揭開肝癌的秘密:腫瘤血管生成的神秘機制
01 正在身邊發生:肝癌為何總是難以察覺?
晚飯后,56歲的王叔叔總覺得胃總是脹脹的,偶爾身體有點乏力,沒當回事。其實,這些小信號,就是肝臟悄悄發來的“求助”。很多人像王叔叔一樣,長期忽視這些不太明顯的變化。肝癌早期癥狀輕微,很容易被當作普通的疲勞或消化不良疏忽掉。
有調查指出(Bray et al., 2018),肝癌是發病率和死亡率雙高的腫瘤之一。中國的肝癌病例占全球一半以上。這個數據說明肝癌其實比想象中“普遍”。如果不關注身體的這些“小動靜”,一旦明顯不適才尋醫,往往已經到中晚期了。
02 肝臟的秘密身份:身體的“化工廠”
朋友們常說:“吃進去的、喝進去的,最后都得過肝臟這一關。”確實,肝臟相當于人體的“超級工廠”,日夜不停參與合成、分解、儲存、解毒,每一個環節都關系到身體的運轉。它能制造蛋白、貯存糖分,處理喝進去的小酒和藥物,甚至幫忙清理血液里的“垃圾”。
功能 | 具體作用 | 舉例 |
---|---|---|
新陳代謝 | 分解蛋白,調節血糖 | 運動后,肝臟轉化乳酸 |
解毒 | 分解酒精、藥物 | 應酬后的“解酒”靠肝臟 |
合成 | 制造膽汁、血漿蛋白 | 幫助消化油膩大餐 |
一旦“工廠”被肝癌破壞,很多功能開始出問題:身體容易水腫,免疫力下降,甚至導致黃疸。不過,肝臟有較強的自我修復力,早期發現問題非常關鍵。
03 肝癌從哪里來?深挖背后的那些“推手”
- 慢性炎癥:病毒性肝炎(尤其乙肝、丙肝)會持續刺激肝細胞,讓它們長期處于受傷狀態。反復修復過程中,部分細胞會變得異常。
- 遺傳易感性:有家庭成員得過肝癌的人,風險更高。
- 代謝紊亂:長期脂肪肝、酒精性肝病、黃曲霉素污染的食品等,都可能加快肝細胞的變異。
- 環境&生活習慣: 比如喜歡吃重口味腌制食品、經常熬夜的人,肝臟負擔會更重。
- 數據說明: 根據Llovet等(2021)綜述,亞洲肝癌病例的80%以上與慢性乙肝和丙肝相關聯。
簡單來講,肝癌更青睞年齡偏大、肝臟長期處于損傷修復、家族有相關病史的人群。不過,年輕人如患有長期慢性肝病,也不可掉以輕心。
04 腫瘤血管生成:肝癌成長背后的“供養網”
肝癌細胞要不斷長大、擴散,離不開“源源不斷的營養和氧氣”。這一流程常被稱為腫瘤的“血管生成”——腫瘤通過各種手段誘導身體新長出很多毛細血管,將養分和氧氣直接送到腫瘤“核心”。
新增的血管不但助推腫瘤快速增大,還為癌細胞“遷徙”提供通路,這也是肝癌容易轉移的重要原因之一。不同于正常組織穩定的血管,這些新生血管結構混亂,容易出血,也不利于藥物到達腫瘤核心區域。
特點 | 對腫瘤的意義 |
---|---|
快速生長 | 提供養分助力腫瘤擴張 |
結構異常 | 導致出血風險、藥效差 |
易于擴散 | 癌細胞容易順血流擴散 |
05 分子機制:誰在幕后“操控”血管生成?
說起來,肝癌能“操控”血管生成,靠的是一系列信號傳導通路。最典型的就是VEGF(血管內皮生長因子),這是肝癌細胞釋放的“請來血管生長”的信號分子。此外,缺氧誘導因子(HIF-1α)在缺氧時會刺激更多VEGF分泌,形成惡性循環。還有其它如PDGF、FGF等分子也會配合行動。
以2019年Wang等人的研究為例,針對肝癌組織的檢測顯示,VEGF及HIF-1α表達普遍升高。這些分子信號就像小“開關”,主導著腫瘤對新血管的“調度工作”。
- VEGF:主導促新生血管,水平升高說明腫瘤活躍
- HIF-1α:腫瘤缺氧時常見,刺激更多血管形成
- FGF等:協同調控血管穩定和修復
06 行動方案:集結健康防線和醫學新希望
科學防控肝癌,并非空談。關注自身健康,是每個人都能做的第一步。通過合理飲食、規律體檢和新興醫學策略,可以大大降低肝癌風險。
- 合理飲食:常吃新鮮蔬菜(如西蘭花、胡蘿卜)、富含維生素C的水果,可以幫助肝臟抗氧化 (每日推薦300克蔬菜)。
- 優質蛋白:如雞蛋和豆制品,有助肝臟修復 (1-2個蛋/100g豆制品每日)。
- 定期查體:40歲以后,每1-2年查肝功能、肝臟B超,特別是有肝炎病史或家族史者。
- 疫苗接種:未患乙肝者建議接種乙肝疫苗。
引用文獻(References)
- Bray, F., Ferlay, J., Soerjomataram, I., Siegel, R. L., Torre, L. A., & Jemal, A. (2018). Global cancer statistics 2018: GLOBOCAN estimates of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worldwide for 36 cancers in 185 countries. CA: 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, 68(6), 394-424.
- Llovet, J. M., Kelley, R. K., Villanueva, A., Singal, A. G., Pikarsky, E., Roayaie, S., ... & Finn, R. S. (2021).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. Nature Reviews Disease Primers, 7(1), 6.
- Wang, R., Ma, L., Weng, D., Yao, J., & Xiang, L. (2019). Expression and significance of hypoxia-inducible factor-1α and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in liver cancer tissue. Journal of Cancer Research and Therapeutics, 15(5), 1038-1045.
- Finn, R. S., Qin, S., Ikeda, M., Galle, P. R., Ducreux, M., Kim, T. Y., ... & Zhu, A. X. (2020). Atezolizumab plus bevacizumab in unresectable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.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, 382(20), 1894-1905.