01 什么是腦出血?
天有不測風云,生活中常聽說 “腦出血”,很多人其實對它很陌生。簡單來說,腦出血就是腦血管破裂,血液滲入腦組織。它來得非常突然,經常沒有明顯預告,很多患者是在日?,嵤轮型蝗怀霈F癥狀。
腦出血還有個醫學名字“腦溢血”,屬于腦卒中的一種。引發的原因,往往和血管脆弱、長期高血壓、腦部動靜脈畸形等有關。一旦出血,腦細胞很快會受到壓迫和損傷。影響在于,短時間內就可能出現昏迷、半身不遂、甚至呼吸障礙。
?? 這里要小心的一點是,這類突發事件沒有年齡界限,雖說中老年人為高危人群,但偶爾年輕人也會遇到。
腦出血常見原因 | 表現特點 |
---|---|
高血壓 | 長期未控制,血管壓力增大 |
腦血管畸形 | 先天血管結構異常,易破裂 |
腦部外傷 | 頭部撞擊后出現 |
血液疾病 | 如血小板異常,凝血障礙 |
02 腦出血的早期癥狀
最常見的早期信號其實并不明顯,也容易被誤認為普通不適,比如突然的頭暈眼花,或間斷性頭皮麻木。有位40歲的男士午休醒來時覺得頭痛,“像被繩子勒著”,但他沒太當回事。
說起來,腦出血早期癥狀更像身體發出的提醒信號,下面這些表現尤其不能忽視:
- 劇烈頭痛:往往突如其來,和感冒頭痛不一樣。
- 突發嘔吐:沒有胃部不適卻頻繁嘔吐,尤其是噴射樣嘔吐。
- 意識模糊:短暫性神志不清,反應遲鈍。
- 視力障礙:有些患者會突然看不清或者復視。
- 手腳無力:尤其是一側肢體麻木或活動不靈。
03 緊急情況下的初步處理
遇到有人突然表現出上述癥狀時,很容易慌張。這時保持鎮靜,比什么都重要。
- 馬上判斷病情:先觀察呼吸、脈搏是否正常。
- 呼叫急救中心:直接撥打急救電話(如120),準確說明所在位置以及患者年齡、癥狀。
- 不要喂水或進食:此時患者意識可能不清,避免誤吸。
- 準備患者信息:如既往病史、用藥情況,方便急救醫生第一時間了解病情。
04 如何進行現場急救
當急救人員還未到達時,身邊的人能做些什么?其實簡單幾步處理,可為患者爭取寶貴時間。
比如,讓患者舒適平躺就像是在給大腦爭取一點“喘息空間”。
- 協助仰臥休息:讓患者平躺,頭部墊高約30度,有助于降低顱內壓力。
- 保持呼吸道通暢:嘴唇發紫、呼吸不順暢時,迅速清理口鼻分泌物,避免窒息。
- 松開衣領、褲帶:減輕胸腹部壓力,利于呼吸順暢。
- 防止跌落受傷:不要隨意搬動患者,除非有嘔吐或癲癇等緊急情況。
- 實時留意生命體征:密切觀察意識、呼吸、脈搏變化。
05 安慰與陪伴的重要性
患者或家屬在突發腦出血時常會陷入極度焦慮,情緒容易失控。這時,安慰和陪伴比任何“大道理”都管用。
有位65歲的女士剛被確診腦出血,家屬用平靜語氣輕聲安慰,并陪護左右,患者情緒很快穩定下來。這個例子提醒我們:心理支持和情感關懷,可以減少二次傷害的風險。
- 穩定情緒:溫柔語氣代替急切勸說,減少無謂的驚慌。
- 守在身旁:患者意識模糊時,始終不離身邊,給人安全感。
- 適時轉移注意:簡單聊聊患者熟悉的話題,減輕緊張氣氛。
06 后續康復與預防措施
腦出血患者急性期度過后,會進入康復階段。這時期,良好的生活方式調整,有助于減少復發。
有研究明確指出,健康飲食不僅能穩定血壓,還對改善腦血管彈性有幫助(Rost et al., 2010)。下面的表格介紹了推薦食物及其作用:
食物名稱 | 具體功效 | 食用建議 |
---|---|---|
深色綠葉菜(如菠菜) | 富含維生素K和抗氧化物,幫助保護血管 | 每天可烹炒或做湯,搭配其他菜一起吃 |
三文魚、秋刀魚等深海魚 | 富含歐米伽-3脂肪酸,維護血管彈性 | 每周2-3次清蒸或煮湯 |
全谷食物(燕麥、糙米) | 有助于穩定血糖、維護心血管健康 | 主食可適當替換部分精米面 |
堅果類(核桃、杏仁) | 含健康脂肪和微量元素 | 每日適量(約一小把),不宜過多 |
豆制品 | 提供優質蛋白,利于修復組織 | 豆腐、豆漿交替,用于早餐或加餐 |
除了飲食,適度鍛煉也不可忽視。慢走、游泳、太極都是很好的選擇,關鍵是貴在堅持。
每次鍛煉別太勉強自己,30分鐘的小活動即可。如果發現有肢體麻木、步態不穩等情況,建議找康復醫生指導。
有研究顯示,高血壓人群每年穩定降壓,腦卒中發病率可明顯下降(Lawes et al., 2004)。
07 小結與行動建議
腦出血雖然突發,但并非無法防范。關注日常的細微變化、學會正確的急救方法、堅持健康的飲食運動,都是我們可以做到的。
其實,最好的應對辦法是“知行合一”,將預防與及時反應形成生活里的習慣。每個人都不是獨自面對,遇到危險時及時求助,也是對自己和家人負責任的表現。
如果你身邊的人有三高病史,或者已經有腦血管疾病,平時更要重視這些知識。對于普通人來說,學點基礎的急救知識,多一份準備,就多一份安全。
參考文獻(按內容出現順序)
- Rost, N. S., Smith, E. E., Chang, Y., et al. (2010). Prediction of functional outcome in patients with primary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: The FUNC score. Stroke, 41(5), 1022-1028. https://doi.org/10.1161/STROKEAHA.109.574327
- Lawes, C. M., Bennett, D. A., Feigin, V. L., & Rodgers, A. (2004). Blood pressure and stroke: an overview of published reviews. Stroke, 35(4), 1024-1031. https://doi.org/10.1161/01.STR.0000123072.01989.5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