口腔鱗癌:您需要了解的關鍵知識
01 口腔鱗癌是什么?
平時照鏡子,嘴邊或舌頭出現個小潰瘍,很多人習慣覺得“沒啥大不了”。其實,口腔健康有時候和整體健康息息相關。當一些異常細胞在口腔黏膜(比如舌頭、牙齦或唇內側)里不受控制地增殖,就可能形成口腔鱗癌。
這種疾病本質上是一種源自口腔表面上皮細胞的惡性腫瘤,是成人口腔惡性腫瘤中最常見的類型。據醫學統計,絕大部分口腔癌癥都屬于鱗狀細胞癌(Scully, C., & Felix, D. H., 2005)。它可能影響舌頭、嘴唇、頰黏膜、牙齦和口底等部位。
其實,生活壓力大、作息紊亂、口腔衛生不過關,這些看似“小事”的慢性刺激,都有可能讓我們的口腔健康“亮紅燈”。嘴里的“小毛病”反復不愈,也許就是身體發出的求救信號。這就提醒我們:口腔里發生的變化,有時候值得我們多留意一下。??
這種疾病本質上是一種源自口腔表面上皮細胞的惡性腫瘤,是成人口腔惡性腫瘤中最常見的類型。據醫學統計,絕大部分口腔癌癥都屬于鱗狀細胞癌(Scully, C., & Felix, D. H., 2005)。它可能影響舌頭、嘴唇、頰黏膜、牙齦和口底等部位。
其實,生活壓力大、作息紊亂、口腔衛生不過關,這些看似“小事”的慢性刺激,都有可能讓我們的口腔健康“亮紅燈”。嘴里的“小毛病”反復不愈,也許就是身體發出的求救信號。這就提醒我們:口腔里發生的變化,有時候值得我們多留意一下。??
02 這些癥狀可能“敲響警鐘”
1. 輕微的變化常常被忽略
很多人口腔鱗癌早期幾乎沒有什么痛感。最開始可能只是在舌側、牙齦或頰黏膜發現偶爾的小白斑、小紅斑,或是不易愈合的小潰瘍,有時摸上去還會有點粗糙。??這些“偶爾出勤”的小麻煩,有時讓人誤以為是普通潰瘍,涂點藥膏就過。
2. 持續不好的時候要小心
隨著病情進展,癥狀會變得明顯。比如:
警惕那些“打破常規”的變化。如果有上述現象持續兩周、局部腫物愈合慢或者疼痛加重,建議及時就診。拖延只會增加后續治療的難度。
很多人口腔鱗癌早期幾乎沒有什么痛感。最開始可能只是在舌側、牙齦或頰黏膜發現偶爾的小白斑、小紅斑,或是不易愈合的小潰瘍,有時摸上去還會有點粗糙。??這些“偶爾出勤”的小麻煩,有時讓人誤以為是普通潰瘍,涂點藥膏就過。
2. 持續不好的時候要小心
隨著病情進展,癥狀會變得明顯。比如:
- 口腔某個區域的腫塊逐漸變大,持續存在
- 潰瘍面越來越大,持續兩個星期以上沒有愈合跡象
- 舌頭持續疼痛,進食或者說話時尤其明顯
- 出現吞咽困難或者咀嚼不適
- 出血或口腔異味加重
- 有時下頜出現麻木、面部腫脹
??例如,一位79歲女性在發現口腔內腫塊后,最初只是覺得有點不適,后來因為腫塊增大、疼痛和出血才就診。治療后她口腔腫物縮小,疼痛和出血顯著緩解。這說明:如果嘴里老是有“新問題”,建議別拖,盡量早點請專業醫生幫忙看一看。
警惕那些“打破常規”的變化。如果有上述現象持續兩周、局部腫物愈合慢或者疼痛加重,建議及時就診。拖延只會增加后續治療的難度。
03 為什么會出現口腔鱗癌?
說起來,口腔鱗癌的產生并不是偶然。本質上,主要是口腔黏膜細胞不斷受到損傷、刺激,久而久之就可能發生異常變異。這里有幾個與我們息息相關的高危因素:
- 吸煙和飲酒 —— 長期吸煙或者頻繁飲酒會持續刺激口腔上皮,增加DNA損傷的概率,讓異常細胞有機可乘(Warnakulasuriya, S., 2009)。
- 口腔衛生差 —— 接連不斷的慢性炎癥或殘留食品顆粒,會形成隱形刺激環境,助推口腔細胞“變壞”。
- 家族遺傳 —— 有直系親屬患過口腔癌的話,罹患風險會比常人高。
- 年齡因素 —— 研究顯示,口腔鱗癌多見于50歲以上的成年人,老年人患病風險顯著增加。
- 其他慢性刺激 —— 比如牙齒殘根、假牙磨損、反復受到刺激的小傷口,或頻繁食用刺激性較強的食物。
- 病毒感染 —— 有資料提示,人乳頭瘤病毒(HPV)感染可能也是部分口腔癌的誘因之一(Gillison, M. L., et al., 2000)。
??
其實,不是每個有危險因素的人都會得口腔鱗癌,但累計暴露多種危險因素,風險確實會直線上升。重要的是了解這些機制,才能從源頭多多留心。
研究指出,全球口腔癌的新發病例與煙草消費密切相關,吸煙人群發病率是非吸煙者的3到7倍(Muwonge, R., et al., 2008)。
04 如何科學診斷?
很多患者拖到口腔腫塊變大、疼痛嚴重時才被診斷,錯過了最佳治療時機??茖W診斷的流程其實并不復雜:
- 口腔專科檢查 —— 醫生會首先仔細觀察并用手摸一摸可疑部位,評估腫物的大小、質地、活動度。
- 活檢 —— 如果醫生認為有必要,會取一小塊病變組織化驗?;顧z結果才能最終判定是不是惡性。
- 影像學檢查 —— 包括頜面部CT、MRI或超聲波,用來了解腫瘤的具體范圍和是否有淋巴轉移。
- 相關實驗室檢測 —— 血常規、肝腎功能等項目,幫助判斷身體整體情況。
其實,很多早期腫瘤通過專業檢查都能及時發現。如果嘴里有“說不清道不明”的問題超過兩周,建議去正規醫院口腔科掛號,由專業醫生評估是否需進一步檢查。
文獻指出,活檢是判斷口腔鱗癌最直接和權威的方法(Warnakulasuriya, S., Johnson, N. W., & van der Waal, I., 2007)。
05 治療方法有哪些?
治療口腔鱗癌通常要綜合考量患者全身情況、腫瘤分期和具體病變部位。主要治療方式有下面幾種:
- 手術切除 —— 早期腫瘤往往建議手術為主,把腫瘤切除干凈,必要時清掃周圍淋巴組織。
- 放射治療 —— 尤其在手術難以徹底切除、或者腫瘤較大、存在轉移風險時,可以配合放療,也有不少患者選擇單獨放射治療。
- 化學治療 —— 主要適用于中晚期病人,或聯合其他治療一起用,常采用藥物抑制腫瘤生長。
- 靶向治療與免疫治療 —— 部分特殊分子標志陽性的患者,也可選擇靶向藥物進行精準治療。
實際治療方案一定會結合患者年齡、基礎疾病、營養狀況一起綜合評估。比如上文79歲女性患者,醫生根據她的具體情況,選用白蛋白紫杉醇化療聯合靶向方案,并配合營養、升白、控制并發癥等多項措施,取得了不錯的效果。
研究顯示,規范化個體化綜合治療能顯著提高口腔鱗癌患者生存率及生活質量(Laronde, D. M., et al., 2008)。
??
06 日常管理與健康建議
日常生活中,養成良好的口腔衛生習慣、合理飲食、定期體檢,是幫自己和家人降低風險的“最簡單也是最有效的辦法”。
飲食推薦
飲食推薦
- 深色蔬菜 — 富含葉酸和抗氧化成分,有助于保護黏膜,建議每天餐桌上都能見到綠色葉菜或胡蘿卜。
- 高蛋白食物 — 比如瘦肉、牛奶、豆制品,能幫助身體組織更好修復,尤其治療期間更要保證攝入充足。
- 新鮮水果 — 維生素C可以減輕口腔細胞氧化損傷,例如獼猴桃、橙子等,建議兩次餐間搭配食用。
- 補鋅與微量元素 — 有資料顯示,適當補充微量元素有助于黏膜自我修復,可以在醫生指導下科學補充。
- 每天刷牙2次,使用清潔力合適的牙刷;飯后漱口,保持口腔清潔環境。
- 佩戴假牙或牙套者,要定期維護并避免銳利邊緣損傷。
- 建議成年人至少每年查一次口腔,及時發現異常。
- 有口腔癌家族史的人群,每半年定期復查。
?? 發現口腔潰瘍或腫塊持續兩周以上不愈合,或者出現不明原因的持續性口腔不適,就不要拖。選擇本地有口腔腫瘤??频娜揍t院,能獲得權威診治和系統康復建議。
身體小信號,不堅持忍耐,才最科學。
身體小信號,不堅持忍耐,才最科學。
07 小結與實用提醒
日常生活中,誰不曾遇到過口腔“鬧小情緒”?大多數時候,這些癥狀沒什么大礙,很快就是個“小插曲”。但如果嘴里的異常點子和你“死磕”,超過兩周還在,別掉以輕心。
科學的生活方式和定期口腔檢查,是維護口腔健康的基本保障。任何持續、新出現、變化明顯的口腔癥狀,都值得正視。如果真的需要治療,選擇規范醫院、聽專業醫生的話,能夠更安心地面對身體的小波折。
這一切看似瑣碎,但它們組成了最實際的健康底色??谇唤】挡恢皇浅詵|西的舒適,更直接關聯著身體整體健康。??
科學的生活方式和定期口腔檢查,是維護口腔健康的基本保障。任何持續、新出現、變化明顯的口腔癥狀,都值得正視。如果真的需要治療,選擇規范醫院、聽專業醫生的話,能夠更安心地面對身體的小波折。
這一切看似瑣碎,但它們組成了最實際的健康底色??谇唤】挡恢皇浅詵|西的舒適,更直接關聯著身體整體健康。??
參考文獻
- Scully, C., & Felix, D. H. (2005). Oral medicine—update for the dental practitioner: oral cancer. British Dental Journal, 199(7), 471-474.
- Warnakulasuriya, S. (2009). Global epidemiology of oral and oropharyngeal cancer. Oral Oncology, 45(4-5), 309-316.
- Gillison, M. L., Koch, W. M., Capone, R. B., Spafford, M., Westra, W. H., Wu, L., ... & Sidransky, D. (2000). Evidence for a causal association between human papillomavirus and a subset of head and neck cancers. Journal of the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, 92(9), 709-720.
- Warnakulasuriya, S., Johnson, N. W., & van der Waal, I. (2007). Nomenclature and classification of potentially malignant disorders of the oral mucosa. Journal of Oral Pathology & Medicine, 36(10), 575-580.
- Laronde, D. M., Hislop, G., Elwood, J. M., Rosin, M., & Bajdik, C. (2008). Oral cancer: just the facts. Journal of the Canadian Dental Association, 74(3), 269-272.
- Muwonge, R., Ramadas, K., Sankila, R., Thomas, G., Thara, S., Mathew, B., ... & Sankaranarayanan, R. (2008). Role of tobacco smoking, chewing and alcohol drinking in the risk of oral cancer in Trivandrum, India: a nested case-control design using incident cancer cases. Oral Oncology, 44(5), 446-454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