麻醉領域在脊柱側彎手術中的應用與管理
01 手術全程中的麻醉,到底起到哪些作用?
很多時候,家屬在手術前后最關心的不是手術刀本身,而是“病人睡得安不安全”,其實說的就是麻醉。脊柱側彎這類大手術,麻醉就像幕后導演,從患者進手術室那一刻起,就要全程守護生命體征的平穩。除了讓患者感覺不到疼痛,麻醉醫生要隨時調整各種用藥,保證呼吸、血壓、心臟這些“后臺系統”運轉正常。
一臺脊柱側彎的手術時間往往很長,動輒幾個小時。能否讓病人平穩地從麻醉中醒來、降低術中并發癥幾率,這些都直接影響手術效果。用個小比喻,外科醫生像主刀工匠,麻醉醫生則在一旁“操控燈光音效”,只有配合默契,每個環節都穩,患者才能平安走下手術臺。
?? 總結一下: 脊柱側彎手術如果沒有精細的麻醉管理,風險會成倍增加,哪怕有最優秀的外科團隊。
(文獻參考:Rathmell, J.P., et al., "Acute Pain Management in the Perioperative Setting", Anesthesiology, 2018)
02 手術前后,生命體征都查些什么?
在正式動刀之前,麻醉科醫生要先給患者做“全身體檢”。常規的血壓、心率、血氧,還有更精細的血液指標都會一一過篩。其實,檢查的重點不在于發現什么小問題,而是找出那些可能在手術中變成“大麻煩”的隱患。比如個別患者血壓常年偏高、心臟有早搏等,一旦術中麻醉用藥后血壓急降,后果就難以預料。
舉個實際的例子:有位62歲的男性因脊柱側彎接受腰椎手術。手術那天,他全程俯臥,術中失血約500ml,補充了紅細胞和自體血液,同時用藥物維持血壓在100-140/60-90 mmHg之間,體溫維持在36℃左右。整個過程,監護儀器像“護航雷達”一樣,盯住每一個細節的波動——這直接決定他的術后恢復速度和安全。
?? 這說明: 術前全面評估,術中實時監測,是脊柱側彎患者能順利康復的第一步。
03 脊柱側彎手術常用的麻醉方式有哪些?
-
全身麻醉 —— 最常見選擇
手術動靜大的時候,基本都選全麻?;颊邥襁M入深度睡眠,完全無痛,也不會記得術中發生了什么。以往過敏或呼吸系統有問題的患者,需要特別小心麻醉引發的并發癥。對于腰椎側彎一類的復雜手術,全麻可以讓醫生操作安全更有保障。 -
區域麻醉(如硬膜外麻醉) —— 特殊情況下考慮
區域麻醉讓身體局部“暫時失去感覺”,但脊柱側彎矯形手術范圍廣,單獨用區域麻醉遠遠不夠,更常作為輔助麻醉手段。 -
麻醉選擇會影響恢復
一般來說,采用全麻后蘇醒較慢,對呼吸、血壓波動要求更高,需要更細致的監護,但可以最大程度減少手術刺激帶來的痛苦。
?? 研究提示: 合理選擇麻醉方式,與患者年齡、體重、身體條件密切相關。復雜手術建議綜合考慮多種麻醉策略。
(參考文獻:Neuman, M.D., et al., "Anesthesia Techniques and Outcomes after Hip Fracture Surgery",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, 2021)
04 術中和術后:圍手術期的麻醉管理到底做了什么?
進入手術室后,麻醉醫生的任務剛剛開始。打個比方,圍手術期管理就是在“修高速公路”的同時,還要確保交通指揮和橋梁監測都到位。除了麻醉給藥,必須精細控制體溫、補液、失血量、血壓變化,每個細節都不能疏忽。
- 補液控制: 術中用乳酸鈉林格注射液和輕乙基淀粉調節體液平衡,防止低血容量休克。
- 出血和輸血: 出血多時,合理配比自體回輸和紅細胞輸入,避免輸血相關風險。
- 蘇醒監護: 手術結束后,麻醉醫生要確?;謴驼SX醒和自主呼吸,并隨時應對惡心、嘔吐等不適。
實際上,任何一個環節出錯,比如體溫突降、補液偏差,都可能讓術后恢復大打折扣。圍術期精細管理,不只是“讓病人睡著”,更是保障平安過關的關鍵環節。
05 手術后的疼痛,如何科學地管好?
手術做完,病人麻醉蘇醒后,真正考驗開始。脊柱側彎術后疼痛常常比較明顯,只靠一兩片止痛藥遠遠不夠,這就是為什么麻醉科醫生要提前設計個性化的疼痛緩解方案。
- 多模式鎮痛:麻醉醫生常常選擇幾種不同機制的止痛藥物聯合用,比如用舒芬太尼等強效藥物帶來長時間鎮痛的“底氣”,配合小劑量非甾體類藥物減少副作用,讓患者舒適、清醒、能早些下地。
- 鎮痛泵:有時候會用到術后鎮痛泵,患者疼痛加劇時自己按壓,可以控制藥物釋放,讓恢復期更可控。
- 預防慢性疼痛:部分人術后如果初期疼痛控制得好,后面慢性疼痛的發生率也會降低。
怕疼或忍痛不報,其實都不是好主意。溝通越及時,麻醉醫生越能迅速調整方案,幫你少受折騰。
(文獻參考:Chou, R., Gordon, D.B., de Leon-Casasola, O.A., et al., "Management of Postoperative Pain: A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", J Pain. 2016)
06 恢復期間和術后復診,哪些細節值得在意?
出了手術室后,麻醉效果雖然退去了,但留給身體的“后賬”還不少。除了醫生常規的回訪,患者本人和家屬也能做很多事幫助恢復。
- 身體感覺變化: 手術后一天左右,部分人會出現短暫頭暈、喉嚨干,屬于正常反應;48小時后這些癥狀應逐漸消失。如果嚴重惡心、持續意識模糊,就需要及時反饋醫生。
- 復診和跟蹤: 手術后一周和一個月左右安排復診,配合麻醉科醫生評估身體狀況,主動說出恢復中的不適,比如皮膚瘙癢、局部腫脹等,有助于早發現潛在問題。
- 飲食支持和慢慢活動: 術后飲食建議營養均衡,豆制品、全谷物、水果有助于身體修復;不要著急劇烈運動,建議醫生指導下循序漸進伸展活動。
- 心理調適: 有些患者手術后會出現焦慮或情緒低落,和家人、醫生多溝通,有助于情緒調整,改善恢復體驗。
手術后的每一步都踩穩,才是真正“走出醫院”。別忽視每一次小復查和身體的小變化,很多問題都能早發現、早處理。
(文獻參考:Sun, E.C., et al., "Postoperative Outcomes and Recovery after Major Surgery", JAMA, 2018)
07 飲食、運動及日常管理怎么幫術后恢復?
-
?? 菠菜: 富含維生素C和鐵,有助于造血和術后創口愈合。
建議:每天焯水清炒一小盤,簡單又養身。 -
?? 胡蘿卜: 胡蘿卜素有益于免疫力恢復,減少炎癥。
建議:可以煮粥、燉湯,利于吸收。 -
?? 雞胸肉: 高蛋白質,有助于恢復體力。
建議:清蒸或者燉湯,避免油炸。 -
?? 堅果: 提供健康脂肪和微量元素。
建議:每天一小把,原味為佳。 -
?? 燕麥片: 提供穩定能量、改善腸道功能。
建議:早餐加一勺蜂蜜,營養易消化。
補充一下,術后適度活動并非“越早越多越好”。醫生會根據恢復進展調整方案,剛開始多做床上翻身和深呼吸,循序漸進增加運動強度。發現任何不適,如呼吸困難、肢體麻木、突發的劇烈疼痛,及時通知醫生,是最科學的自我管理方法。
?? 結語: 飲食搭配均衡,循序漸進活動,每一步都放緩節奏,配合醫生復診,真正讓身體恢復到“新常態”。
(參考文獻:Thompson, L.U., "Dietary fiber, lignans, and breast cancer", Nutrition and Cancer, 2015)
參考文獻
- Rathmell, J.P., et al. (2018). Acute Pain Management in the Perioperative Setting. Anesthesiology.
- Neuman, M.D., et al. (2021). Anesthesia Techniques and Outcomes after Hip Fracture Surgery.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.
- Chou, R., Gordon, D.B., de Leon-Casasola, O.A., et al. (2016). Management of Postoperative Pain: A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. J Pain.
- Sun, E.C., et al. (2018). Postoperative Outcomes and Recovery after Major Surgery. JAMA.
- Thompson, L.U. (2015). Dietary fiber, lignans, and breast cancer. Nutrition and Cancer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