艾滋病本身不是“致命”的源頭,真正讓人危重的是因為免疫系統衰弱而引發的各種并發癥。 很多人害怕共用餐具或握手會感染HIV,其實這完全是誤區。HIV的傳播非常 “挑剔”,簡單來說,只通過三大途徑。 并非每次接觸都有危險,關鍵還是行為習慣和周圍條件。下面,簡單拆解這些因素背后的原因。 并不是說每個人都要惶惶不可終日,關鍵還是做些小改變,讓HIV徹底遠離生活。 社會上總有一些聲音,把“艾滋病感染者”標簽化,這其實造成了很多不必要的誤解。 說到這,不少人問:未來會有“終極藥物”嗎?其實,醫學進展一直在發生。一些區域試點HIV疫苗臨床試驗,雖挑戰不少,但已取得初步成果(Corey et al., 2021)。 ?? 只要每個人都能多了解一點HIV知識,主動做出健康選擇,就會更安全、更自在地生活。 02 | 走近艾滋病——病毒如何悄悄傳播?
途徑 具體表現 生活化舉例 性傳播 HIV可通過性交(無論異性還是同性)黏膜接觸感染 沒有使用安全措施的性生活 血液傳播 接觸到感染者的血液才有風險 共用注射針具、血液制品不合規時 母嬰傳播 懷孕、分娩或母乳喂養時傳遞給嬰兒 媽媽未用阻斷藥物時嬰兒易受影響
日常接吻、握手、咳嗽、共用碗筷、游泳池并不會傳播HIV病毒。 03 | 高風險行為,如何讓感染變得“容易”
情感關系復雜或涉毒環境中生活的人,病毒暴露風險明顯上升。這需要特別小心。 04 | 怎么遠離HIV?實用防護建議
每一步都可以很簡單,關鍵是形成習慣。
HIV檢測非常隱私,不需擔心信息泄露,有疑問可優先咨詢社區或專業門診。 05 | 偏見如何讓病毒防范之路更難?
其實日常接觸,比如共餐、一起辦公、游泳、握手、接吻都不會讓HIV傳染(CDC, 2021)。
現代抗病毒藥物(ART)已大大延長患者壽命。堅持規范治療,可以保持和未感染者一樣的生活質量。
很多患者因怕被排斥而不愿就醫,反而加劇了傳播風險。其實支持和接納比回避更重要。這種關懷會拉近人與人的距離。
每多了解一點科學知識,就少一分不必要的偏見。 06 | 新希望——醫學進步和世界的合力
參考文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