走出陰影:了解創傷后應激障礙(PTSD)的癥狀與應對
01 簡單了解PTSD:一類常被忽略的心靈沖擊
有人遭遇突發事故后會說:“時間會治愈一切?!笨墒虑椴⒉豢偸沁@么簡單。比如一名32歲的出租車司機,因為經歷嚴重交通事故,過了半年依舊感到心里堵得慌、晚上做惡夢,甚至聽到汽車急剎的聲音就出冷汗。
這很可能不是“矯情”,而是創傷后應激障礙(PTSD)在作祟。這種心理反應常常在遇到重大變故、災難、暴力事件甚至親人離世之后出現。PTSD不像小感冒那樣一目了然,它藏得很深,卻可能影響生活的方方面面。
02 警惕這些信號:PTSD的主要癥狀
癥狀類別 | 早期表現 | 明顯征象 |
---|---|---|
閃回 | 偶爾有難以擺脫的回憶 | 感覺重返事件現場,真實場景仿佛重現 |
回避 | 主動不去提或想創傷相關的經歷 | 完全遠離相關人事物,對日常感到乏力 |
情緒低落 | 心情偶爾失落、睡眠質量變差 | 持續消極,喪失興趣,難以與人親近 |
過度警覺 | 有時容易受驚嚇 | 時刻緊張,易怒或暴躁,對小事反應過激 |
說起來,生活中很多癥狀未必一下子就能察覺。偶爾無故心慌、夜里易醒或突然發脾氣,如果連續出現,且讓自己覺得難以承受,就值得留心了。
03 閃回:過去的陰影偶爾還會追上來
想象一下,你正在和朋友聊天,突然心跳加快、大汗淋漓,腦海中不斷浮現某個痛苦的畫面,仿佛電影重播——這就是閃回的典型體驗。不知不覺中,你的思緒被拉回到那個創傷現場,失去了對現實的掌控感。
發生閃回時,患者并不是簡單的回憶,而是真切地認為自己“又回去了”,這種痛苦體驗常常讓人無所適從。
不同于單純的記性好,閃回是一種難以控制的心理應激反應。
04 回避:自我保護也可能變為“心墻”
人碰到不開心的事,偶爾會選擇轉移注意力,這很正常。但PTSD患者的回避行為常常更極端。有些人會徹底不去接觸、回想甚至談及和創傷有關的任何事情,比如徹底換城市生活,或不與老友聯系。
這樣做能短暫減輕痛苦,但長時間下來,會影響人際關系和生活快樂。
“封閉自己”雖然能防止舊傷發作,卻也讓欣喜和新的可能遠離了生活。
05 負面情緒持續:當生活被悶云遮住
其實,大多數人偶爾仍會有情緒低谷,這是人之常情??蓪τ赑TSD患者來說,陰霾籠罩卻仿佛常駐不散。從這里,不僅能看出他們的艱難——與他人疏遠、失去樂趣、甚至開始質疑自己的價值。
負面情緒不只是傷心難過,還可能拖慢恢復的步伐。
專家發現,有些人會因此發展出明顯的社交退縮,甚至影響到身體健康(Yehuda et al., 2015)。
06 為什么會得PTSD?風險機制與高危人群分析
風險因素 | 描述 |
---|---|
親歷嚴重創傷 | 包括戰爭、災難、暴力、重大事故等事件。 |
童年逆境 | 早年家庭暴力、忽視等,顯著增加成年后患PTSD風險(Lanius et al., 2010)。 |
遺傳和神經生理 | 部分人天生對壓力敏感,腦部應激反應異常更易發展PTSD。 |
社會支持缺失 | 缺乏家庭及朋友支持,長期獨處的人不易自我調適。 |
研究顯示,重大創傷當下,約有8%的人會發展為PTSD(Kessler et al., 2017)。壓力大、身邊缺少依靠的人更容易陷入困境。
不過,影響機理較為復雜,即使在相同事件中,每個人的敏感度都不同。
07 走出陰影:實用建議與預防方法
- 規律作息:簡簡單單,早睡早起,對調節情緒特別有幫助。
- 多吃新鮮蔬果:蔬菜/水果富含B族維生素、鎂元素,有助于大腦神經功能穩定(Jacka et al., 2010)。
橙子 + 提升免疫力、緩解壓力 + 早餐搭配1杯鮮榨橙汁 - 蛋白質補充:魚、雞蛋、奶制品含色氨酸,有助合成“快樂因子”——5-羥色胺。
三文魚 + 平穩神經情緒 + 建議一周吃2-3次 - 適度鍛煉:慢跑、快走、室內瑜伽,每周3次,每次30分鐘左右,對緩解緊張有積極作用。
- 情緒支持:跟朋友聊聊,參加心理互助小組,能幫人從孤獨中走出來。
- 科學就醫:如果癥狀持續超過1個月,或嚴重干擾生活,建議到專業的精神科或心理醫生處咨詢?,F在大多數三甲醫院心理門診預約都很方便。
參考文獻
- Jacka, F. N., Pasco, J. A., Mykletun, A., Williams, L. J., Hodge, A. M., O'Reilly, S. L., Nicholson, G. C., Kotowicz, M. A., & Berk, M. (2010). Association of Western and traditional diets with depression and anxiety in women.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, 167(3), 305–311. https://doi.org/10.1176/appi.ajp.2009.09060881
- Yehuda, R., Hoge, C. W., McFarlane, A. C., et al. (2015). Recognizing and managing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. BMJ, 351, h6161. https://doi.org/10.1136/bmj.h6161
- Lanius, R. A., Frewen, P. A., Vermetten, E., & Yehuda, R. (2010). Fear conditioning and early life vulnerabilities: Two distinct pathways of emotional dysregulation and brain dysfunction in PTSD. European Journal of Psychotraumatology, 1(1), 5467. https://doi.org/10.3402/ejpt.v1i0.5467
- Kessler, R. C., Aguilar-Gaxiola, S., Alonso, J., Benjet, C., Bromet, E. J., Cardoso, G., et al. (2017). Trauma and PTSD in the WHO World Mental Health Surveys. European Journal of Psychotraumatology, 8(sup5), 1353383. https://doi.org/10.1080/20008198.2017.135338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