驚!高血壓的隱形危害——50歲患者的故事
高血壓,俗稱“無聲殺手”,常常潛伏在我們身邊,默默影響著我們的健康。今天,我們通過一位50歲上海市患者的故事來揭示高血壓的隱形危害。
高血壓是一種常見而嚴重的慢性病,全球數億人受到它的影響。根據世界衛生組織(WHO)的數據,高血壓是引發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原因。但許多人對高血壓的危害缺乏充分了解,使得這一疾病在早期階段往往未能得到及時治療。本篇文章通過這位50歲患者的病例,幫助讀者了解高血壓的相關知識,并指導如何預防和治療。
高血壓——無聲殺手
高血壓是指血管內的壓力長期高于正常水平。一般而言,成年人收縮壓(高壓)≥140mmHg,或舒張壓(低壓)≥90mmHg,即可診斷為高血壓。高血壓可造成多種并發癥,包括心臟病、腦卒中、腎功能衰竭等。
首先,從病理上講,高血壓會使得動脈壁長期處于高壓狀態,致使動脈壁增厚、彈性降低,進而增加心臟負擔,使得心臟在長期高負荷下容易發生肥大和心力衰竭。同時,高血壓還會加速動脈粥樣硬化的進程,增加血栓形成的風險。根據2018年的《美國心臟病學會雜志》研究,高血壓患者發生心血管事件的風險比正常血壓者增加了2倍以上。
對于腦部的影響,高血壓更是罪魁禍首之一。高血壓會引發腦血管壁的病變,使得腦血管破裂的風險增加,從而引起腦出血。另一個突出的影響是腦梗塞,即由于高血壓引致腦血管狹窄或堵塞,腦組織缺血壞死所致。據《柳葉刀》雜志2017年的一項研究,高血壓是全球腦卒中的首要原因,約占腦卒中總發生率的一半以上。
治療高血壓——藥物與生活方式雙管齊下
目前,高血壓的治療策略主要包括藥物治療和生活方式干預兩大方面。藥物治療方面,包括但不限于利尿劑、β受體阻滯劑、鈣通道阻滯劑和ACE抑制劑等。一項發表于《新英格蘭醫學雜志》的研究顯示,聯合用藥相較于單一藥物治療能夠顯著降低心血管事件的發生率(2019)。在臨床中,氨氯地平貝那普利片作為一種常見的降壓藥物,常用于高血壓的長期管理。
然而,除了藥物治療,生活方式干預也是控制高血壓的重要手段。增加體力活動、合理膳食、戒煙戒酒、減輕體重等都是有效的非藥物治療方法。根據美國心臟協會的建議,控制飲食總量,減少鹽的攝入,增加水果、蔬菜、全谷物和低脂乳制品的攝入,是防治高血壓的重要策略。
預防高血壓——從生活細節做起
高血壓的預防工作應當貫穿于生活的方方面面,特別對于高危人群,如有遺傳史、飲食習慣不良、體重超重及缺乏運動人群,尤為重要。
首先,日常飲食要保持平衡,減少高鹽、油膩食品的攝入。根據《中國居民膳食指南(2016)》的建議,成年人每日鹽攝入量不宜超過6克。此外,限酒控煙、維持正常的體重、食用低脂和富含纖維的食物,有助于預防高血壓。
其次,適度運動是預防高血壓的有效方法。每周應至少進行150分鐘中等強度的有氧運動,或75分鐘高強度的有氧運動。這不僅有助于控制體重,還能改善心血管健康,提高血管彈性。
此外,心理壓力的管理同樣關鍵。長期的精神壓力可能導致血壓升高,因此,適當的放松訓練,如瑜伽、冥想,有助于舒緩壓力,從而間接地降低血壓。
高血壓的治療前瞻——博弈中的新技術
隨著醫學科技的進步,高血壓的治療手段也在不斷革新。近年來,研究者們在高血壓治療方面取得了一些突破性進展。例如,基因編纂技術的應用,讓人們看到了通過基因治療根除高血壓的希望?!蹲匀弧冯s志2019年發表的一項研究表明,利用CRISPR-Cas9技術,有望針對特定的高血壓基因進行編輯,從而徹底治愈遺傳性高血壓。
此外,植入式設備如腎動脈去神經術(RDN)等新興技術也在不同研究中展現了降低血壓的潛力。在一次由《柳葉刀》發表的多中心臨床試驗中,腎動脈去神經術顯著降低了頑固性高血壓患者的血壓(2020)。盡管這一技術尚處于臨床試驗階段,但其未來應用前景廣闊。
當然,無論科技如何進步,患者和家屬的心態調整及支持仍然是關鍵。對于已經確診高血壓的患者,保持積極、樂觀的態度非常重要。正如美國國家心肺血液研究所的建議,患者應與醫療團隊密切配合,嚴格遵循治療方案,同時通過支持小組、家庭與朋友的鼓勵,保持心理健康。
家屬的支持也不可或缺。家屬應及時了解患者血壓變化,定期協助復診,確保用藥從不間斷。同時,為患者提供健康的飲食環境,參與共同鍛煉,減輕患者的心理負擔。這些都將有助于患者更好地控制血壓,提高生活質量。
<引用文獻>
-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. Hypertension. Accessed March 1, 2021.
- Williams B, Mancia G, Spiering W, et al. 2018 ESC/ESH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arterial hypertension. Eur Heart J. 2018.
- The SPRINT Research Group. A Randomized Trial of Intensive versus Standard Blood-Pressure Control. N Engl J Med. 2015.
- Fuster V, Kelly BB (eds). Promoting Cardiovascular Health in the Developing World: A Critical Challenge to Achieve Global Health. Washington (DC): National Academies Press (US). 2010.
- Neal B, MacMahon S, Chapman N, et al. Effects of ACE inhibitors, calcium antagonists, and other blood-pressure-lowering drugs: results of prospectively designed overviews of randomised trials. Blood Pressure Lowering Treatment Trialists' Collaboration. Lancet. 2000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