探尋帕金森病的背后:揭開發病原因的神秘面紗
01 帕金森?。荷钪械碾[形挑戰
說起帕金森病,很多人第一反應就是手會顫抖。其實,這種疾病在早期的表現很難讓人察覺。比如,一位67歲的退休女老師發現自己寫字變慢,偶爾扣扣子也顯得笨手笨腳。有些朋友只是覺得整個人動作遲緩、容易發呆,偶爾站起來腳底發軟。
帕金森病其實是一種慢慢進展的神經系統疾病,主要影響人的運動控制。它更喜歡在中老年之后悄悄登場,不知不覺給日常生活帶來小小的不便。
帕金森病其實是一種慢慢進展的神經系統疾病,主要影響人的運動控制。它更喜歡在中老年之后悄悄登場,不知不覺給日常生活帶來小小的不便。
需要關注的是:如果簡單的動作變得拖拉、偶爾一只胳膊揮動不自然,別總覺得是"上年紀"。這些細微變化,雖不嚴重,但可能是帕金森在敲門。
02 這個信號別忽視:持續運動障礙提醒你
到了后期,帕金森病的表現會明顯得多。比如69歲的張大叔,早期只是覺得寫字慢,后來常常手臂不自覺顫抖,走路也變得小步拖拉,甚至連表情都顯得呆板。午后休息后站起來,他雙腿僵硬,需要旁人攙扶。
常見持續表現 | 說明 |
---|---|
靜止時手抖 | 手放松時出現,緊張時更明顯 |
肌肉僵硬 | 四肢、項部感覺發緊、動作困難 |
動作遲緩 | 起身、邁步、翻身慢如蝸牛 |
面部表情減少 | 臉部表情呆板,同事會說像"面具臉" |
小提醒:這些癥狀出現時,建議及時就醫,不要單靠自己觀察。及早確診比心存僥幸要明智得多。
03 遺傳因素:家族里的風險密碼
家族中有帕金森病患者的人會更容易得病嗎?研究顯示,相較于普通人群,直系親屬里有患病者,自己罹患帕金森病的風險會略有提升。比如,有研究統計,有些特定基因突變(如LRRK2、PINK1等)與帕金森病的發生有關(Klein, C., & Westenberger, A., 2012)。
不過,這并不意味著有家族史就注定會發病。環境和生活方式同樣重要,基因只是個風險提示燈,不是命運的判決書。
不過,這并不意味著有家族史就注定會發病。環境和生活方式同樣重要,基因只是個風險提示燈,不是命運的判決書。
別忽視:有家族史的人可以考慮與專業醫生溝通,評估自身風險,必要時進一步咨詢遺傳門診(Klein & Westenberger, 2012, Neuron)。
04 環境與生活方式:日常里潛藏的誘因
很多人問:帕金森病和“環境”有關系嗎?答案是肯定的。醫學調查中,以下情況被認為和帕金森病有關(Ascherio & Schwarzschild, 2016):
- 長期接觸農藥等化學品(如在果園工作多年)
- 職業性重金屬(如錳)暴露
- 生活在空氣污染嚴重地區
值得關注的是,生活習慣也有影響。例如,長年熬夜、缺乏鍛煉、不規律飲食等,雖不是直接導致帕金森的根源,但會讓身體新陳代謝變差,間接為疾病埋下隱患(Ascherio & Schwarzschild, 2016, The Lancet Neurology)。
05 年齡增長:不可回避的風險增長
簡單來說,年齡越大,帕金森病的風險越高。大多數患者在60歲以后發?。╠e Lau & Breteler, 2006)。
研究數據表明:在60-70歲年齡段,帕金森的發病率遠高于40歲以前。
年齡增長會引起大腦內神經細胞自我修復能力下降,加上免疫逐漸減弱,給了“帕金森”可乘之機。
研究數據表明:在60-70歲年齡段,帕金森的發病率遠高于40歲以前。
年齡增長會引起大腦內神經細胞自我修復能力下降,加上免疫逐漸減弱,給了“帕金森”可乘之機。
這也說明:上了年紀后,出現動作變慢、手抖,不要一概認為是正?,F象。及時分辨和早期篩查很重要。
06 多巴胺神經元:大腦里的“指揮官”失靈了
帕金森病的“根”在哪里呢?答案就在大腦深處的黑質區域。這里的多巴胺神經元像司機一樣,掌控著身體的各種運動命令(一點點比喻,不夸張)。
當這些神經細胞大量死亡或功能變弱,大腦無法正常傳遞運動指令,就會出現動作遲緩、僵硬等癥狀(Poewe et al., 2017)。
當這些神經細胞大量死亡或功能變弱,大腦無法正常傳遞運動指令,就會出現動作遲緩、僵硬等癥狀(Poewe et al., 2017)。
不過,目前還沒有方法能完全阻止這些神經細胞的退化。多巴胺的減少,是帕金森運動受阻的核心原因。
這提醒我們: 早期發現問題、積極干預有助于延緩功能下降。
07 積極生活并早干預,帕金森風險能降低嗎?
雖然到目前為止,醫學界還沒有找到“絕對保險”的預防帕金森的方法,但不少實用建議可以降低風險、延緩發病進程。
1. 合理飲食
這些食物沒必要過量,搭配平衡很重要。
食物 | 功效與建議 |
---|---|
核桃、杏仁等堅果 | 富含維生素E,有利于神經保護,少量食用就好 |
新鮮蔬菜 | 促進大腦健康,每餐搭配多種顏色 |
深海魚類 | Omega-3脂肪酸或助于抗氧化作用,每周2-3次即可 |
這些食物沒必要過量,搭配平衡很重要。
2. 合理運動
規律有氧運動(如快走、騎行、游泳等)已被證實可以改善和平衡運動功能(Shulman et al., 2013)。每周堅持3次,每次30分鐘,對大腦和神經元都有好處。
規律有氧運動(如快走、騎行、游泳等)已被證實可以改善和平衡運動功能(Shulman et al., 2013)。每周堅持3次,每次30分鐘,對大腦和神經元都有好處。
3. 早期篩查和就醫
年紀大了,出現持續性手抖、動作減慢等表現,可以去醫院神經內科做專業評估,包括查體和影像學。
年紀大了,出現持續性手抖、動作減慢等表現,可以去醫院神經內科做專業評估,包括查體和影像學。
Tips: 不要等癥狀明顯才就醫,早發現早處理能延緩疾病進展。
參考文獻
- Klein, C., & Westenberger, A. (2012). Genetics of Parkinson’s disease. Neuron, 73(1), 15–27. https://doi.org/10.1016/j.neuron.2011.12.001
- Ascherio, A., & Schwarzschild, M. A. (2016). The epidemiology of Parkinson’s disease: risk factors and prevention. The Lancet Neurology, 15(12), 1257-1272.
- de Lau, L. M. L., & Breteler, M. M. B. (2006). Epidemiology of Parkinson’s disease. Lancet Neurology, 5(6), 525-535.
- Poewe, W., Seppi, K., Tanner, C. M., et al. (2017). Parkinson disease. Nature Reviews Disease Primers, 3, 17013.
- Shulman, L. M., Katzel, L. I., Ivey, F. M., et al. (2013).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of 3 types of physical exercise for patients with Parkinson disease. JAMA Neurology, 70(2), 183-190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