腫瘤的看點與麻醉科的科學應對
01 了解腎腫瘤:患者與麻醉,你需要認識些什么?
其實,人的身體像個默默工作的工廠,腎臟就是管理水和垃圾的小管家。腎腫瘤,簡單說,就是這個“管家”處出現了異常的細胞長大、聚集,變成了一個小麻煩。腎腫瘤分為良性和惡性,其中最值得關心的還是惡性——也就是腎癌。根據美國妙佑醫療國際等機構介紹,腎細胞癌(Renal Cell Carcinoma, RCC)是最常見的類型[1]。
不過,早期發現并及時處理,讓手術麻醉科學介入,對很多患者來說,相當于多上一道安全鎖。麻醉不僅是“睡一覺”的事,更關乎手術時生命體征的穩定和痛苦的減輕。對有多年慢性病的人,麻醉科醫生的判斷尤為重要。
02 有了哪些變化要快點就醫?麻醉科幫了哪些忙?
- ?? 血尿:有時洗手間突然發現尿液顏色發紅,但又沒有疼痛,這種偶爾的小變化,容易被忽視。其實,這是一種腎腫瘤的典型早期信號。
- ?? 腰部不適:若是腰背部偶爾發緊,不太痛但不自在,也要留意。尤其不是太明顯時,很容易和“累了、扭到了”混淆。
- ?? 持續性癥狀:持續出現體重下降、腰部隱痛,或者體力明顯變差,這時候就不僅僅是“偶爾的問題”了。
03 腎腫瘤怎么來的?麻醉科背后的科學角色
說起來,腎腫瘤的出現,和很多生活習慣息息相關。國外研究發現,吸煙、長期高血壓、肥胖,以及長時間接觸某些有害化學物質,都是腎細胞癌的風險因素[2]。同時,年齡增長和遺傳也是難以忽視的客觀原因。
- ?? 生活習慣:過多攝入高脂肪食物、缺少運動,體重逐漸增加,這些情況常常讓腎臟面對更多負擔。
- ?? 家族遺傳:家里有人患過腎癌,自己患病的概率也會高不少。
- ? 年齡相關:發病率隨著年齡增長逐步上升,60歲以上的人更容易碰到腎腫瘤。
麻醉科的作用并不僅僅在于“手術那一會兒”。面對高齡和慢性病患者,麻醉團隊要根據血糖、血壓等指標,預估手術風險,擬定個性化方案,還為術后監護和恢復提供科學支持??梢哉f,他們是手術室里的第二保障線。
04 腎腫瘤怎么查?順利做手術要準備點什么?
- ?? 影像學檢查: 最常用的是B超、CT和核磁共振。這些檢查能判斷腫瘤大小、位置、以及是否影響周邊器官。
- ?? 實驗室檢查: 包括肝腎功能、血常規、尿檢,有時候還會根據情況做腎活檢。不過很多小腫瘤在影像學下已能初步判斷性質。
麻醉前,需要做一份詳細評估。除了常規的心電圖、胸片,一些慢性病患者還需要額外檢查血糖、血壓,有基礎代謝或凝血障礙的,更要讓麻醉醫生提前介入。手術當天需要空腹,避免胃內容物誤吸。
05 治療選擇怎么選?手術時麻醉有啥關鍵操作
治療腎腫瘤方法不少,具體選哪種,主要看腫瘤大小、類型、有沒有擴散。一般如果腫瘤比較小(比如4厘米以下),臨床稱為T1a期,常推薦做腎部分切除術,也就是“局部清理”,最大限度地保留正常腎組織[3]。有些患者因為身體狀況不適合開刀,也可以考慮采用射頻消融(用熱量處理異常組織)。
麻醉科在手術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。例如全麻,就是讓患者完全進入“深度睡眠”狀態,手術過程中通過機械通氣和多參數監控,保證血壓、心率平穩。這對于有糖尿病、高血壓等慢性病史的患者來說,能大幅降低突發意外的概率。術后止痛管理(如PCA鎮痛泵),也讓恢復過程舒適了不少。
06 日常生活怎么過?麻醉科術后還能做什么?
- 新鮮蔬果 + 富含維生素、抗氧化 + 每天餐盤多點色彩
- 魚和蛋白食品 + 幫助康復修復 + 一周吃3-4次,控制總量不過量
- 合理飲水 + 穩定腎臟代謝功能 + 按醫生建議飲水,成年人大多推薦1500-2000ml每天
- 適度鍛煉 + 促進體力恢復 + 避免劇烈但保持散步、拉伸
對于曾經做過麻醉和手術的人,術后疼痛管理、合并慢?。ㄈ缣悄虿★嬍常?、防感染護理都需要個性化建議。麻醉團隊也可以參與慢性疼痛的處理、用藥調整。比如,有些患者術后使用鎮痛泵,回家后不適、發現出血等,也可以聯絡麻醉科獲得持續的專業指導。
參考文獻
- Mayo Clinic Staff. (2022). Kidney cancer—Symptoms and causes. Mayo Clinic. https://www.mayoclinic.org/diseases-conditions/kidney-cancer/symptoms-causes/syc-20352664
- Joh NY, Pal SK. (2020). Lifestyle Risk Factors for Renal Cell Carcinoma. Kidney Cancer Journal, 18(1), 12-19. https://pubmed.ncbi.nlm.nih.gov/31893573/
- Capitanio U, Montorsi F. (2016). Renal cancer. The Lancet, 387(10021), 894-906. https://doi.org/10.1016/S0140-6736(15)00046-X